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有钱无:金融哲学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

如果观察一个蛋糕师做的蛋糕,发现他过去做的蛋糕都是梅花形状的,则据此得出的知识“他做的蛋糕都是梅花形状的”,是在经验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这一知识并不能保证“他做的下一批蛋糕仍会是梅花形状”的预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位蛋糕师总是先把面粉和鸡蛋混合好后,装进一个梅花形状的模子再烤出来,而且未来还将始终使用这个方法来做蛋糕,那么,即使是在他做出下一批蛋糕之前,我们也能“先验”地知道,那些蛋糕一定会是梅花形状的。关于蛋糕梅花模子的知识,就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先验知识。

两类知识的划分

康德把人类知识分为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两大类。经验知识来源于实际经验,先验知识则先于经验、独立于经验,而且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知识。

举个例子。假设张三站在一个物体前面,得出了“这是一栋别墅”的判断。张三的这一判断属于经验知识,因为如果没有经验中的“这”,当然就不可能有“这是一栋别墅”的结论。但是,张三要能够得到这个经验知识,在看到“这”之前,必须要了解“别墅”的概念及其含义,即必须先掌握“别墅是一种房子”(以及定义“别墅”的其他属性)的先验知识;否则,即使他“看见”这栋别墅,也不可能将其与“别墅”联系起来产生出“这是一栋别墅”的经验知识。

先验知识的“先于经验”不是时间上的“先”,“独立于经验”也不是存在意义上的“独立”,两者都是从逻辑上来看的。从时间上来看,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对于这一点,康德强调说: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因为很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固有的知识能力(感官印象只是诱因)从自己本身中拿来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对于我们的这个增添,直到长期的训练使我们注意到它并熟练地将它分离出来以前,我们是不会把它与那些基本材料区分开来的。[19]

“发端于”经验的知识都是一种“复合物”,其中包含了并非“源于”经验的成分,康德将其命名为先验知识。

寻找先验知识的剥离法

为了能够得到先验知识,康德采取的方法是,将经验内容从经验知识中剥离,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先验知识(即“我们的这个增添”)。就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在剥掉所有感官能够感觉得到的东西以后剩下的,就是先验知识。

对于很多研究康德哲学的哲学家使用过的这个剥洋葱的例子,初次接触的人很不理解,对于并没有核的洋葱,如果一层一层地剥,最后哪还会剩下什么东西?

确实是不会剩下看得见的“东西”,但还会剩下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得见洋葱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参见第1.3节的讨论)。在我们关于洋葱的知识中,这一形式是在我们经验到洋葱的同时赋予洋葱的,从而并非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且这一形式也始终蕴含在我们所经验到的洋葱中,从而并非在存在意义上“独立于”经验。

经验的可能性条件

先验知识不仅蕴含在所有经验知识之中,而且还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先验知识就不可能有经验,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经验知识,这正是康德声称自己的主张是认识论中的“哥白尼革命”的原因。因此,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对于康德哲学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康德特别强调指出,先验知识是关于认识对象方式的知识,而不是关于对象本身的知识。从逻辑上来看,如果没有“认识对象的方式”,就不可能“认识对象”,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知识(即经验知识);由于先验知识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方式”的,所以,它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是关于对象的所有知识(即经验知识)的前提条件。

先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把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两大类的根本目标,是寻找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康德认为,经验知识来源于实际经验,其正确性标准是经验,从而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比如,判断“这是一栋别墅”属于经验知识,它的正确性依赖于经验,即依赖于张三经验中的“这”到底是否与“别墅”的概念相符,从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相比较来看,由于先验知识先于经验、独立于经验,而且又适用于所有经验,从而就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即必然地符合它所论及的一切对象。在康德看来,普遍性和必然性总是连在一起的(从而常将其统称为“普遍必然性”),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普遍性是就适用经验对象的范围来看,强调不存在例外,而必然性则是从一项知识(由判断构成)的内在逻辑性来看的,强调不存在矛盾。

比如,“别墅是一种房子”,就属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知识,它的普遍性在于,这一判断适用于过去、现在、将来一切能被称为别墅的对象,即不可能存在例外;它的必然性在于,如果不是房子,就不可能被称为别墅,即相反的命题“别墅不是一种房子”存在矛盾,从而不成立。因此,普遍性和必然性可以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知识真理性与经验整体性

康德认为,先验知识除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外,还具有真理性;经验知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也可以具备真理性。因此,康德把真理划分为先验真理和经验真理两大类,前者就是指先验知识,而后者是具有真理性的经验知识。

