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权利成为国际人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公约。在经济社会权利的具体内容中,工作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权利。要加强工作权的保障,既需要在宪法中确立保障人权的根本理念,也需要在劳动法律部门制度中具体构建。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劳动法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劳动法基础理论的支撑,而对劳动关系的法理学研究是构建劳动法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叶小兰博士的这本书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尝试。
2009年9月,作者回到南京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基于其在华侨大学所任教的课程,选择劳动法相关问题作为博士期间的研究对象。研究部门法问题,不仅要关注现行制度,也需要关注制度背后的理论,甚至理论背后的理念,对劳动关系的理念性研究是理解劳动关系特性以及指导劳动法律制度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基于上述考虑,作者选择了《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劳动关系研究》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2012年作者的博士论文顺利答辩通过。2013年作者以博士论文展开的选题获得了其工作单位“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的支持;2014年,作者又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的资助。作者研究成果所获得的支持反映了我国劳动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本书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就本书的内容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视角新颖。关系契约理论引入中国后,给传统契约法研究带来新的理论方向,对传统合同法无法圆满适用的婚姻关系、劳动关系等问题给出了比较清晰、自洽的理论解说。因此,本书采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不同于传统劳动法研究中的制度分析进路,视角独特,问题意识强烈。本书引用关系契约理论对劳动关系的特性、劳动关系团结、劳动关系公平的分析在劳动法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其二,理论性强。虽然本书研究的劳动关系问题,属于劳动法的部门法著作,但本书的写作思路和风格却显法理化。作者通过对劳动关系变迁的历史考察和对关系契约理论的深刻解读,指出关系契约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中新型契约所具有的独特解释效果。本书通过对关系契约理论的具体应用,展现了劳动关系所具有的不完全性、嵌入性、合意持续等特征,整体分析充满思辨性,逻辑清晰。因此,本书的写作具有浓厚的法理学色彩,也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其三,关注现实。虽然本书是劳动法领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但本书同样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书中对其他国家先进的劳动立法制度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劳动立法中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理论研究给出了建议。本书重视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既解析了当前的制度,也展示了关系契约理论的适用效果。
因此,我认为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法理思维方式研究劳动法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法理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对劳动法问题的关注是新时代的需要,是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的应有之义。
最后,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在新书出版之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也要表达诚挚的祝福。我衷心期待叶小兰博士能更加持久、深入地关注劳动法问题、关注工作权问题,期盼作者以此为新的起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术精品。
是为序。
杨春福
2017年12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