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只有“一字之差”的学科研究对象大辩论
作为刚入学的新生,很想对经济地理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第一学期安排的经济地理导论课程,恰好是引导学生的入门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其与地理其他学科的关系。巧合的是,上述内容也是当时我国地理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北大经济地理教研室的部分老师,也积极投入到这一重大问题的讨论。在我的记忆中,这场争论分为两大学派:一派的代表是学界重量级人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孙敬之,他在《略论经济地理学的分歧》一书中,明确主张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配置”,北大思想异常活跃的杨吾扬支持这一观点;与此相反,教研室以胡兆量代表的另一方,则写文章、出书论述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是“生产配置”。一字之差,争论不休。虽然仇为之与胡兆量的观点相同,为了贯彻毛主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还是邀请“对立方”的孙敬之先生到北大进行学术交流,足见仇先生宽厚包容的为人之道。遗憾的是我们作为刚入门的一年级新生,真不明白“生产力配置”与“生产配置”有何本质差别,至今仍感到迷茫。至于经济地理的学科性质——它究竟是一门“地理学科”还是“社会经济科学”或“经济、自然、技术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直到1962年,在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上,这些争论才偃旗息鼓。
现在看来,以上“针锋相对”的理论交锋,实质上是长期受西方影响的中国传统地理学与新引入的苏联地理学之间产生的分歧。正如侯仁之在《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回顾与前瞻》(1993)一文指出:“由于当时苏联在地理学理论上的意见分歧,在国内的地理学界也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把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严格区分为二的所谓地理学上的‘二元论’,认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属于自然规律的范畴,而经济地理学以及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则属于社会规律的范畴,两者不可混淆。这样就把原本属于研究人地关系的统一地理学,断然分割为二。当时地理学系就有同志坚持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并著有专题论文,却未能及时发表”。该文所指,就是杨吾扬与江美球(地貌教研室老师)在1957年合写的论文《地理学与人地关系》,文中指出,“地理学一开始就趋向把自然同人文经济结合起来,由于综合性的生产和科研任务的出现和增加,科学发展的综合思潮势不可挡,晚近国外地理学界又在强调人地关系就不足为奇了。”不幸的是,50年代我国地理学界把统一地理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理思想大加批判,杨、江的论文直到1982年才在《地理学报》第二期刊登出来。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杨吾扬的学术思想一直受到批判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