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水神韵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造物主赐予它奇特的山川,秀美的风光,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的好地方。
一、湘山之奇
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西部为武陵—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岭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总体上看,湖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它占了全省总面积的80%。在这广袤的山地和连绵的山脉中,显露出奇伟的风貌,蕴含着深邃幽眇的神韵。因此,要了解湖湘山水风光,得先看山。
让我们先看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脉。提到武陵山脉,人们便会首先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武陵源”一词最初见于盛唐诗人王维《桃源行》中的诗句“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此后“武陵源”一词便常用来指代美好的生活境地。现在我们把这个美好的名字献给了湖湘西北部这个最美丽的地方。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包括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198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无疑集中了武陵源自然风景区最精华的风光,以至于人们常常以“张家界”统称武陵源景区。亲近张家界,当我们俯视着这片20万亩的峰林,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集中展览出3000多座石英砂岩山峰,美不胜收。当我们走进景区,又可以看到它们或列长队,或三五成群,或群英聚会,或一枝独秀,各显容姿。仰观则铺天盖地,俯视则呼啸奔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它无可匹敌的崛立和举世无双的壮景。湖湘诗人彭浩荡曾这样讴歌它:“十万山国的巨灵聚会在这里/每只手里攥着一个/斯芬克斯的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东北面便是索溪峪自然保护区。这里洞穴奇异,峡湖倚天,景中有景,园外有园,5000座岩峰千姿百态,800条溪流蜿蜒曲折,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经过索溪峪便到了天子山。这里以峰高、峰大、峰多著称天下,石峰林立,沟壑纵横;雄壮的石林或如刀枪剑戟直刺云天,或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或如蓬莱仙境若隐若现,蔚为壮观。
武陵山脉北向支脉有一座称为“东半球物种的挪亚方舟”的壶瓶山。壶瓶山位于湖南西北部,主峰在石门县与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县交界的地带,海拔2098.7米,为湖南省第二高峰。壶瓶山群山起伏,苍翠连绵,有壮观的图画,有优美的传说,有奇特的石头和溶洞,还有瀑布峡谷,但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古老的孑遗物种。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江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珙桐、光叶珙桐,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5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8种,无愧于“天然动物园”和“植物王国”。
在武陵山脉北向支脉还有一座五雷山,位于慈利县东部。其山不高,最高峰仅海拔976米,但它是道教名胜,其道教“始于唐,盛于明”。现存道观建筑群始建于元代,竣工于明代,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这里共建有大小寺庙100多座,计36殿、72宫、48寨,全部依山势而建,聚集在一条山脊之上,长达两里多路远。它浮现在浮云淡雾和苍林翠竹之间,给人以仙台琼阁的美感和道教真谛的冥想。
当我们的视线移到湖南南部的南岭山脉,在其中部有著名的九嶷山。九嶷山群峰挺拔,疏密得当,起伏自然,俊俏而秀美,其风光自有迷人之处。但九嶷山引人朝圣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祭拜中华民族始祖舜帝。《史记》中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本名苍梧,传说人们祭奠舜帝时看到的竟然是九座一模一样的陵墓,后来又化成九座一模一样的山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水经注》则称:“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九疑”又写作“九嶷”,“疑”字上面加一“山”字,平添了九嶷山的韵味与神奇,也成了九嶷山不可替代的商标。九嶷山是一个地域,它拥有数十座山峰,其中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山峰叫舜源峰,山下是气势恢宏的舜庙。舜源峰附近还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女峰、梳子峰、舜峰、萧韶峰、斑竹岩、玉琯岩等。想一想这些或史书记载或百姓流传的山名,我们就可以想象舜帝在人们心中的分量。20世纪60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壮丽诗篇,九嶷山为之壮色。
