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员工健康管理的理论发展
健康产业是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供产、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它是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69]这一产业极具投资潜力,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大“朝阳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美国,健康服务已成为主流市场,83%的居民享受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产业的核心是健康管理,是健康产业中集文化、技术、产品、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健康解决方案。伴随着员工健康管理的日益发展,其研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健康心理学与情绪管理理论。
一、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是近几十年创立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于1978年在美国最先兴起,是一门集心理学知识、教育训练与科学研究于一体,防病于未然,保护“人人健康”的科学。[70]它主张运用心理学和健康促进的手段,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
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以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卫生决策提出建议。这一学科在疾病的防治、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增进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它与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有关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健康心理学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主张有相通之处。可见,健康心理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受到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以下是健康心理学在各地区、各国的发展历程。
(1)美国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是最早关注健康问题的心理学家。然而,与健康心理学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威廉·叔费尔德(William Schofield),他在1969年发表的关于健康心理学研究的论文,引起众多学者的赞同和支持,从而使健康心理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随后,美国心理学会组成了“健康研究特别工作组”,叔费尔德亲自担任负责人。经过多年研究,他们向美国心理学会提交了报告书,报告中提议今后美国心理学会应该推进关于健康的心理学研究。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并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帮助人们学会应付心理与社会的紧张刺激。该报告被视为健康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而形成的标志。1978年健康心理学会的成立,使得健康心理学这一理论正式得到承认。
(2)日本健康心理学的形成。1981年木下富雄文提出,日本应该把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和发展,并阐明其必要性。1987年,该建议被研究者们所接受,本明宽、间宫武、内山喜久雄、内山道明、台利夫等10多位学者组成了日本健康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同年举行的第51届日本心理学会上,学者们组织了关于健康心理学的专题讨论,就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应激与健康、健康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3)欧美其他地区健康心理学的形成。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连,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欧洲已成立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各国有所不同。如德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更接近把全体医学包含在内的医疗社会学,而荷兰的研究重点更接近包括临床心理学、健康教育学、身心医学,乃至哲学在内的健康科学。此外,健康心理学研究人员的培养制度以及健康管理政策,也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各国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健康心理学正在飞速发展。南美和北美各国也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制订出相关计划。非洲并不存在西欧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学,仅仅是在交叉文化心理学、文化精神医学、民族医学、医疗文化人类学等领域中涉及相关问题。
通过梳理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健康心理学发展历程,可发现我国健康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有关心身问题的思想讨论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吕氏春秋》中已记载“百病怒起”。《内经》提出心身的联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综观明清以前从秦汉到18世纪末,我国心身问题的思想讨论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但理论体系却未能脱离《内经》的窠臼。[71]我国古代健康心理思想主要循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条是哲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一条是医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然而,我国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讨论是近20来年的事,我国从1987年由精神病学界陆续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术杂志。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界的各类专家开始云集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正在逐步缩小与欧美之间的研究差距。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健康心理学迅速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因素:
(1)现代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生活的变化,提高了人们心理的紧张程度,烦躁、疲倦、厌烦、孤独等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及工作的心理疾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也改变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尤其是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经济上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自此,在美国人们对健康的关心迅速增加,跑步运动热、低卡路里食品和自然食品深受欢迎。健康心理学可以说是在与跑步热和保护自然运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会给在职员工造成心理压力,一旦压力水平达到某一个员工难以承受的点,员工的心理将面临崩溃,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参见图2.8)。这就需要及时的心理健康疏导、心理援助及恢复,使员工达到身心放松,重新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
