三、研究时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时段
本《报告2016》主要侧重于反映2015年度中国食品安全的状况。与前四个“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相类似,考虑到食品安全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为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描述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变化发展的轨迹,本《报告2016》的研究以2006年为起点,从主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状况与监管体系建设、食品工业生产与市场供应、食品加工制造环节的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行为、进口食品安全性等六个不同的维度,描述了2006—2015年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变化状况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且基于监测数据计算了2006—2015年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所处的区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在具体章节的研究中有关时间跨度或时间起点略有不同。因此,《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描述与反映了1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状况,而且数据较为翔实、全面,基本具备了工具性的特征,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2016》在研究过程中努力采用了多学科组合的研究方法,并不断采用最先进的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模型计量和大数据工具等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本《报告2016》继续就公众满意度问题展开调查,并为此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而且在研究经费紧张的状况下,安排了充足的经费,力求体现本《报告2016》的实践特色。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延续了前四本年度报告的风格,调查了福建、贵州、河南、湖北、吉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陕西10个省的29个地区(包括城市与农村区域),共采集了4358个样本(城市居民受访样本2163个,农村居民受访样本2195个),并进行比较以动态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等方面的变化。基于现实的调查研究保证了本《报告2016》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关切与民意。
考虑到食品安全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本《报告2016》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我国食品安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态势。比如,在第二章中基于例行监测和专项数据对2006—2015年间我国蔬菜与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茶叶与食用菌等最常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了比较;在第四章中基于国家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我国生产加工与制造环节的液体乳、小麦粉产品、食用植物油、瓶(桶)装饮用水和葡萄酒等典型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了分析;在第六章中则就我国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全景式的比较分析。
考虑到本《报告2016》直接面向不同的读者,面向普通的城乡居民,为兼顾可读性,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开使用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但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与严谨性,仍然在第八章中基于熵权Fuzzy-AHP法对2006—2015年间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再次验证了前四本年度报告使用的突变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这是本《报告2016》采用最先进的研究工具展开研究的最好例证。2015年中国发生了多少食品安全事件?最具风险性的食品种类是什么?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状况如何?基于全程食品供应链体系,在什么环节最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科学地研究这些问题,对回答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共治”什么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时代对学者们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报告2016》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发了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监测平台Data Base V1.0系统,采用laravel最新的开发框架,使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 View Controller, MVC)三层的结构来设计,实现了实时统计、数据导出、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等功能,系统能够自动关联分析根据食品安全事件历史数据生成的预测值,对于偏离较大的异常值发送至智能终端APP实时预警。本《报告2016》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进一步分析了2015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与2014年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关切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数据来源
为了全景式、大范围地、尽可能详细地刻画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状况,本《报告2016》运用了大量的不同年份的数据,除调查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实际调查外,诸多数据来源于国家层面上的统计数据,或直接由国家层面上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但有些数据来源于政府网站上公开的报告或出版物,有些数据则引用于已有的研究文献,也有极少数的数据来源于普通网站,属于事实上的二手资料。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虽然可以保证关键数据和主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但难以保证全部数据的权威性与精确性,研究结论的严谨性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所引用的数据的可信性,尤其是一些二手资料数据的真实性。为更加清晰地反映这一问题,便于读者做出客观判断,本《报告2016》对所引用的所有数据均尽可能地给出来源。
(四)研究局限
实事求是地讲,与前四本年度报告相类似,本《报告2016》也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此,研究团队有足够的认识。就本《报告2016》而言,研究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数据的缺失或数据的连续性不足。因此,本《报告2016》中某些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动态的,深度也不够,尤其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全面的数据资料,导致某些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仍有提升的空间,深化研究亟需相关政府部门与公共治理机构完整地公开应该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另外,有些问题在研究中凝练也不够,限于人员的不足与调查经费尤其是庞大的劳务费支出在现行财务制度下难以处理,导致基于实际的调查还是深入不够。当然,本《报告2016》的缺失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客观上与研究团队的水平有关,也与食品安全这个研究对象的极端复杂性密切相关。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将努力克服上述问题,以期未来的《报告2016》更精彩,更能够回答社会关切的热点与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