南岭山脉有数不胜数的奇山。在宜章县境内有南楚奇峰莽山,在传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大败清兵的鬼子寨,那鬼斧神工的奇峰奇石和从叠石岩上飞泻而下的溪泉令人惊叹。在新宁县境内有崀山。崀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那由不同阶梯的红色夹杂着的山头,构成馒头般的优美弧线,格外圆润而柔美。登上云台山看八角寨景区“鲸鱼闹海”的壮景,我们会惊奇不已。在双牌县境内有阳明山,它东西纵横75公里,南北蜿蜒60余公里,主峰高耸,沟壑纵横,峰峦重叠,显得巍峨而险峻。名山诱人啊!唐代柳宗元来到阳明山写下《游黄溪记》,宋代佛僧来到阳明山建筑佛殿庙寺。到明代,人们在这里建立了万寿寺,敬奉着高僧秀峰。
在横亘千里的南岭山脉,在郴州境内有一座山不高却颇有名气的苏仙岭。苏仙岭的知名因了苏仙。传说西汉惠帝时代,郴州城东一位潘姓姑娘到郴江浣洗衣裳吞萍成孕,生下苏耽。苏耽长大后孝敬母亲,聪颖勤奋,得异人授仙术,为民治病,造福乡里。苏耽13岁时跨鹤升仙,辞别母亲时,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嘱曰:有需必得,慎勿发也。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苏母按照儿子的嘱咐,凡来求医者,汲取庭前井水泡橘叶救之,使人们幸免于难。自此,人们敬祀苏仙香火不断,“橘井泉香”这一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传遍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唐开元十九年(731),唐玄宗令桂阳郡太守在马岭修建了苏仙观。此后,道教徒们又在半山腰兴建一座苏仙中观,在岭下的白鹿洞兴建了一座苏仙下观,这样整座山全被苏仙占了。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桔井观”。这样,马岭山名渐渐被人遗忘了,而苏仙岭的名字倒越传越远,历代文人墨客也在这里留下诗文与故事。晋人葛洪的《神仙传》和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记载了苏仙的传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这里写下名篇《送廖道士序》。宋代词人秦观在这里写下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后来苏东坡为秦观词作跋,米芾为之作书。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任郴州知军的邹恭请石匠将米芾书写的秦观词、东坡跋刻于白鹿洞旁的崖壁上,是为“三绝碑”,至今尚存。1960年,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接见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和各地、市、自治州委书记时,特地向当时的郴州地委书记问起三绝碑,还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并作了精辟的讲解。
当我们的视线从湖南南部向东移去,可以看到与江西接壤、逶迤起伏的罗霄山脉。罗霄山脉自南向北,莽莽苍苍,气势非凡。在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相接处有一南向分支,叫八面山。八面山连绵80公里,雄踞湖南东南端桂东县与资兴市境内。因其高大,“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63]故名“八面山”。八面山主峰海拔2041.2米,为湖南第五高峰。
八面山北面有著名的酃峰,海拔2115.4米,为湖南第一高峰。酃峰地域有一个桃源洞。面对桃源洞仰望洞的上方,眼前便是气势磅礴的珠帘瀑布。这瀑布从50多米高的山垭里跌扑下来,在洞口处流出,每逢春季,水面漂浮着一层桃花瓣,这溪便成了桃花溪,洞也称作桃花洞。桃花洞其实只是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门厅,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溪流、幽谷、水潭,有云豹、金钱豹、穿山甲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有银杉、大院冷杉、铁杉、福建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200多种。桃源洞更引人的是那些神奇优美的传说。桃源洞不远处就是炎帝陵园,桃源洞原本就是当年炎帝采药的地方,所以这里有炎帝的脚痕、洗药潭、晒药台、捣药臼、藏药洞。又传说唐代的骆宾王为避武则天的发难,曾在此居住,并在瓜寮婆婆崖留下寄情的石刻。又有铁头太子的传说,但不知他是哪朝人物,至今仍存铁头太子之墓。还有桃源仙寺等庙观不绝于耳的钟声。
罗霄山脉中段有武功山,它地处攸县境内。武功山西南端有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国家水利风景区,有国家地质公园。罗霄山脉连绵北伸,至浏阳市、平江县境内有连云山。连云山除同名主峰以外,还有福寿山、甑盖山、石柱峰、道吾山等峰。群峰绵亘,常有云气覆其上,连云山因此而得名。罗霄山脉北面的最高峰,是雄踞平江县境内的幕阜山。幕阜山又名天岳山、天柱山,岳阳郡府在天岳山南面,因此叫“岳阳”。
