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敞开心扉
石羊村的这所学校,原本是村里一户农户的房子,后来这户人家举家搬到城里,户口也全部迁走,因此这小院儿就废弃了,后来才作为支教人员的根据地,供来此教书的老师们上课和休息。
这户人家走的时候,大肆鼓吹了一番外面花花世界,对一辈子留在石羊村的村民表示了鄙夷,多少有些不欢而散。爱屋及乌,反过来也成立,因此大家对这栋房子,连带着后来那些从城里来的支教人员,都抱有一定的敌意。
原本最早前几年的时候,按照规划,他们石羊村被并到了隔壁大村的学校,但是后来因为一来一回得走着去走着回,来回就要两个半小时,家长们地里需要有孩子干活,所以就压根没让去。
估计也就是这个问题反馈到上面去,才有了新的决策,就是专门安排了老师来石羊村支教。
这些,都是来上课的孩子们告诉许天的。
因为支教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没有像普通学校上课那样有打铃,还有正式的课本内容,许天也怕孩子们紧张,于是没有一上来就安排考试,而是和他们像普通朋友聊天那样侃大山,因此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情报。
比如,为什么石羊村的村民对于支教会这样格外的抵触:
本就有一个前任住户伤害村民感情的历史遗留问题,加上来支教的也都是从外面城里来的,这就让村民对来支教的老师从一开始就有些心里不舒服;
而反过来,支教的老师从城里过来,大多是带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前来的,却收获到的至少一种被针对、被排挤的冷落,势必影响到支教热情,加上可能还有一部分的支教人员不得其法,毕竟自己也就是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因此导致了支教称为村民和老师互相伤害的局面。
许天对于石羊村的这段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理所当然,明白了他们对于支教非常反感的原因。不能说谁对谁错,这是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完了这些石羊村过往,抬着头定睛看着许天,既好奇又期待。
因为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他们一开始也是很讨厌支教的老师的。
有的人来了之后各种嫌弃从条件太苦到孩子们起步太晚、脑子太笨,桩桩件件没有看得顺眼的;
还有的老师来了之后一板一眼照搬城里的教书模式,从早到晚都要学生们留在教室,不来的就记过,反而增加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讨厌上课;
有的老师一开始就是摆明了态度来混日子的,少有的几次上课里,也就是给孩子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保持安静听话,其余时候就是到处蹭吃蹭喝,尤其是村长老赵家里更是反复去了无数次——以研讨教育方针的名义。为这,他吃了老赵家十几只鸡,可是半年时间一到,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搞得石羊村的孩子们更加难以管教,让家长们颇为头痛;
更有的老师一度还因为个人情绪体罚过学生,把石羊村当成了法外之地——他现在应该很后悔,因为这件事儿被反馈上去,他被吊销了学籍,自食恶果。
毛子就是那个被体罚过的孩子。
第一堂课,宋哲也在一旁听讲,听完孩子们的诉说,他也渐渐理解了为什么石羊村的村民们对他和许天一开始态度那么差——换成谁都会有脾气的,也难以再建立信任感。
他又看了看许天,心想,他让自己一起旁听,一定是一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对村民们加深了解,因此看向许天的表情忍不住又多了一丝佩服。
坐在孩子身后的他朝许天竖起一个大拇指。
而许天,其实孩子们所说的内容,多少都是他预料到的,只是石羊村的复杂程度比起他原本的设想要更加严重。从这一点来说,他其实是有些意外的。
看着孩子们神情各异的脸蛋,许天暗自下定决心,他一定不会再让支教称为伤害石羊村人民感情、打消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事情。
目前,尽管毛子对他已经有所改观,但是其他的孩子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于是,许天决定首先要打破这种局面,真正融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他看着洒进教室的温暖阳光,微微一笑,用一种宁静轻松的语气缓缓说道,“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从这样的山区里走出来的,不过你们在西南,我在西北。我的家乡那边,天气很寒冷,日子同样难熬。而且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就在山脚,终年被太阳遮住,这样的晴朗的太阳并不多见。”
孩子们一听,许天也是这样过来的,忽然觉得产生了一种共鸣感,于是纷纷很认真地听讲。
教室里安静得可以听见窗外落叶的声音,只剩下许天不急不缓而又平和的声音,温柔得像是讲述床头故事的哥哥。
“我是在草原上长大的,小时候,要三点起来准备全家的早饭,四点喂猪、砍柴,六点就出去赶羊,一去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家吃顿饭,倒头就睡。那会儿的日子很苦,或许比你们现在还要苦。就这么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对于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任何想法,每天就那样浑浑噩噩过去,直到我们村里来了个一个老师。”
许天陷入了自己的回忆里,孩子们则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在许天身上,他们有一种遇到了同类的感觉。
不自觉的,就连宋哲也认认真真地在听讲。
“他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包括收音机、mp3、电脑,还有很多我从没见过的东西。大家都有点排斥他,但是他也无所谓,他给我听mp3里周杰伦的歌,告诉我这是外面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他告诉我,外面有一个比草原更大的世界。他说,因为我没有走出去过,所以他走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