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小学生的注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小学生注意某一事物。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从注意类型上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从注意品质方面看也呈现出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一)小学生从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注意的类型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大家马上会被小鸟吸引。这就属于无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如画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教师又不能运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要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就很困难了。

引起小学生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强度和对比关系。在老师的板书中,小学生首先会注意字体大的、彩色粉笔书写的内容。这是因为对小学生来说,刺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越显著,对比越鲜明,越容易引起其无意注意。

②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运动的物体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像飞鸟、流星等都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而课件中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注意。同时,在运动变化的背景上,相对静止的刺激物也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在电影画面不停地活动时,如果有一个短暂的突然停顿,就会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③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小学生还和学前儿童一样,容易因一些新异刺激而激动、兴奋。例如,教师别致的新衣服、新发型就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另外,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形式出现时也会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一个平时穿着朴素的女生,今天忽然穿了一件崭新漂亮的衣服,就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人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小学生需要和符合小学生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他们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具体事物、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特别是当时的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凡是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加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尽管小学生对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如果内容是十分陌生的事物或者已经非常熟知而又不能增加一点新知识的事物,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使引起了注意,也不能保持长久。

③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注意,即使是平时不大容易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容易引起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相反,心情烦闷、无精打采、过度疲劳时,平时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顾不上理会了。例如,小学生上完体育课后,一般都有些疲惫,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也会大大降低。

伴随刺激物的情绪特征会影响小学生注意的选择方向,以唤起理智的、美学的、道德的和情感的刺激,对产生无意注意有更大的意义。引起惊讶、赞扬和喜悦的客体可长时间地吸引人的无意注意。这些刺激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提高人的活动水平,使人凝神屏息。例如,儿童在看动画片或激动人心的战斗片时,无意注意易被吸引。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自然地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把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还不占有主要地位,在教学影响下,有意注意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注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注意形态,从生理机制上说,它是和高度发展的皮质抑制机能相联系的,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相联系的。低年级小学生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发展得还不够,因而有意注意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注意形态。

但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有意注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集中注意到必要的方面上,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引起和保持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要注意以下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需的一切活动和有关事物也就越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某一位学生朗读时,如果只让其他学生注意书本,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朗读只是这一位同学的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若教师向学生提出一项任务,例如要学生注意这位同学读得对不对,或注意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并在他读完后提出评价意见,这时,学生的注意就能积极起来。积极的智力活动和实际的操作活动能增强注意的目的性,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保持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而间接兴趣则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许多活动本身对小学生而言是枯燥单调、不吸引人的,活动时间过长时容易使学生疲劳以至分心。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可以激发起小学生对该活动的积极性,把注意集中于活动上。例如,在语文学习中,读音规则、生词、语法的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如果让学生认识这些对于语文学习、人际交流、个人成长等的重要意义,学生便会产生间接兴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高度的有意注意,长期坚持学习。

(3)合理组织活动。

在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全面合理的组织,才能保证最清晰地反映有关对象,使有意注意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教师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把用品准备齐全,把活动程序安排妥当,明确规定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已经做过什么”和对“现在还要做什么”有明确的认识,那么就已经创设了引起有意注意的良好情境。另外,引导学生把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活动结合起来。例如记生字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纸上写下这个字;看书时,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记下一些要点,都有助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4)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干扰可能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无关刺激物,也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付出意志努力排除这些干扰。要让学生养成和内外干扰做斗争的习惯,这样才能克服各种诱因的干扰,使有意注意保持下去。

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无意注意,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情绪,这将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发展。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时时需要学生努力,那也会使教学失去吸引力,从而引起消极的学习态度。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活动,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例如,学生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教师能把学生的注意引入并保持于这种类型的注意,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历年真题

【2.1】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蝴蝶,大家都把视线转向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二)小学生注意品质在逐步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亦即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一般来说,注意广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和人的记忆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注意的广度还受任务条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现的时间等)的制约。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还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例如,一年级小学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课文,注意的范围很小,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能把字和字连成句子阅读,并逐渐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注意范围扩大了。

2.注意的稳定性

稳定性亦即持久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的对象和活动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例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课又要记笔记,同时还要看板书,这些活动都是服从听课这一任务的,学生此时的注意也是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和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相联系,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儿童的兴趣影响。有研究表明,7~10岁儿童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岁以后为30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在熟悉注意对象或者注意对象有联系的条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有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训练的,要同时完成两个活动,就要熟悉它们中的每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部分要达到自动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状态,听课时眼耳手脑的分配不够,表现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大有改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在发展,10岁以后的儿童已既能注意老师讲课又能记笔记,同时还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势。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也比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到小学中年级以后,儿童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儿童有明显增长,尤其是男生发展得更快。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还包括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及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例如,小学生对动漫感兴趣,课间看动漫书,上课铃声响了,注意力也很难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上。

拓展阅读

注意转移、注意分散、注意分配的区别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是注意的积极品质。例如,上课时老师让学生看书,然后又让学生做作业。

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使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与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例如,老师让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却在聊天、发短信。

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的加工过程,注意的加工过程有序列加工和并行加工。序列加工指加工有先后顺序。并行加工指同时加工两个或多个事物。例如,边弹奏乐器边唱歌就是并行加工,手和嘴在同一时间受主角支配,并合力完成当前任务。

(三)小学生的注意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其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例如,学生听课很投入时会托着腮、听着开心会发笑。教师可以利用此规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行动的先导。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所以,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本手段。有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课堂上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且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科学地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既要有新意又能让学生听懂。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内容,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发生严重违纪事件等。对于这样的偶发事件,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注意力时的注意事项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例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好”“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被肯定时,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也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

(三)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联系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它们的规律;如果只注重有意注意,则会让学生产生注意疲劳、注意涣散;如果只有无意注意,过多地给学生刺激,导致因趣味而趣味,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不利于小学生意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所以,两者要交替进行,张弛有度。例如,在小结和重点部分,要运用有意注意;在引导、复习、创设情境中,要运用无意注意。同时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与先天的神经类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注意的品质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历年真题

【2.2】简答题:教学中怎样组织好学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