湖南地势东南西三面环山,逐渐过渡到中部的丘陵地带和北部平地和湖区。高耸在这广袤中部丘陵台地之上的衡山为湖湘名山,同时也是华夏名山、天下名山。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它雄踞湖南腹地,气候条件优越,以至是处茂林修竹,终年飘香滴翠,景色秀丽迷人,故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可见衡山独具的秀丽与灵动。衡山号称以回雁峰为首,以岳麓山为足,逶迤72峰,周回800里,其中心景区占了43峰。衡山有祝融峰之高,有藏经洞之秀,有水帘洞之奇,有方广寺之深。这里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衡山又是人文奥区,《诗经》“如南山寿,不骞不崩”诗句中的“南山”即指“南岳衡山”,因而衡山又有“中华寿岳”之称。衡山又是中国南禅、天台宗、曹洞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派的发源地,因而又称为“宗教圣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地上仙境之说,衡山便有朱陵洞天和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三处福地。南宋理学大师胡安国曾在山麓结庐治学设教,“其所为《春秋传》,专以息邪说、距行诐、正人心为本”。(正德秀语)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创始人。
南岳衡山逶迤400里,连绵72峰,最后一峰在长沙,它是南岳的山麓,故名岳麓山。岳麓山海拔仅300.8米,连峦叠峰仅数十里,但厚重的文化使它名扬天下。在这里,你可以游览白鹤泉、云麓宫、爱晚亭、穿石坡,你可以观赏晋朝罗汉、唐代银杏、宋代香樟、明清枫栗。你可以看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你可以读到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题的“麓山寺碑”,你可以读到宋代摹刻的全国最古老的“禹王碑”。你可以聆听到骆宾王、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往来吟咏,你可以聆听到列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你可以读到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等民主革命党人凛然浩气,你可以读到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青春风采。
二、湘水之秀
如果说罗霄山脉、南岭山脉、武夷山脉构筑起湖湘大地东南面和西北面的天然屏障,显示着湖湘大地的雄奇与壮美,那么,从这东南面和西北面的山脉中流出的大小5000余条河川,大都汇经湘、资、沅、澧四水而注入洞庭湖,在湖湘大地上织成宏阔大气的水网,便显示出湖湘大地的灵动与秀逸。
三湘四水,首推湘江。湘江为湖南第一大江,它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市,从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湘江干流全长948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2157条,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7%,流域内人口40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湖南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的上游称“潇水”。潇水,古名深水,又名营水,东以后改名潇水。《水经注·湘水》说:“潇者,水清深也。”可潇水是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得名。潇水蜿蜒曲折354公里,至州市蘋岛始称湘江,并有了雅称“潇湘”。湘江至此荟萃了永美景之精华,朝阳旭日、迥龙夕照、蘋洲春涨、香零烟雨、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组成的永州八景,是景致美向意境美的升华。如此美景,致使历代诗画层歌迭唱,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最早创作了《潇湘图》,后来又有宋迪作《湘八景图》。画之不足又诗文之,唐代诗人杜荀鹤咏叹“残腊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宋代诗人刘克庄惊叹“画图曾零陵郡,今日方知画未如”。潇水至此不仅使湘江有了更为宏的气势,更重要的是为湖湘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和无尽的诗意。舜帝南巡潇湘大地,他那以人为本、施政以德、勤政爱民、贤荐能、谦恭尚礼、诚实守信、至孝笃亲的深广情怀和中国代主流思想的道德文化,伴随着潇湘滔滔江流,穿越几千年时空流淌至今,滋润着一代代华夏子孙。舜帝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竹的感人传说,为潇湘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容,使其更加哀婉动人。