图2.8 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
(2)科技发展使得人类死亡率高的病因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物医学的发展较好地控制了大多数良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解决了诸如细胞遗传、神经生理等方面疾病的病源问题,使许多具体的诊断方法有了发展,但是器质性疾病却占了上位。器质性疾患往往与心理学、社会学的因素有关,如以人格为主的个人素质、社会压力、个人生活方式等。近五十年来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显示,人们发现由于理化、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降居次要地位,而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癌症和神经症、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中,心血管、脑血管、癌症的死亡率在十大死因中居前三位,而且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和个人对健康的要求和对疾病的看法逐渐转变,中心问题开始变为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长寿。[72]
(3)伴随着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兴起,患者自我决定权逐渐被倡导。1973年,患者的基本权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医疗观念改革与生命伦理学方面频频出现的难题有关。一是由于体外授精、器官移植等医疗技术飞速进步,人们开始侵入那些以前被认为是“神”的世界、不可介入的领域。二是癌症、艾滋病等疑难病症的出现,仅靠医生的价值观难以决定,而开始从患者及亲属的想法、社会道德、伦理、法律等角度考虑医疗问题。同时,现今社会的价值观呈现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弱者(包括患者)的权利意识增强,这都使得医疗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强烈影响。[73]
专栏2-2
“踢猫效应”[74]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它这里来。
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好像张满的弓弦,稍有裂纹就会崩断。生活在这样的高压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脆弱的极限,一点点不顺的小事都会使得情绪一落千丈,怒火会像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射而出。周围的人也许正处于雷同的状态,于是,这种糟糕的心情或者情绪便会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蔓延。
“踢猫效应”产生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对于个人来讲,经理人随便发泄个人情绪,将阻碍个人职业发展。如果经理人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随便拿下属做出气筒,那么影响的只能是个人的威信。良好的个人修养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讲,经理人的职责和目标是创造业绩,实现雇主需求,管理员工。经理人随便发泄个人情绪,会把这种情绪从一个部门带到另外一个部门,在企业中容易形成不良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一个管理团队来讲,“踢猫效应”最终影响的是最底层员工,不良情绪的扩展,最终受害者也是基层员工。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有执行力,就应该从团队中的每一个员工开始执行,不良情绪影响的绝对是管理单位最小的基层管理团队,也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执行效率和战斗力。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日益表现出对文化因素的关注,心理健康研究专家已经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开始了文化转向。[75]同时,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理念指导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将会丰富健康心理学的内涵,拓展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更新健康心理学的健康理念。[76]
然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不高,各类资源短缺,这决定了我国的国民健康事业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高投入的全民保障或商业保险道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深刻的生命科学认识及丰富的健康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以极低的代价几乎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这就是发挥中国特色健康思想的成果。在改革开放数十年后的今天,全面学习西方医疗保障体系,却加剧了医疗服务缺口和医患矛盾,这要求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健康养身文化基础上,总结先进经验,重新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健康促进思想和实践。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有望在中国传统健康观念和西方现代科学之间架设桥梁,从而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实现低消耗、高效能的健康促进体系,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全面健康事业状况,为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二、情绪管理理论
人类面临着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情绪失衡及低落”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管理理论,情绪资本逐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新的关注点。情绪之所以成为一种资本,是因为它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成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手段之一。它具有无形性与依附性、短期性、不可度量性、多样性与可分性、无限增值性与外部性等特征,与智力资本、体力资本共同构建了人力资本新的理论体系,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情绪作为积累性的资本影响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妥善管理好。情绪管理就是正确地察觉和认识员工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地运用理性克制情绪,将愤怒、暴躁、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适度调节,转化为心平气和的正面情绪的过程。[77]情绪管理属于心理学范畴,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在管理领域中应用,并作为资本成为21世纪八大管理思潮之一。
情绪管理,最先由因《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而成名的丹尼·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他认为透过控制情绪,管理人可以成为卓越的领导人。高曼认为,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来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种种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如果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外,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绩效水平。
专栏2-3
员工的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78]