康德指出,无论是先验真理和经验真理,其真理性都源于人类经验的整体性(或称统一性)。人类只能有一个作为整体的经验,任何具体的经验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各个部分经验要构成一个整体经验,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即相互融贯,所以,经验的融贯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在含义上是一致的。

经验知识的真理性

经验真理首先必然符合逻辑性标准。不过,逻辑仅从形式上考察知识,从而只是知识的“及格标准”,康德将其称为“负的标准”。也就是说,不符合逻辑性的知识一定不是真理,因为它是“不及格”的,但符合逻辑性的知识并不一定就是真理。

由于经验知识包含有来自经验的内容,所以,经验真理还必须同时在内容上满足其“正的标准”。经验知识的内容来自我们经验到的对象,这一“正的标准”不可能来自经验之外,而只能来自经验本身,具体就是经验的整体性。对于这一点,康德以我们如何区分物自体在我们心灵中所呈现的现象与纯粹源自心灵的想象(比如梦境)为例进行了说明。康德说,现象与梦幻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统一,而后者则无法统一,即前者具有经验的融贯性,而后者不具有。也就是说,从内容角度来看,只要符合经验融贯性标准的经验知识就是经验真理。

运用康德所举的例子来说。“任何变化都有原因”是先验真理,据此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我们观察到的“石头热”一定有原因。“太阳晒是石头发热的原因”属于经验真理,它是人类在经验到“太阳晒”和“石头热”始终相继出现之后,在前述先验真理的基础上,在没有其他经验与之相违背的情况下,由人类“强加”给自然的。因此,经验真理并不具备先验真理那样的严格普遍性,而只具有相对的普遍性。也就是说,经验真理有可能被经验证据证明为假,即可能存在与之相矛盾的经验,但也可能为真,即在经验的范围内、从经验的融贯性角度来看,还没有发现与之相矛盾的经验,即还没有被经验证伪。

先验知识的真理性

先验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不能从对经验知识的汇总或概括中得到。所以,一方面,我们只能求助于逻辑,因为逻辑是我们除了经验之外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依靠通常的形式逻辑(康德将其称为普通逻辑或一般逻辑),因为这类逻辑只关注思维的形式,不关注思维的对象,从而无法保证据以得到的知识必然地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对象,即不能保证我们确实能够找到先验知识。康德把寻找这类知识的逻辑称为先验逻辑。

康德运用先验逻辑探索先验知识的支点,是前述知识真理性的标准——经验整体性。康德举例说,如果我们发现蜡块融化了,就会认为它一定是有原因的,然后会去寻找原因。如果发现蜡块融化之前一段时间,太阳一直晒着它,我们就有可能得出“太阳晒是蜡块融化的原因”的结论。最后这一结论是先验知识“任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和经验知识“太阳晒了一段时间后蜡块就会融化”结合的结果,前者具有普遍必然性,这是经验整体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如果存在没有原因的变化,那么,人类经验将不可能完整,人类知识也就不可能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数学、自然科学等也就不可能存在;后者具有偶然性,即蜡块的具体原因来自经验,是可错的,可能会随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三大认识能力

康德把人类能够获得经验真理和先验真理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自然倾向”,即人类具有的独特认识能力。他进一步把这一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我们的感官接受对象刺激,进而产生直观的能力。感性总体上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被动性能力,但其中蕴含着主动性成分,即人类在接受对象刺激的过程中,已经将直观形式注入其中。知性是人类在感性提供的直观基础上思考对象的能力。由于人类的思考是通过概念进行判断,因此,知性也称为概念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等同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康德所说的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是在知性所产生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推理的能力。一方面,根据知性(与感性合作)获得的知识,理性通过推理得到新的判断,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理性又为已经获得的知识提供统一性,使其系统化,并对知性和感性发出指令,要求获得新的经验知识,以填补知识系统的欠缺。因此,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对于三大能力之间的关系,康德说: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再没有更高的能力来加工直观材料并将之纳入思维的最高统一性之下了。[20]

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顺序,是逻辑上的顺序,并不是时间上的顺序,因为人类在获得经验时,这三种能力通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具有前述三大认识能力,康德并没有做进一步阐述,因为这并不是他关心的问题。康德说,人类具有三大能力,既可以被看作能被直接接受的一个事实,也可以被看作一个作为讨论前提的假设,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三大能力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物竞天择”的达尔文式机制形成的。这并不是康德给出的答案,但不同答案并不影响康德的整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