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春“中国”
对于熟悉的语词,思想往往偷懒,比如青春。
青春是什么?是春天里的青色,像青花瓷那样。
春天在哪里?在东方。古人云:“春位东方,其色青。”
时间“春”,空间“东方”,在美——“青”的引领下统一。
青春,是受谢,冬谢去,而青春受之也。一谢一受,如友人揖别。
就这样,时间,被伦理化了。冬位西方,青春,也是东方受谢于西方。
春色青,冬色白,以“青春”对“白日”,乃唐人之诗意。
三月,叫作青春受谢,或青春告谢,可人的心情往往提前。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诗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青春,从“雨雪霏霏”的冬天,受谢了“杨柳依依”,青春如斯,美矣!
时令,从青春开始,阳和之气远出,万物熙熙而启蒙之。
晋张载《安石榴赋》曰:“仰青春以启萌,晞朱夏以发采。”
万物生长,都靠青春“启萌”,以青春作为生之引物。
古汉语中,“萌”指代草木发芽,“蒙”指代幼童无知,故“启萌”,亦与“启蒙”义近。
启蒙之物,蠢蠢而动,何谓“蠢”呢?《礼记·乡饮酒义》曰:“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蠢”,非愚也,乃春之声也,即启蒙的青春之歌。
蠢动,就是生的启蒙,青春启蒙而生机动,蠢与圣相通。
圣人耳特大,能闻春之声,春下之“虫”,乃微生物,其吟天籁,被青春启蒙。
曹植《迷迭香赋》曰:“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发晖。”
从青春启蒙到“发晖”青春,万物洋溢青春气息,不仅“石涧泠泠流碧水,桃花片片泛青春”,还有“青春鹦鹉,杨柳楼台”,花鸟如此,人呢?
杜甫诗云:“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青春启蒙万物以无私,白日照耀人世亦无私,因此,被青春启蒙的人,“发晖”青春,也要无私。
白居易诗云:“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有道”,就是生,青春使物生生,人来“发晖”,而有民生。
以“有道”对“无私”,“青春好”对“白日闲”,如此雍容,而具大美焉。
白日时间化了,青春人生化了,以朴素之美寓焉。
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于耕田,终于饭碗,此为民生。
“青春终日雨”,年成是自然的诗,更是民生的诗,诗人“最怜滋垄麦”。
为了心中那个好年成,他不恨苦雨绵绵打湿了林中莺,打断了莺的歌声。
为了民生,诗人放下了个体性的生命情调,而期待“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青春之于民生,是如此简朴,而对于个人化的人生,却很丰富。
花与美人,都是青春标志;一是自然美的标志,一是自由美的标志。
唐朝诗人胡幽贞在《题西施浣纱石》中叹曰:“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这是自然美向自由美的叹服,是自然性的花之美,向自由化的人性美的叹服。
唐人诗意里,多有这般自由美的显示,不仅有美女,还有美少年。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连对功名的追求,都这般青春风流。
极尽富贵后,那少年却日暮吹箫,似有几许悲凉在心头……
那滋味儿,是一份对于青春的担忧,在宋词里发展起来了。宋人病了,是青春病,医方里有“青春丸”一味,用“川芎各一两五钱”制成,那丸儿,专“治少年梦高坠下、水溺、行似踏空”。因此,宋词里,多下“青春丸”,兼治那“人比黄花瘦”。
可青春留不住,“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宋人少自信,怕青春溜走,不得已,又去喝酒,来与春天对饮,“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玉洞青春已半阑,肌骨非因惆怅瘦,惜花那忍摘花餐”。
青春如此,如水逝,似风流,还唱什么“大江东去”的高调?怀一怀古人青春焕发,叹一叹自己“早生华发”,再看一看江中月,喝一点杯中酒,也就罢了。还有那“红酥手,黄縢酒”,那就更有一番悲情未了。
从天地人的格局里,看透了青春的本质,而得了自由化的乐趣,则有孔子。
某日,孔子与门人相聚,正谈着,孔子说:“同学们,各言其志吧。”
子路年长,率先发言,说道:“我的志向是治理兵车千乘之国。”
孔子听了,莞尔一笑,不言语。冉有见此,就低调了一些,说道:“我只想治理个六七十里地的小国,让我国的人民吃饱肚子。”
孔子依然笑笑,不言语。于是,公西华就更低调了,说:“我谈不上什么治国,只想穿上礼服,替诸侯司仪,招待宾客。”
一个比一个谦虚,可孔子还是不言语,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
那时,曾晳正在弹琴,孔子就对他说:“点,你来说说看。”
曾晳便起身回答:“我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志气。”孔子鼓励他,他就说下去:“我愿在春天三月里,穿上便衣,同几位朋友,带几个孩子,到沂水河去洗洗澡,在求雨台上乘乘风,唱唱歌就回家去。”
这样的回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休闲第一了,特没志气。
可谁也没想到,孔子竟然大加赞扬:“点,我和你一样!”