在这条河流里,还流淌着中国乃至界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和后来的周敦颐理学文化,它们如此深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潇湘积淀和滋生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使“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的名词,而且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留下“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海”的诗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这里写下名篇《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宋代诗人陆游留下了“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千古绝唱,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把“潇湘”馆名赠给了他心爱的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潇湘”因此而成为湖南又一个全新的代名词。
湘江自永州流经祁阳,接纳了一条涓涓小溪名叫浯溪。浯溪溪口的右侧,耸立着一座屏风似的小山,峻峭盘曲,秀木环生,亭台间杂,若隐若现,宛如一座山水盆景。唐大历年间,大诗人元结来此筑庐,大历六年(771)请大书法家颜真卿将他的名作《大唐中兴颂》镌刻在浯溪摩崖之上,于是便有了古今中外碑文化奇观。尔后,唐代刘长卿,宋代黄庭坚、米芾、秦观、李清照、范成大,明代解缙、董其昌,清代袁牧、何绍基、吴大雨等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摩崖诗文书法作品505方之众,形成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露天碑林。湘江流经耒阳,接纳了耒水。耒水流芳是因为她孕育了蔡伦这位划时代的人物,蔡伦发明的“蔡侯纸”取代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缣帛,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湘江流经衡阳与蒸水汇合,是为蒸湘,自蒸湘以下为湘江下游。接纳了众多支流的湘江下游,烟波浩渺,阔大壮观。湘江流经株洲、湘潭、长沙三个重镇,这里文明堆叠,风景如画。湘江奔腾不息,浩浩荡荡,自湘阴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
湘、资、沅、澧四水,按方位排序,资江排第二,按河长排序,资江是湖南省的第三大河流。资江又称资水,它有两源,西源赧水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青界山,是其主源。南源夫夷水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越城岭。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始称资江,流经邵阳、娄底、益阳三市。至益阳赫山区甘溪港后分为两支,北支于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南支于湘阴县临资口注入湘江。资江自源头至甘溪港长653公里,其中湖南境内长630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26738平方公里。资江至新邵县小庙头为上游,小庙头至桃江县马迹塘为中游,马迹塘以下为下游。资江中上游穿行于山区,巉岩簇拥,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它流淌着奇险的风光,也流淌着厚积的人文,流淌着“五溪蛮”“梅山蛮”等“蛮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流淌着资江两岸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资江之源赧水上游有历史文化名城武冈,这里流传着后汉伐五溪蛮的传说,留下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诗作石刻,留下了明代朱元璋之子岷王等14代立王都272年的古城。顺赧水而下至隆回,这里是近代经世学派代表人物魏源的故乡,他提出“师夷长技,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水与邵水汇合处便是邵阳市。邵阳古称宝庆,自西汉置县,历代繁华。这里是民主革命党人蔡锷的故乡。沿资江而下便是娄底市的新化县和益阳市的安化县。新化旧称“上梅山”,安化则称“下梅山”,两地的土著则是所谓的“梅山蛮”了。因此就有了宋神宗的“开梅山”之举,始有新化、安化置县。人到安化便会想起小淹,因为小淹出了陶澍,这位清嘉庆道光年间大员,曾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以勤政爱民著称,其治理江淮、兴水利、昌海运、革除盐政弊端等政绩有口皆碑。资江过安乡滚滚东去,两百里水路到益阳。在这个“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的城镇,有绿波浩荡的竹海,有渔歌唱晚的湖乡,有唐元和年间高僧广慧主修的白鹿寺,还有著名的裴公亭。裴公即唐代名相裴休。唐大中年间,裴休潜心佛学,曾在资江边结庐读书诵经。
