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泛神论与颂神诗
印度教信奉的神数以万计,是一种典型的多神教。在较早的系统中,天神因陀罗是主神。后来大梵天、毗湿努和湿婆逐渐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成为三大主神。大梵天司创造,他有四脸四臂,能够眼观四面八方,并能在各处活动。毗湿努司保存,其标记为一个象征神力的转轮,一根象征权力的权杖和一枚代表水、生育和财富的法螺,据说他有十种化身,包括鱼、龟、野猪、人、狮子、罗摩和佛陀等。湿婆有四条手臂,三只眼睛,他通过令人恐怖的舞蹈,既毁灭又创造,使宇宙保持着平衡。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也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之间。据说最初是雅利安人带来的,后来由婆罗门教祭司编订,奉为经典,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成书籍。《吠陀》是梵文veda一词的音译,意为知识总汇,也可以说是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它与神话、宗教、巫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吠陀》包括《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等四部,文学价值以前两部为最高。
《梨俱吠陀》是一部颂神诗,被印度教奉为圣典,一字一音不可更易。整个诗篇基本上是采用颂诗形式向诸神表示赞美、恳求或劝说。诗篇的作者信奉的是“泛神论”,认为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他们仿佛用儿童的目光看待大自然,以质朴的语言和鲜明的色彩,描绘各种自然现象,直率地表达惊奇、赞叹、敬畏等宗教感情。在吠陀诗人眼中,夜是一位女神,她用许多眼睛观察各处;黎明是一位经母亲打扮的永远年轻美丽的少女,又像衣着漂亮的舞女;暴风雨是哞哞鸣叫的公牛、赐予植物生命的种子;而太阳则公正无私地“洞察一切”:
在洞察一切的太阳面前,
繁星似窃贼,悄然逃散。
太阳从朝霞怀中起身
像卷起皮子那样卷起黑暗。
(金克木 译)
成书较晚的《阿达婆吠陀》主要收录了巫术用的咒语。初民把语言看得非常神秘,认为它有魔力,不用实际接触,就能远距离交流思想感情。从万物有灵论出发,他们相信可以以语言(咒语)为工具,在人与自然和其他非人的物体之间建立起交感。《阿达婆吠陀》中的咒语种类繁多,有用于求雨、治病的,驱除毒蛇猛兽、恶鬼仇敌的,求得长寿富贵、家庭和睦的,甚至还有用于求爱的,叫相思咒。
像藤萝环抱大树,
把大树抱得紧紧;
要你照样紧抱我,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像老鹰向天上飞起,
两翅膀对大地扑腾;
我照样扑住你的心,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像太阳环着天和地,
迅速绕着走不停;
我也环绕你的心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
(金克木 译)
现代读者往往会用诸如“比兴”或“比喻”之类术语解释上述咒语诗运用的手法,实际上它是巫术思维的产物。念咒者真诚地希望并相信,仅仅运用语言的魔力就可以控制对方的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