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系统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模式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城市综合承载力

2.3.1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产生

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识到城市承载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承载力概念应用到城市系统中。有学者提出并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区位条件的反映,也取决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及人类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状况。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当前的城市承载力研究涉及了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安全容量、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等研究。目前,对整个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非常少,即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其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

2.3.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客观属性,是其承受外部扰动的能力,也是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劣的反映。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综合反映。生态系统的物质资源及其环境的纳污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即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生态系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持能力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即为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承载力的规定性同社会经济活动性质有关,如产业组成、结构等;而其量的规定性则与社会经济行为强度相连,如产业规模、速度等。生态承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界面,通过探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述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

1.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它们构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资源承载力不仅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承载力,还包括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社会资源承载力。

2.城市安全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就业岗位承载力等都是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3.城市综合承载力主要包括: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这六种承载力。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

2.3.3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内涵还不够清晰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但尚未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准确界定。

2.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较少学者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特别是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

3.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理论和评价模型不完善

由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可实施操作评价模型。虽然谭文垦等创新性地构筑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模型,但这种模型的框架很大,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处理。

2.3.4 城市综合承载力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承载力二者的关系已经被广大学者普遍肯定,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哲学观,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要考虑到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考虑到城市系统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把城市综合承载力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下进行,离开或偏离社会持续发展模式是没有意义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国家、地区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3]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离不开城市系统这个载体。城市综合承载力决定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种“需要”,而城市综合承载力则是一种“可能”,为满足“需要”,首先要创造“可能”。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衡量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3.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功能

承载力一般表现为对承载主体所受到的内外压力的抵抗与恢复能力,因此是承载主体的一种内在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力)。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抵抗与自恢复能力之前,首先要结合生态系统共有的自我调节的动态稳定特征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一个新概念,它不同于以前比较常用的“城市功能”一词,它比“城市功能”更全面、更直接。从宏观角度看,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自然环境资源承载力,如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城市功能承载力,如城市吸纳力、包容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它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

2.3.5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途径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增长方式转变

由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必须从传统的资本拉动型、资源消耗型、管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注重城市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切实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注重城市的协调发展

在做城市规划时,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等客观条件以及城市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生态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发展目标和发展可能。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空间资源,发挥城市聚集效益和辐射效益,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城乡区域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注重优化整合城市群,全面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空间分布形态演变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提高交通效率,加强地下管网设施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大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4.加强城市减灾防灾

环境污染、工业事故等人为因素和地震、天灾等自然灾害会影响到城市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提高城市公共危机决策的管理质量及综合能力,准备好减灾抗灾及实施救援的空间,建立健全各类预警、预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