湘、资、沅、澧四水中,沅江排第三,实际上是湖南第二大河流。沅江又称沅水,它有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云雾山;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越大山,两江于河汊口汇合后称清水江,由銮山入湘,至洪江市与渠水汇合后始称沅江。沅江流经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和常德市,在常德汉寿县注入洞庭湖,全长1033公里,湖南境内长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湖南境内51066平方公里。资江从江源到洪江为上游,从洪江到沅陵为中游,沅陵以下为下游。沅江是需要用心去读的,因为她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进入沅江中游,首站是湘黔边境上的大墟场洪江古商城,它地处沅水与巫水交汇处,是古黔、汉之间水运必经之地。洪江古称雄溪,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的桐油基地,西汉时是中原与大西南的物资交换枢纽,唐代形成了“草市”,宋代成了商业重镇。从沈从文《常德的船》一文描写的沅江上白帆点点、船桅如林的壮观场面,可以想见当年洪江商埠的繁华。沅江北下,接纳了一条美丽的沱江,沱江边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叫凤凰。来到凤凰,当你步行在古城紫砂石板路上,目睹那蜿蜒起伏的老城墙,亲近那清澈秀丽的沱江,不时地听到那从隐在薄薄雾纱的吊脚楼上传出的婴儿的啼哭声和江边浣衣女子的捣衣声,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到沈从文《边城》那美丽得令人心痛的文字中描写的“梦里的故乡,远去的家园”。沅江流经沅陵,接纳了西面而来的酉水。酉水与酉溪河汇合处有两峰并立的二酉山,这两座山峰分别叫大酉和小酉,小酉山上有一个天然岩洞。传说秦时儒生伏胜因不满秦始皇焚火坑儒,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偷偷地将千卷书简运出咸阳,择地而藏。船经沅水来到二酉山下,便选中二酉洞作为藏书之所,直到秦灭后才将全部藏书献汉。所谓“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源于此。溯酉水而上,在湘渝交界处有一个叫里耶的古镇,考古专家从古井中发掘出的万枚秦代简牍,足以证明它的古老文明。说不尽的沅陵还有神秘久远的盘瓠洞、夸父遗址“夸父山”、屈原遗迹“望屈亭”、江南第一古刹“龙兴寺”。
沅江经沅陵而下,波涛滚滚,直抵常德,自此缓缓流入洞庭。常德因德山而得名。德山古称枉人山,隋嵩州刺史樊子盖以尧时隐者善卷尝居于此,改名善德山,转音为“常德”。善卷因其贤善之德与教化之功,被誉为中华民族“善”和“德”的化身,有“帝者师”的美称。传说尧舜南巡都曾慕名到枉人山拜访善卷;尧帝感其“德行达智”,行参拜大礼,讨教国策,舜帝则愿以天下相让。宋代朱熹游常德曾极力推崇善卷,谓“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可使君为尧舜之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一则形成时间无考的联语“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流传至今,“善德积彰”精神随沅水流淌数千年,浸润着一代代沅湘儿女乃至湖湘和中华儿女。
澧水是湖南的第四大河流,它有北、中、南三源,北源在桑植县斗篷山纸砂坪,中原在桑植县八大公山,南源在永顺县步塔。三源在桑植县南岔汇合后往南经桑植、永顺再向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主要支流,经张家界市、慈利县、石门县、澧县,在津市小渡口分数支注入洞庭湖。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境内15505平方公里。澧水自河源至桑植为上游,桑植至石门为中游,中上游溶洞暗河遍布,岩险石怪,潭多流急,峰回水转,气象万千。石门以下为下游,河道平缓。阅读澧水,在中上游也许会更多地被其青山秀水所吸引,而顾不上去看看茅岗土司世袭领地的苦竹河古镇和曾是九溪卫治所的江垭,顾不上去听听覃后投射的传说和明朝廷卫屯兵卫城的往事。但是,当你顺江而下,进入澧水下游,面对“稻油丰稔甲湖广,棉桑夙著震九州”的澧阳平原,你却无暇去欣赏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或油菜花,尽管漫溢着稻香或油菜花清香的空气足以令人陶醉。因为澧阳平原的远古文明会令你惊诧不已、激动不已。这里的彭头山遗址、城头山古城址、八十垱遗址、十里岗遗址、鸡叫城遗址、丁家岗遗址会唤起你对远古文明的遐想,一万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种植水稻、建筑城市、制作陶器,而此时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先民还没有水稻、城市、陶器的概念。
三、洞庭之美
湖湘大地湘、资、沅、澧四水,无论它发源何处,无论它历经多少曲折与颠簸,最后一齐奔向洞庭湖。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战国策》中有“昔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之语,屈原《离骚》中有“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在湖区内陆续发现的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洞庭湖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现今在湖区中心大通湖农场发现的遗址埋藏于地表下7米左右。这7米厚度的沉积物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沉降、堆积的产物。