老师这么一说,学生都糊涂了,他们心想,老师平时要我们关心政治,立志,当然要政治第一,可在春风里洗洗澡,唱唱歌,这算是哪门子政治呢?
从《论语》来看,孔子与门人谈的这个话题,在这里就打住了。门人没请问,孔子也没解释。于是,留下一问:“何也?奔车之上,不惜一命,那才是仲尼呀!哪能以此打发一生?”可他既然这样说了,就必然含有更深的意思,最好,还是用青春来解释。
曾晳说的春天三月,正是青春受谢时,曾晳被青春感化,快乐起来。青春以生来启蒙万物,孔子用美来启蒙人生;青春予万物以自然美,孔子予人生以自由美。
曾晳在春天来临时唱歌,就是对自然美的体贴,对自由美的觉悟。
此番新觉悟,超越了孔子食与兵的原教旨,所以,连子路都不知。
其意味,来自春天三月的启示,如青春启蒙万物一样,孔子用青春来启蒙政治。孔子原来教导弟子,政治要以“足食”“足兵”为第一,门人各诉其志,也遵循了孔子这一教旨。可他却突然转向了一种带有美学风格的政治,使政治有了青春气息。
青春是天道,当其人化时,便使人生和政治都有了青春期。
青春期的人生,是自由化的人生,应该去春水里游泳,在春风中唱歌。青春期的政治,是自由化的民生,要让人民在仁之河里畅泳,在义之风中欢歌。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而孔子却告诉我们,青春已经来了,天道还会远吗?
孔子遥望天道,向我们展示了形而上之自由美的境界。那境界,后来,被康德一语道出,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然规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孔子欲以此境界,提示理想,引导政治,可他,还有他那一代代的门人弟子,从未能找到制度的孵化器,所以,境界虽然很高,却没能转化为历史的实体,没能成为国家的建制。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事情都让古人做完了,还要我等做甚?
甲骨文中的“圣”字,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第77页(荣宝斋出版,1979年)
甲骨文中的“听”字,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第76页(荣宝斋出版,1979年)
“圣”字的不同写法及其演变
“圣”字初意
甲骨文就有“圣”字了,是一人擎着一个大耳朵,倾听一张嘴在说话。从人从口,强调耳朵的功能。口能言咏,耳能感知者为声,耳能辨声者为听,听觉灵敏者为圣。听、圣、声初始可以通用,那时,所造字还不多,字义分化还不明显。看来,字的引申义是随人类的等级分化而分化的。
《孔子行教图》拓片,(唐)吴道子绘,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藏
孔丘像,(南宋)马远绘,故宫博物院藏
孔子画像很多,唐朝画圣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圩顶、隆鼻、海月骈齿,双目凝重,儒服古雅,被历代视为万世师表素王孔子标准像,后世摹本极多。
但宋代马远绘的孔子肖像,最为贴近那个“青春恒在”的老智者。
孔子像,(元)赵孟頫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孔子司寇像,明人绘制,曲阜衍圣公府珍藏
赵孟頫为赵宋后裔,入元朝,官至一品,被人诟病。他画的这幅孔子像,淡定豁然,有达者神韵,是否像他的书画一样,也要大打折扣?
