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考点问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学法流派

36.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性教学法是什么?

答:

续表

37.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当如何看待各种教学法流派?

答:教师应系统全面地了解、研究各种教学法,从理论、设计、步骤等层面深入学习,取长补短,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教学法流派,认识到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看到教学法之间存在的对立排斥、继承发展的关系,认识到新旧教学法长期共存的关系。

38.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

(1)不同的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2)在探讨学生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逐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

(5)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迎接日新月异的挑战。

39.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是哪种教学法?

答:语法翻译法。始于19世纪40年代,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的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40.语法翻译法有什么特点?

答: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测评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41.语法翻译法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

(1)忽视语音教学和口语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

(2)过分依赖学习者的母语和翻译手段。

(3)过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教学内容枯燥。

(4)不太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2.什么是“直接法”?

答: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它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43.直接法的语言观是什么?

答:直接法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语言的运用依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其产生的背景为: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当时的语言学家对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而当时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制定,也为口语教学创造了条件。

44.“培养学习者直接用汉语思维的能力”这一基本原则主要脱胎于第二语言教学法哪一流派?

答:主要来源于“直接法”。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它提倡直接用外语教外语。直接法有一个重要原则——直接联系原则,即建立语言与外界经验的直接联系,汉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用汉语学习汉语。

45.直接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

(1)将目的语与其所表示的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翻译。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通过直接感知的方法,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语言习惯,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再进行必要的语法规则总结。

(3)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听说后读写,重视语音教学。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

(5)以当代通用的语言为基本材料,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一些名著中典雅却不常用的语言。

46.直接法的局限性在哪里?

答:

(1)过分强调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

(2)过分排斥母语,对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3)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4)过分强调模仿,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不够。

(5)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太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47.情境法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怎样的?

答:

(1)教师多次示范某一新的词语或结构,让学生集体模仿。

(2)对学生进行个别语音操练。

(3)运用已知句型进行问答练习以引进新的句型或结构。

(4)通过造句、问答、填空等方式练习新句型。

(5)反馈,并尽量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8.“情境导入法”的含义是什么?

答: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并通过问答、讲故事等方式引出所要讲解语法点的教学方法。

49.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答: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刺激—反应这一轨道之中,特别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行为主义,他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以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50.听说法有哪些优越性?

答:听说法的出现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上。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提出许多合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重要原则和教学方法,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51.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按照美国学者特瓦德尔(W.F.Twaddell)的归纳,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

(1)认知: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的语言材料,并可借助于实物、情境等使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

(2)模仿: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准确地模仿。

(3)重复:反复地练习,练习形式可多样,如选择、填空等。不断进行已模仿材料的重现,达到让学生识记的目的。

(4)变换:用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句子扩展、句型转换等)给学生活用的机会。

(5)选择:用问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用已学词语或句型描述特定的事件或场景,进一步活用。

52.视听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

(1)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语言材料,比单凭听觉或视觉在理解、记忆语言材料方面效果更好。

(2)语言与情景紧密结合。视听法从日常生活情景中选择、安排语言材料,并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3)整体结构感知。如教词汇和语法时,通过图像所呈现的情景,先进行整体感知,再从语段和句子开始进行教学,教学顺序是:成段对话→句子→单词→语素。

(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53.认知法的定义是什么?

答: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主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理解并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54.什么是团体语言学习法?

答:也称“咨询法”,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于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柯伦(C.A.Curran)。这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

55.团体语言学习法强调哪六个基本要素?

答:包括安全感、注意力、进取心、记忆力、思考和辨别。

(1)安全感:教师放弃权威地位,完全尊重、信赖学生,师生双方相互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注意力和进取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注意力更集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3)记忆力和思考:课堂上要留有充足的静默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吸收和记忆。

(4)辨别: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正误能加以辨别,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56.默教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启蒙者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

(2)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3)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并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4)将词汇看作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强调词汇的选择,用少量的词创造大量的句子。

57.全身反应法的主要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

(1)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在培养表达能力之前应先培养其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先进行充分的听力理解训练后才转入说的训练。

(2)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

(3)在学习者已经准备好并有了说目的语的需求时,再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说的训练也是从让学习者向同学发指令开始。

(4)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少焦虑的状态下学习语言并获得成就感。

58.什么是暗示法?

答:暗示法是由保加利亚教育家罗扎诺夫(G.Lozanov)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又称“启示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同时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暗示法认为人的大脑在无忧无虑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超常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9.自然法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是什么?

答:自然法以语言交际理论和克拉申的五个假说为理论基础。其认为应当把培养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能力作为初级语言教学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语法上的完美无缺。课堂教学以习得为主,要进行注重内容而非结构形式的交际活动。理解在自然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让学习者通过可理解的输入,多接触目的语。课堂气氛要活跃、轻松,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来组织课堂活动。

60.自然法把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1)表达前阶段。也即集中发展听力理解的“沉默阶段”。

(2)早期表达阶段。学习者在掌握约500个词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习得能力进行表达活动,在此阶段对学习者的错误一般不过多纠正,以免将其注意力从语言内容引向语言形式。

(3)扩展表达阶段。进一步发展表达能力,常采用角色扮演、自由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

61.“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商讨性、交流性学习”这一基本原则主要脱胎于第二语言教学法哪一流派?

答:主要来源于“交际法”。它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法的主要特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语义协商,学习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理解诠释,以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

62.什么是“交际法”?

答:又称“交际语言教学”,较早称为“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交际法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更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

63.交际法主要有哪些教学步骤?

答:

(1)教师展示语言材料(真实、连贯的对话)。

(2)学生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

(3)学生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和语言结构,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语言结构规则。

(4)在教师提供的交际情景中,学生运用学习的表达法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教师适时指导,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64.交际法明确提出以功能、意念为纲,那么,交际大纲把语言功能分为了哪几类?

答:

(1)传达与了解实际情况,如询问、报告等。

(2)表达或了解理智性的态度,如同意、接受、必须等。

(3)表达或了解道义上的态度,如道歉、原谅等。

(4)表达或了解情感性的态度,如高兴、喜欢、希望等。

(5)请人做事,如建议、请求等。

(6)社交,如问候、告别、祝酒等。

65.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

答: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的延伸和发展,该教学法提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其将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形式化的语言项目融入到语言活动中,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探究、运用,从而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