洞庭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4世纪以后洞庭湖逐步扩展,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者出没其中”。至唐宋时代洞庭湖进一步扩大,东部洞庭湖主体已西吞赤沙,南连青草,周围七八百里,故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元明以后,荆江统一河床形成,迅速淤高。明中叶以后,北岸穴口尽塞,南岸调弦、虎渡两口的大量水沙排入洞庭湖区,湖域扩大至周围八九百里。清道光年间洞庭湖扩展至顶点,跨四府一州九邑之境,达6000平方公里,为今湖面积两倍以上。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形成和荆江四口分流,大量泥沙排入洞庭地区,致使洞庭湖迅速萎缩。今日洞庭湖,总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洞庭湖”是个总称,它还包括了东洞庭、南洞庭和可以称作西洞庭的目平湖和中心地域的大通湖。洞庭湖区,包括湖南省岳阳、汨罗、湘阴、沅江、汉寿、常德、安乡、南县、华容等市县,还包括湖北省石首、公安、松滋、枝江等市县部分地域,但是主体在湖南。
洞庭湖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城头山古城遗址和八十垱古栽培稻证明洞庭是人类最早生息地之一。从这些遗址和石器可知,生活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湖湘先民便会选择靠近水源居住,会从溪河砾石中寻找石器以便于采集食物。湖湘先民以惊人的智慧,在顽强的生存斗争中创造着绚丽壮观的原始文化,叙写出湖湘文化美丽的序言,贡献了中华原始文化的湖湘元素。正如考古学家袁家荣评价,“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南旧石器文化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64]。
洞庭是湖南的宝地,是千百万湖湘人美丽的家园。八百里洞庭物产丰富,鱼米飘香,充足的水和光造就了洞庭湖区农业的富足,适宜的气候赋予了洞庭湖区万物生机。它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装着湖南三分之一以上的粮食、二分之一的芦苇和油料、八分之七的棉花、十分之九的麻类。洞庭湖是鸟类、水禽、鱼类的王国,这里有300余种鸟类,有雁、鹤、野鸭等数十种水禽种群,有中华鲟、白鲟、江豚等珍稀鱼种。东洞庭湖作为我国加入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六个重要保护区之一,已记录到的鸟类有16目41科216种,年栖鸟量达1590万只,万只以上的集群栖息觅食地37处,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水禽和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洞庭湖是丽质天成的景区,古湖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尽在洞庭一湖。洞庭湖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分荆州以湘水为界,屯田防守;汉代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曾屯兵于益阳马良湖;钟相、杨幺在此揭竿起义;吴三桂据岳阳金鹗山与清军抗衡达6年之久。洞庭湖是文人墨客歌咏不尽的天堂,最早有屈原为它写下了《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招魂》等传世名篇。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在洞庭湖之西、巴陵古城西门城头,耸立着一座千古名胜——岳阳楼。它擅洞庭之胜,揽湖湘之气,壮阔吞云梦,气象甲寰区。相传最初为鲁肃操练水军的阅兵楼,后为城楼。几兴几废,经过了多次修整。其壮美景观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楼观瞻,饮酒赋诗,遣兴抒情。李白、张说、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颜延之、吕蒙正、欧阳修、陆游、赵翼、袁枚等都有吟唱。特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极巴陵胜状,述忧乐情怀,境界阔大,寓意深远。斯文一出,岳阳楼更加名重天下,备受世人青睐。
说洞庭就不能不说君山,这颗洞庭湖的明眸,水生莹莹,顾盼生辉。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在岳阳市城西的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隔水相望,面积0.96平方公里。据《巴陵县志》载,山上有古迹4台、5井、36亭、48庙,为道家第十一福地。相传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二妃追踪至洞庭,闻舜已死于苍梧之野,南望痛哭,终因悲痛过度而亡,遂葬于此。后人为纪念二妃,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在山上筑二妃墓,奉二妃为“湘水之神”,建湘妃祠以祀。二妃墓前斑竹数丛,传为二妃血泪滴洒而成。历代诗人为之感动,写下一篇篇愭美的诗章。这里有杨幺寨旧址,传为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起兵之处。湖边悬崖最高处有铸鼎台,相传轩辕帝曾在此铸鼎,奏“天钧之乐”。台东为酒香山,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后人凭此建朗吟亭。离亭不远处有柳毅井,传说落第书生柳毅从京返乡,经泾河北岸,遇落难的洞庭龙女,受其所托,从此井而下为其传书报信,龙女得救。后人为彰其义勇忠直,奉柳毅为巡湖神,建洞庭庙以祀。君山,承载着如此众多的神奇传说和愭美情思,千年万年漂泊在浩瀚无涯的洞庭湖,为美丽的洞庭湖平添十分灵动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