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发育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与制样方法;

2.学习观察生物样品亚细胞结构。

【实验原理】

电子显微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简称为透射电镜;另一类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简称为扫描电镜。

一、透射电镜原理

透射电镜依靠透射电子成像,分辨率高,视场小,广泛应用于样品局部切片的超微结构和纳米材料等。而扫描电镜利用二次电子成像,分辨率高,图像立体感强,主要用于样品表面及其断面立体形貌的观察。二者制样技术也有不同,透射电镜主要使用超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投影技术和复型技术等。而扫描电镜则主要使用临界点干燥(critical point drying)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蚀刻技术、组织导电技术和切片腐蚀技术等。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与物理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Busch提出了用轴对称的电场和磁场对电子束进行聚集,发展成电磁透镜;1932年,德国科学家Max Knoll和Ernst Ruska研制出第一台透射电镜(点分辨率达到50nm)。之后,商品化的电子显微镜开始出现。193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了第一台透射电镜。我国于1959年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出第一台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发展较透射电镜稍晚。1965年,英国剑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研制出商品化的扫描电镜。我国于1975年由中科院北京科学仪器厂研制出第一台扫描电镜。

在此,我们主要介绍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图1-3-1),以及植物组织样品的超薄制样技术。

透射电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和聚光镜;成像系统,包括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等;真空系统以及记录系统等。

照明系统的电子枪由阴极、控制极、阳极构成。阴极灯丝一般为金属钨,加电压后产生热电子,形成电子束。阳极与阴极相对,用以加速由阴极发射的电子束。控制极位于阴、阳极之间,可通过改变电子枪中电场分布作用来控制电子束的发射。从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束斑尺寸大,相干性与平行性差。为此,需经两级聚光镜进一步将电子束会聚成近似平行的照明束。

图1-3-1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图(修改自吴晓京,2002)

成像系统是电子显微镜的核心,由三级电磁透镜组成。电子束通过聚光镜之后便进入样品室,透过样品的电子束接下来要经过物镜聚焦。物镜是短焦强磁透镜,使试样形成一次放大像,其放大倍数一般为100~300倍。电镜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物镜,因而必须尽可能降低像差。目前高质量物镜分辨率可达0.1nm左右。另外,现代电镜都会在物镜上加装光阑进一步减少球差。中间镜是长焦距弱磁可变倍率透镜,能把物镜形成的一次中间像投射到投影镜物面上。调整中间镜的电流,可以改变放大倍数。位于透镜组最下端的投影镜是短焦强磁透镜,能把中间镜形成的二次像放大到荧光屏上,使试样最终放大到约100万倍的大小。有的电镜会装有两个投影镜。电镜的总放大倍数即三级电磁透镜倍数的乘积。

电镜对真空具有严格的要求。由于电子束在大气中自由射程短,与气体分子的碰撞会发生电离放电,造成能量损失。样品也同样有可能被气体分子污染。另外,灯丝容易被氧化,真空度不好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因而电镜需要良好的真空系统。电镜真空泵有多种类型,在此不再详述。

记录系统有观察窗、荧光屏、照相室或高分辨率CCD等。观察窗由一定厚度铅玻璃组成,可以防护X射线。荧光屏涂有荧光粉,在电子束照射下产生绿色荧光,使电子像转换为肉眼可见图像。旧式电镜一般采用照相底片进行感光记录。但现在新型电镜普遍采用高分辨率CCD进行电子记录,可在电脑中直接保存图像。

透射电镜常用50~200 kV电子束,由于电子穿透能力较弱,因而样品厚度一般控制在60~100nm,所以需要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制样技术是得到优良电镜图片的关键。另外,由于采用电子束成像,样品需要有较高的电子密度,所以超薄切片还需要用重金属盐溶液进行染色。之后在铜网的承载下装入样品杆,放入真空样品室进行观察。

二、样品制备原理

样品制备包括取材与固定、脱水、浸透、超薄切片以及染色等步骤。

样品取材的原则可以简单总结为“小、快、准、狠”。组织块要小于1mm3,取样要快,用锋利的刀片准确截取需要观察的部位。取样后,要将组织材料尽快固定。即采用化学试剂或冷冻、干燥及高温等物理方法迅速杀死细胞,使细胞组织瞬间停止生命活动,其内含物会立即凝固而不瓦解,并尽可能使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及大分子不发生位移。

固定液一般用缓冲液稀释,常用的缓冲液有PB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等,前者对材料具有生理保护作用,且无毒,应用广泛。后者适用于免疫电镜以及与细胞化学有关的电镜实验,但有毒性,使用要小心。一般缓冲液pH用于动物组织时为7.2~7.4,用于植物材料时为6.8~7.0,而高度含水组织则为8.0~8.4。

