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是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作者继博士论文《民国时期〈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及在此基础之上加工出版的专著《〈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后又一学术专著,是由画报个案研究走向画报史整体研究的一部力作。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相较于卷帙浩繁的文字报纸而言,中国近现代画报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远远不及,但也曾掀起一股股办报高潮,成为一时之风尚。据本书作者的初步统计,自1874年《小孩月报》开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七八百种画报,以清末的《小孩月报》《点石斋画报》和《启蒙画报》,辛亥革命时期的《世界》《民立画报》和《真相画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众画报》《北洋画报》和《良友》画报,抗战时期的《解放画报》《晋察冀画报》和《联合画报》,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画报》《华北画报》和《人民军队画报》等为中心,再加以《申报》《时报》《大公报》《神州日报》《民权报》等大报的各种图像附张,以及大量旋生旋灭的漫画杂志,形成了一股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画报潮流。这股画报潮流以上海为源头,汹涌而至北京、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进而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

相比于画报事业潮流而言,画报研究的步伐似乎更要慢一些。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学术史上,画报往往被视作不敢登大雅之堂的“小媳妇”,被学界忽略和遗漏。尽管人类传播信息的最早符号是图像,尽管中国史家素有“左图右史”的光荣传统,但“义蕴闳深”的文字,因长于叙事记言、传情达意颇受学者青睐,而图像只是一种增加“可读性”的陪衬和点缀,只是撰写史著时的一个“帮助”和“辅佐”,仅仅“帮腔”而已。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视觉文化热潮的兴起,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的意义功用和正宗地位日益彰显,中国画报的图像叙事,以及图像作为时代思想、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表征意义便成为画报史研究的中心主题,在媒介技术发展、图像叙事技巧和新闻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互动建构中,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画报从文字的附庸和“帮腔”逐渐成为独立表达主题和思想的媒介形态,全面走向图像叙事的自觉与独立,图像新闻传播理念日益成熟,进而完成了现代化的独立转型。

应该说,这种研究的转向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深化。本书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较早实践者。早在2006年《良友》画报诞生八十周年之际,她以《良友》画报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点点滴滴地梳理民国时期《良友》画报面世的文化背景、办报动机、编辑理念、文化追求,梳理《良友》画报传播者,包括出版人、编辑者、艺术创作群体等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场域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消费品位、文化基因和精神脉络,梳理《良友》画报中各种艺术门类和新闻报道所承载的新闻信息和艺术内涵,然后加以社会文化史广阔的视野考量,探究其对20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在精神理念、社会价值标准、日常生活方式及市民社会心态和文化性格等方面的演变轨迹的影响。后以《〈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为题出版的专著,成为最早对《良友》画报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一大成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研究者抱怨“研究中国画报的专书,更是找不到一本。就有,也不过是零简残篇,散见于各种刊物而已”(蒋荫恩语)。萨空了曾立志撰写《中国画报史》,因所藏画报皆毁于战火,写作不得不搁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在期盼《中国画报史》的出世(如老报收藏家谢其章等)。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是一部系统、全面的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历史研究专著,作者试图遂前人之愿,究八年之力,通近现代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有画报共性的整体性研究,又呈现单个画报的典型性探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它填补了中国画报史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缺位,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学术地图和思想谱系。它的面世,是值得欢迎的。

作者是一位才、学、识兼具的高校教师,从事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又集妻子、母亲、女儿角色于一身,勤劳持家、关照老小。她却能在持家、教学之余,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园地里“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爬罗剔抉,努力不懈,凭借较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合理的研究方法,迸发出蓊郁蓬勃的学术朝气,成绩斐然。

祝贺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期盼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是为序。

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