明人绘制的孔子司寇像,画像上方有明神宗题宋高宗御制赞诗,谓: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可有几分法治之意?但龇牙瞋目中看得出明太祖的酷烈风格,酷似诛少正卯的孔子。
孔子司寇冠服像,美国芝加哥大学藏
《孔子行教图》拓片,清人摹本,山东曲阜孔庙启圣殿藏
另有孔子司寇冠服像,其神悲悯,悲悯是伦理精神,也是法的精神。
《孔子行教图》拓片,出自清人摹本,可谓孔子集大成者,一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样子,已然教主风采。
基督风格的孔子像,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档案馆藏
孔子铜像,东京附近汤岛圣堂藏(汤岛圣堂是江户幕府御用大儒林罗山私塾)
孔子的模样漂洋过海,表情也入乡随俗。这幅学者模样的孔子画像,具有基督教的风格,是传教士眼里的孔子,代表了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积极印象。
下面这尊孔子铜像,骈齿冠服,还真有中国风,据说是明朝末年朱舜水带到日本的,留住了中国文化的根。
孔子木雕像,日本足利市足利学校圣庙藏
谦谦君子的孔子像,新加坡人吴承砚与单淑子合绘
左上这尊愁喜交织、表情特别的孔子木雕像,带有日本人的浮世感。
孔子像在新加坡、韩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表情比较一致,似谦谦君子。右上是现代人设计的一枚邮票,有一种视觉形式的美。
孔子的笑容,依然化不开礼之肃穆,礼教化的彩墨,习惯性的笔触,难以捕捉春兮舞兮歌兮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自由化的内在心灵。
孔丘的表情
后人看万世师表的孔子,千人千面,两千年多来,被人揣摩,留下很多画像。
从这些画像里,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李零先生所说的“丧家狗”的模样。这样提示一下,不是说他错了,而是说古人还没有他这样的眼光。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期,是鲁国人。如今山东曲阜,还有孔庙、孔林。日本人说,天皇万世一系,论历史,算起来也就一千来年而已,其间惶惶如丧家犬者,不知凡几。而孔子之裔,从汉朝到清朝,两千多年来,安享尊荣,不绝如缕,改朝换代,不改素王一脉,所谓万世一系,其实亦不过如此。再看看轴心期东西方巨子,古希腊苏格拉底,活在西方哲学里;古印度释迦牟尼,随佛教流传后世;唯有孔子,占据了中国的王权主义,统率政治。
今人眼中的孔子和弟子
但被政治化的孔子,已非孔子的本来面目了。
圣人归圣人,孔子归孔子,何不放下“万世师表”,于青春三月,思接千载去与孔子约会,体会一番孔子当年的心情,瞻仰一下他的文化个体性呢?
泗水流淌的是圣人符号
青青河上草,蓝蓝水中天。
泗水,就这样流到我们眼前。
泗水,从山东蒙山南麓,流经徐淮大地。
它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流量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指泗水。
泗水源头,泉多如林,又名泉林。泗水之滨,是儒学发祥地,孔子曾在泉林设坛讲学,学如泉涌,汩汩而流,入泗水而遍及淮河流域。
当年,吴王夫差于济水岸,大会诸侯,就是由长江经过邗沟,进入淮河,再由淮河入泗水而北上的,那时孔子还在,也许他真见到此情此景。
子贡还是一位纵横家,他一出手,便存鲁、破齐、灭吴,走的大概也是这条水路。它不仅流淌了帝王学,还兴起了帝王业,后来刘邦、项羽,也都崛起于淮、泗之间。
曲阜杏坛遗址
南宋木刻版画《杏坛野趣》
杏坛:各言尔志
孔子聚徒讲学,似乎多在树下,就像苏格拉底在广场。
杏坛之乐,见于《庄子·渔父》,言孔子春游踏青,与弟子们休,坐在杏坛之上。
现今山东曲阜的杏坛,为明代修建,于青石基上,筑一凉亭,雕梁画栋,飞檐二重,金瓦灿烂,亭四周立十二根楠木红柱,盘龙飞舞,亭内立“杏坛”碑,不见问学求知的智者风采,却见一派皇家帝王的气派。
孔子弦歌,云南省建水县文庙藏,浮雕上部的石碑文为宋高宗御制《孔子赞》
不知来此一游者,于此豪华繁复之威严中,是否还能依稀感受到那久远的春天里,那位青年人独有的“各言尔志”的酣畅与自由,以及和一位老者弦歌的野趣。宋人似乎还记得求知与权力以及财富无关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