固定方法也有多种选择,但以双固定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这种方法一般先将材料用2%~3%的戊二醛或者2%~4%的多聚甲醛进行前固定,再用1%的锇酸进行后固定。注意:固定液要新鲜配制。

甲醛分子较小,对生物材料的渗透能力强于戊二醛,并能保存样品中酶的活性。但甲醛不能较好固定细胞基质。适于临床取材,对组织尺寸没有严格的限制。常与戊二醛混合使用。

戊二醛渗透快,对蛋白质交联速度快。不能保存脂肪,对磷脂固定效果较差,细胞膜显示欠佳。适用样品较长时间保存及远距离取材。

锇酸,即四氧化锇,具有固定和电子染色双重作用。对脂肪、蛋白质、磷酸脂蛋白固定效果较好,不与RNA和DNA反应,不能固定糖原,低浓度锇酸不保存微管。由于其分子较大,导致渗透速度慢,但作为强氧化剂,其反应速度快。锇酸极易挥发,对黏膜及角膜刺激性大,在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包埋剂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理想的包埋剂应与脱水剂有较好的相容性;渗透与包埋期间对细胞成分抽提少,能良好保持组织细微结构;在聚合期间不能引起样品收缩;切片时有较好的均匀性和硬度;不妨碍染液对超薄切片的浸染;在高放大倍数下不显示任何包埋剂的结构,具有非常低的背景。

【试剂与器材】

一、试剂

1.0.2mol/L PBS:0.2mol/L Na2HPO4,0.2mol/L NaH2PO4,pH7.0.

2.2.8%戊二醛(Sigma):用0.2mol/L PBS稀释,用前加入Triton X-100至终浓度为0.02%(体积分数)。

3.醋酸双氧铀,工作浓度一般为2%,用50%乙醇或超纯水配制,并于4℃保存,出现沉淀或者变色说明已经失效,不能再使用。

4.柠檬酸铅工作液:在10mL超纯水中加入0.01~0.04g柠檬酸铅,并加入10mol/L NaOH 0.1mL,混匀,以防止碳酸铅沉淀产生。

5.1%锇酸:用0.2mol/L PBS配制,用前加入Triton X-100至终浓度为0.02%(体积分数);锇酸为剧毒化学品,使用应注意安全防护。

6.Spurr包埋树脂(SPI)硬配方:VCD树脂10g, DER7368g, NSA 25g, DMAE 0.3g,混合均匀,于4℃保存。

7.LR White包埋树脂配方:LR White 100g中加入催化剂过氧化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1.998g,充分振荡混匀后,于4℃保存。

8.0.3%方华(Formvar,聚乙烯醇缩甲醛)溶液,无水乙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

二、器材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D-Ⅲ,阳光科教);台式电热恒温培养箱(WP25,天津泰森特);超薄切片机(EM UC7,Leica);20 kV透射电子显微镜(G220 Twin, Tecnai);铜网等。

【实验步骤】

一、取材与固定

准确截取需要观察的组织块,体积小于1mm3。样品固定采用双固定法,具体操作如下:

1.将样品浸泡到2%~3%的戊二醛固定液中,对于植物材料,由于细胞壁和液泡阻碍固定液迅速渗入,一般需用真空泵抽气2~4h,时间根据样品幼嫩程度而异,一般判断标准是恢复到正常大气压后,样品能沉入固定液底部即可,并4℃固定过夜。

2.漂洗:用0.1mol/L PBS将材料漂洗3次,以洗去固定液,每次15min。

3.固定:用1%锇酸避光固定材料,应置于4℃冰箱中,固定24h。

4.漂洗:用0.1mol/L PBS将材料漂洗3次,每次15min。

二、脱水

使用梯度浓度的有机溶剂将样品中的水分置换。一般选取乙醇(或丙酮),按照如下梯度进行:20%乙醇15min→30%乙醇15min→40%乙醇15min→50%乙醇15min→60%乙醇15min→70%乙醇15min(可在此步短暂存放样品,保存于4℃)→80%乙醇15min→90%乙醇15min→100%乙醇15min,最后应在100%乙醇中多次脱水,每次15min。

梯度脱水时间也因样品幼嫩程度而异,对于表面附有蜡质、较硬或机械强度较大的样品可以适当延长脱水时间。

三、浸透

样品脱水完成后,需要使用梯度浓度的包埋剂置换出样品中的乙醇。一般选取的包埋剂有LR White树脂和Spurr树脂:

