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60年回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十年动乱”的冲击

正当经济地理专业在60年代初短暂的时间获得又一次发展机遇、恢复正常的发展秩序之后,从1964年秋开始,一系列运动使专业的发展又一次陷入了危机。

1964年秋,以中宣部副部长张盘石为首的工作组进驻北大各系,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没有完全打乱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但大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学习和针对某些“有问题者”的批判会,使教师人人自危。

随着全国农村“四清”运动的深入展开,1965年秋至1966年夏,北大组织部分师生赴农村开展“四清”工作,其中经济地理教研室包括年轻教师董黎明、周一星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集中于门头沟区清水公社,并分散到各大队。党员教师魏心镇、谢凝高、李域、仇为之分别任各大队工作组组长和副组长。另外,党员教师胡兆量率领经济地理专业63级学生赴四川参加“四清”。在此期间,师生们通过“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近距离接触贫下中农,充分了解农村的社会状况;但专业的教学科研基本上停止。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处于长期的动乱之中,北大也不例外,在工宣队进校之前,学校分裂为“公社”和“井冈山”两大派,且武斗不止。工宣队进校后,两派开始“大联合”。1969年秋,北大大部分教师被派往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经济地理(含历史地理)教研室先后下去的老师有侯仁之、仇为之、王北辰、魏心镇、杨吾扬、李域、周一星、王亦娴、陆卓明、徐兆奎。只有谢凝高、董黎明、林雅贞3人留守北大;同年胡兆量调离北大赴冶金部系统的干校劳动。从1970年开始,地质地理系“革委会”在军宣队领导下,开始组织留校教师进行“教育革命”探索。由于当时优先探索的主要目标是地震地质和地质力学两个方向,地理方面的老师改行参与地质方向的教改。谢凝高被分配到地热科研小组,一干就是4年;笔者被分配到合成矿物小组研制人造金刚石、合成云母,前后3年时间。

鉴于江西鲤鱼洲血吸虫对北大、清华老师的健康危害很大,1972年经周总理批准,在江西干校劳动的老师陆续回到学校。参加地质方向探索的老师也开始归队。此后,经济地理专业获得探索专业发展方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