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困扰着企业的员工,压抑、抑郁、焦虑、烦躁、苦闷、不满、失眠、恐惧、无助、痛苦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像幽灵一样时时困扰着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的心,严重时它可以使得企业停滞不前,在严重的“内耗”中走向灭亡。在这种情势下,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员工的心理保健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情绪劳动者时刻进行着情感强化和情感置换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自己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亲密感,把陌生的服务对象想象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另一方面,则要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感,正确表达企业需要的情感。即使员工不喜欢甚至讨厌某个人,仍然要流露出高兴快乐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长时间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工作满意度降低三个方面。
情感耗竭是指情绪劳动者由于角色负担过重、角色冲突强烈等问题而心情烦闷,甚至长期精神压抑,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无法再继续付出的状态。这在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去人格化是指在需要投入的情绪劳动频率过高、持续时间较长的服务中,情绪劳动者容易将服务对象当作一个需要服务的物体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此时,情绪劳动者的情感表达也因此而成为一种程序化的无意识反应,他们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反应与内心的实际感受完全分离,他们的微笑和热情都只是为了完成分内工作而做出的一种机械动作。
过度的情绪劳动还会降低服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表现在对工作没有劲头,提不起精神,离职倾向明显等。
根据ERG理论,我们将影响员工情绪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
(1)工作物理环境。
根据ERG理论[79],影响员工情绪的一个最基础的层面是工作的物理条件。ERG理论认为员工首先要考虑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使自己免于情绪受到伤害。工作的物理条件或者环境包括灯光、温度、湿度、噪音、工作场所的大小、颜色的变化、工作工具和机器的适用性、办公设备的空间位置等因素。舒适的工作物理条件对员工的正面情绪有积极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在工作满意度上还是生产率上都会有很积极的反应。工作工具和机器的适用性、工作场所以及办公设备布局的合理性会对作业层员工的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工具设计合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就会轻松完成工作,出现异常情绪的概率就会减小。如果各种设备布局不合理,员工负荷增加,则抱怨不满情绪就会随之而来,相应的产出和管理水平就会下降。
(2)工作本身的性质和行业特点。
除了工作的物理条件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本身的性质和行业特点。工作的物理条件可以进行人为的改进,但是行业的特点、工作的属性是没办法人为改变的。根据ERG理论,第一层需要即存在需要,首先要实现自身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满足,由于各工作和行业属性的不同,员工在实现自己的存在需要时也会遇到刺激反面情绪出现的因素。有的工作岗位如车间工人,他们的工作性质是高重复和高体力活动等;有的工作岗位如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包括脑力劳动强度大、科研结果的不确定性等。这些行业和工作的本身属性对员工的情绪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3)工作心理环境。
工作心理环境是指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关系需求时需要的一种人际环境,这种工作软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或者团队文化氛围、同事间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组织赋予的权利地位等因素。员工处在一个工作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这种心理环境的影响。员工在产生需求和动机时会发出一些行为,同时,行为的发生也会影响到员工的动机改变,在这种需求动机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中,无疑工作的心理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员工的行为因工作的心理环境而受到强化时,产生的是正面情绪;反之,当行为与工作心理环境相互冲突时,反面情绪也就表现得更为强烈。
(4)生活因素。
员工在个人生活中产生关系需求时也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员工的情绪,这些因素包括夫妻关系、子女问题、生病等。由于情绪具有传递性和扩散性,这些情绪不仅会表现在其个人的生活中,还会进一步传递到其工作当中,并且会扩散到同事之间,影响员工的绩效水平,尤其是员工在一天工作之前就具备了某些反面情绪的话,对绩效水平的影响来得更持久和更具破坏性。因此,关注影响员工情绪的生活因素也是很有必要的。
(5)个人因素。
员工的行为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实现了预期目标,产生成就感,另一种是未实现预期目标,产生挫折感。情绪是因人而异的,产生这两种结果时,每个人的情绪变化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情绪波动与其个人因素有关。情绪相关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心理成熟度、思维状况、性格特质等。夸大或缩小事实、追求绝对化、偏执、合理思维都将导致负面情绪。情绪又是行为的基础,这些因素最后将以个人的特定行为表现出来。应该说明的是,个人因素与成长需要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员工未能实现预期愿望时产生的挫折感,根据ERG理论的“挫折—回归”思想,员工会积极强化回归到其他需求,这中间的行为和动机的转变与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等相关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员工的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显然对其个人的晋升等成长十分不利,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损失。所以基于ERG理论的员工成长需求,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员工的成长、成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影响员工情绪的因素可以划分为: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与客户之间)、职业压力(竞争压力、职业生涯发展)、个人生活因素(个人角色、家庭压力、心理因素)等(参见图2.9)。人的行为经历了从刺激到需求和动机,再到行为的产生和最终的结果,包括目标的实现(成就)和未实现(挫折),行为结果会对下一次的刺激进行反馈,从而使得行为具有连续性。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变量: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反应与结果。人的各种行为正是在这三个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情绪也是相互交织的结果。
图2.9 员工情绪的影响因素