1.LR White为水溶性树脂,需要在无氧条件下,在催化剂引发下聚合。样品脱水完成后,以1:1的比例加入无水乙醇和LR White树脂,混匀后室温渗透4h以上(也可过夜)。接着将样品转移至纯LR White树脂中,室温渗透2h以上(也可过夜)。最后将渗透好的样品放入包埋用模具中(一般用EP管或胶囊),加入纯LR White树脂,没过样品。在65℃条件下严格无氧聚合24h至树脂凝固。

2.Spurr属于环氧树脂类,需要将若干树脂、硬化剂、增塑剂及催化剂按比例配制。将脱水完成的样品放到EP管中,按照如下比例依次浸透样品,并用封口膜封住,放到旋转仪上进行充分浸透:

3/4丙酮+1/4 Spurr包埋剂2~4h→1/2丙酮+1/2 Spurr包埋剂过夜→1/4丙酮+3/4 Spurr包埋剂10~12h→100%Spurr包埋剂过夜→100%Spurr包埋剂10~12h→100%Spurr包埋剂过夜(开盖敞开挥发丙酮),最后将渗透好的样品放入包埋模具中,用纯Spurr包埋剂没过样品,60℃聚合2d至树脂凝固。

已经凝固并包埋有样品的树脂需要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在湿度大的环境下机械强度会降低,影响切片效果。

包埋时使用的模具主要有塑料EP管、橡胶包埋槽、胶囊等。LR White一般使用EP管或胶囊,因为可以密封隔绝空气利于聚合,另外样品一般沉在管底尖端,便于修块。橡胶包埋槽具有整齐排列的开放性的凹槽,适用于Spurr树脂的包埋,并且样品可以进行定向,便于切片。

四、超薄切片技术

超薄切片是指将包埋后组织切成纳米级切片,并附着在电镜载网上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包括包埋块的修整、半薄切片定位、超薄切片三步工作。

首先对包埋好的样品进行修块,修去多余的树脂,使样品被局限在很小的体积内,切面大小一般在0.5mm2,上下边要平行。用于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的刀有两种:玻璃刀和钻石刀。玻璃刀是通过制刀机将长玻璃条切割断裂而成。其价格低廉,制作方便;但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变钝,因而不能长期存放,需要现做现用。而钻石刀性质较为稳定,容易获得高质量切片。但价格昂贵,容易损伤,使用时必须特别注意。在实际切片过程中,一般先用玻璃刀进行半薄切片(切片厚度1~3μm),将样品定位到自己想要观察的位置。对半薄切片染色并用光学显微镜镜检符合要求后,再进一步修块,换用钻石刀进行超薄切片(切片厚度100nm左右)。超薄切片需要用水槽承接,并用附有一层方华膜的铜网捞出来。

五、染色观察

生物样品的图像反差来源于样品对电子束的散射能力。原子序数越高,电子密度越高,散射电子的能力越强。但是生物样品主要由C、H、O、N、P、S等低原子序数的元素组成,未经染色的超薄切片反差很弱。因此,需使用重金属盐溶液进行染色,以增强样品反差。一般电镜样品采用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染液进行双染色。

醋酸双氧铀主要以提高核酸、蛋白质和结缔组织显微的反差为主,对膜染色效果较差。柠檬酸铅密度大,对细胞膜以及脂类染色效果好。二者联用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很好的效果。

样品首先用2%醋酸双氧铀染色1h。由于铜网很小,操作需要很小心,一般将染液滴到塑料膜上,再将铜网载有样品的一侧放到染液滴上,并加上盖子防止蒸发。此方法一般称为“小液滴染色法”。染色完毕后,用镊子小心夹起铜网,置于盛有超纯水的小烧杯中温柔上下抖动冲洗。重复2~3次后,用滤纸轻轻吸去水滴,干燥。接下来同样用小液滴染色法,对样品用柠檬酸铅染色1~10min,并用超纯水清洗2~3次,干燥后,便可置于上样杆中,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与分析】

图1-3-2 水稻雄蕊药室四层壁细胞电子显微图片

(宋巍提供,胡迎春老师帮助制样)

E,表皮层;En,药室内壁;ML,中层;T,绒毡层

【注意事项】

1.锇酸为剧毒化学品,使用应注意安全防护,并于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2.醋酸双氧铀具有放射性,应注意防护;

3.使用LR White树脂包埋要严格厌氧。

【参考文献】

1.陈力.1998.生物电子显微术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姚骏恩.2002.我国电子显微镜的研制与发展.电子显微学报,21(3):345-358.

3.付洪兰.2004.实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晓京.2002.现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系列讲座之二:透射电子显微镜.上海计量测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