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老年社会学的发展
一、老年社会学的由来
据联合国1980年公布的数字,1960—1985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5676亿人增加至2.7449亿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将由5.25%增加至5.69%。在187个国家和地区中,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家及地区已达38个。1996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20%的国家包括意大利、希腊、瑞典、比利时、西班牙、保加利亚、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如芬兰、捷克、挪威、美国等也接近20%的人口比例。预计全球老人人口在2000年会达到13.0%。在2020年会达到17.7%。[14]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遭遇老年问题比我们要早。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有学者开始从事现代老年医学与老年保健研究,并出现了“老年医学”这一名词。40年代以后,老年学逐渐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蔡文辉先生认为,老年学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老人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则亦是针对社会上对老年人的无知而来的。科学家中尤其是生理学家注意到人类体质变老(physical aging)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生理疾病;心理学家注意到老年人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的过程;其他行为科学家则强调老年人与众不同的行为规范;而政府福利部门则注意到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及其应付之道。[15]
邬沧萍教授主编的《社会老年学》则认为,老年科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其发展还有赖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发展以及一个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老年学首先产生于对人类个体老龄化的研究。西方老年科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希伯来、希腊和罗马关于老年人生理、病理和护理的观点和记述。到了中世纪,研究老年生理、病理的学者增多,他们的很多著作流传至今,标志着人类对老龄化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近代老年学研究从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开始,许多学者对老年生理、病理研究做出了贡献。人类关于老龄化的科学知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16]
至于社会老年学的缘起,该书认为,最早从社会科学角度对老龄化进行的研究要追溯到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他的《论老年》一书被认为是从社会和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最早的老年学的专著。西塞罗在书中指出,人只要得到满足,身心又有训练的机会,人类的智慧能力就能保持到老年。这一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17]
蔡文辉先生亦在《老年社会学》中指出,考德礼(E.V.Cowdry)是老年学之创始者。他在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有关老年的书——《老年问题》(Problems of Aging),还在1948年协助成立了国际老年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18]在1957年,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纽家敦(Bernice Neugarten)首次在大学内讲授老年问题课程。美国的几个著名大学相继设有研究老年的机构,特别是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以及布兰德斯大学。即使至今日,这几个大学对老年研究仍然相当重视。[19]
说到研究成果的出版,美国有两位学者做过统计,发现“在1954年至1974年期间共有五万篇牵涉到老年的论文”。[20]
所以,老年社会学是由老年学脱胎而来的。国外社会学界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老年社会学的研究。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O.波拉克撰写了《老龄的社会调整》一书。美国社会学者E.W.伯吉斯在该书的前言中指出:“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指导未来研究的基础。”[21]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北美、日本和苏联等一些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的国家,有关老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二、老年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据张恺悌和夏传玲两位学者的《老年社会学研究综述》一文,中国的老年社会学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验调查兴起于80年代前后。[22]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和地方老龄问题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和地方老年学学会先后成立,有关老年人和老龄问题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也在中心的跨学科老年学研究中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份额。
从研究成果的发表来看,1988年,李德滨先生所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年社会学》问世,据笔者查证,这应该说是最早的关于老年社会学的学术专著。《老年社会学研究综述》亦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两本老年社会学著作,即1988年李德滨著的《老年社会学》和1989年袁缉辉等著的《当代老年社会学》”[23]。据笔者的手头资料,该文作者其实遗漏了时任哈尔滨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叶乃滋先生所著的《现代老年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而且在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就已经在社会学丛书系列中出版了美国学者戴维·L.德克尔著、沈健译的《老年社会学》。到了21世纪,则先后有战捷所著的《老年社会学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曲江川所著的《老年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陈涛所著的《老年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面世。据笔者考查,张仙桥、李德滨所著《中国老年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可说是出版时间距今最近的一本老年社会学专著。当然,我们从出版以上老年社会学专著的出版社的名称即可知道,这些老年社会学著作其实未必都有社会学的视角,因为“作者多为医学、人口学、经济学等专业作者”,“就连书后附的参考文献也没有一本社会学著作”,《中国老年社会学》的作者在自己的书中特意指出了这一点[24]。
至于经验研究方面,张恺悌、夏传玲将中国老年人问题的经验调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抵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该年代的中后期结束,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1)调查样本量一般较小;(2)调查范围局限于地方;(3)调查对象以城市老年人为主,在空间上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的研究格局;(4)调查的主题覆盖面较宽,以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生活照料、社会参与为主要选题,但深入程度比较低。第二阶段从1987年开始,老年领域里的经验调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型抽样调查,与国外的合作研究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1)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老年人问题研究;(2)研究手段开始标准化,从抽样到问卷设计,开始注重科学性;(3)研究的主题更加综合、更加深入,但依旧以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主;(4)一些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开始被应用。[25]
学者陶立群认为,中国老年人社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2)人口老化;(3)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老有所为,充分发挥余热;(5)涉及老年社会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如高龄妇女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教育、老年婚姻问题、发展社区服务事业。[26]
而关于中国老年社会学研究理论取向,张恺悌、夏传玲认为有以下几点:(1)角色理论取向;(2)社会发展理论取向;(3)社会问题观(老年人的依赖性与独立性问题、老年人的保障问题)。[27]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老年社会学早期的经验研究虽然研究的是中国的老年问题,但其基本理论取向则还是立足于国外的相关理论,还没有转到对中国国情与中国社会的认识以及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这一方向上来,因此,这也成为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老年社会学研究者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