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必然是身心的管理,不仅要保证员工避免职业危害,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最终以更为充沛的精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面对员工的情绪,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招聘、录用环节注重应聘者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和录用环节决定了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在情绪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通过招聘和录用环节对应聘者进行情绪管理能力考察显得很有必要,现有人事测评技术的发展,比如情商测试,使之成为可能。虽然相对于智商、空间机械能力及运动能力等测试,情商测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度和效度尚缺乏实证,但是情商测试的理论依据是可靠的,而且情商对于个人成就的关联性已被各种实验研究所证实。因此,某些情绪方面的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进行尝试性的测评。如让被测试者身处所设定的环境里,面对一些现实性的冲突和问题,从情绪变化、语言表情等情绪反应中评估其情绪管理能力。但这种测试必须在被测试者处于无测试意识的状态中进行,不然被测试者的情绪状态真实性就会下降。[80]
(2)使行业特点、工作的物理条件和员工个人能力相匹配。
行业特点和工作的物理条件会对员工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在实际环境中,由于行业性质特点无法改变,因此把工作的物理条件和行业特点、工作性质匹配起来,使物理条件尽可能符合行业的特点、工作的性质至关重要。比如,IT行业是高脑力劳动,工作性质是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强调员工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团队合作,那么其工作的物理条件应该设置成开放式的,办公用具的摆放、员工工作物理空间、墙体颜色等方面就设置的相对宽松,个人空间大,利于团队交流等;而广告业的特点是创新和个性化,因此墙体的颜色应刷成利于激发灵感的颜色。但是仅仅做好物理条件还是不够的,因为个人之间的差别,工作还应该因人而异,使员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3)将提高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列入人力资源的培训内容。
情绪管理能力具有后天可培养性、可塑造性,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将员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怎样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怎样对待情感波动、如何战胜压力和焦虑、如何积极交往、如何跟同事共享成功喜悦、如何培养相互的信任感、如何激励自己与他人等。
(4)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作中的关怀,二是日常生活中的关怀。首先,工作的软环境中,企业应该尽力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建立透明、合理、公平、健全的管理制度,选择符合大多数员工情感特点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以此规避由于不良管理产生的负面情绪。其次,还要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情感交流环境,如经常举办员工聚会和定期的娱乐活动以增进情感交流等;提供咨询服务,如聘请情绪指导专家或心理医生,帮助员工放松工作中积累的紧张情绪等。最后,企业应该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条件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关怀员工的个人生活。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者的情绪处理能力。
企业中每个员工遇到的情绪问题和情绪管理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企业有一个能激励员工为之奋斗的目标愿景,一种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追求的精神,即和谐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便有可能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感,营造属于企业的精神力量,激励员工以高度一致的情绪去达成企业的愿景。相反,如果企业文化是冲突的,那么负面情绪就会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是在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的,如果管理者的情绪处理能力较差,那么当员工情绪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就很难帮助员工解决问题。所以,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企业文化和管理者的情绪处理能力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情绪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企业应该多管齐下,不仅要在看得见的“硬件”方面改进,还要在看不见的“软件”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员工情绪的能力。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员工绩效的波动幅度,还可以不断地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可以为企业培养卓越的管理者,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章小结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健康会被岁月侵蚀。为了弥补健康折旧,人们会进行健康投资。企业战略发展离不开竞争力,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事务处理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简言之,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竞争力,实现绩效管理,离不开健康管理。本章通过了解整体医学理论、健康资本理论、健康效用理论、疾病危险因素积累理论、健康与幸福等健康管理的一般理论,把握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另外,厘清健康与生产力、健康与绩效、健康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发现实施健康管理的效益远大于成本,主要体现在医疗费用的下降,并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健康维护和干预来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有助于降低生产力损失,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生产力的高效管理。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两点而言,对员工进行健康管理就可以视为一种“投资”,而非“消费”。此外,健康心理学及情绪管理理论作为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理论,日益成为该领域关注的重点。
企业不仅要树立“员工健康第一”的观念,而且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践行对员工的健康进行投资与管理的行为。尤其是在全球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急速发展的现今,打通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内外部的信息孤岛,开拓员工心理健康的领域,关注员工的工作情绪,实现员工身心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才是员工健康管理发展的重要目标。
案例分析
富士康“十四连跳”事件
思考问题: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富士康的员工在简单的、高强度的、机械的工作与缺乏交流、关怀的环境中已经异化为机器。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不仅会损害员工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富士康及其他企业想要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应如何开展员工健康管理工作,保证企业的竞争力?
健康管理小贴士
不同人群的科学进补[81]
肾脏衰弱使老年人得病
2.砂锅加油烧热,肉丝、笋丝同时下锅,烹入料酒,加白糖、酱油、盐搅匀,放入枸杞子翻炒几下,淋入香油即成。
女性一生都要坚持补血
儿童当以健脾和胃助运为主
青少年可适当健脾补脑
体虚之人不下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