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原理、方法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我国古代和民间的催眠术

自有人类以来,催眠现象就以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不难看到对催眠现象的记载。

依据传说,神农氏不但是远古中国的农具发明家和种植业的开山鼻祖,还是中国最早的医师、药剂师和催眠祖师爷。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的“祝由”(通过咒语治疗疾病)被认为是典型的催眠术。

战国时期庄子的《齐物论》里谈到的“庄周梦蝶”,就可以说是一种催眠现象。

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中了毒箭后华佗帮他疗伤,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现代的麻醉剂或止痛药,有学者推测,华佗很可能使用了催眠麻醉技巧,减轻了关公在刮骨疗毒时的疼痛。

在现代中国催眠术之父余萍客所著的《催眠术与催眠疗法》中,以及当代中国催眠大师马维祥先生在亲笔签名赠送给笔者的《中华经络催眠术》一书中,都对我国古代的催眠现象有翔实的介绍。

例如,周穆王看到西极天国神仙下凡,能入烈火、穿金石等神话故事,都可能是催眠后幻觉的表现,只是人们将当时存在的催眠神奇现象,运用故事的笔法传播。

《唐逸史》《仙传括遗》中讲述了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赏月,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否?”乃取仗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登,行至大城阙,曰:“此月宫也。”《初刻拍案惊奇》说唐明皇在月宫中看见了一块“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又从宫中仙女处习得并谱成《霓裳羽衣曲》。这虽是民间传说中的文字记载,但也许是罗公远使用了催眠术,在心理暗示下使唐明皇出现了各种神奇的幻觉。

我国儒家的一些书籍中也有类似催眠术的描写,认为催眠是“怪力乱神”的巫术现象。由于儒家恪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观念,凡是孔子不曾谈到的学术,不管好坏,统统被看作异端而被诋毁排斥,所以很少有士大夫对催眠术加以研究。但催眠术在民间却非常流行,且因不可思议的神效而大受推崇,在下层社会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广为应用。

我国催眠术的应用也同国外一样,最早见于寺庙中,神职人员常运用催眠术进行占卜、消灾祛疾,外出传教时也应用类似催眠术的各种技巧。他们不但使用自我催眠进入催眠状态,成为神的化身,也常应用集体催眠的方法,使教徒们集体进入催眠状态后,让他们感受到神的存在,聆听着神的旨意,以此消除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的困扰。

古代武林中的“定身术”,用双眼凝视对方,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划动可使对方呆滞地直立于一处,并接受施术者的指令,这与目前的催眠暗示后呈现的状态十分类似。

在我国民间流行的巫师或巫婆装神弄鬼的骗人把戏,应该是自我暗示后失神样的癔症性意识恍惚状态,或类似催眠状态。但这并不是神魔的力量,只不过是自我暗示后的意识变异表现而已。

例如,对于思念亡故亲人者,巫师在施术时自己陷入一种昏睡状态中,将亡魂引来并以亡人的口吻与思念者对答,多能引起思念者心中的哀伤,甚至使思念者放声痛哭。问答毕,亡魂退去,施术者便醒来恢复常态。

四川民间流传一种“请扇子神”的游戏,在炎热夏季,以请扇子神消暑清凉取乐。其方法是令受试者专注凝视一把旧扇,聆听施术者的“咒语”,少时受试者就昏昏若睡样,有睡意绵绵、神情恍惚、头昏眼花感,会顿感凉爽,体验到指令所述的身体处于极乐仙境中,看到仙女的舞姿,并与群仙饮酒同乐。完毕后施术者再指令请扇神离去,受试者则随指令清醒,可回忆起仙境游乐的美妙,从而心情愉快。

“降青蛙神”是我国民间男童的一种集体催眠游戏。夏秋季节,明月当空的夜晚,一群孩童席地围圆而坐,选一名十余岁男童居圆中,嘱静坐闭目,聆听群童请青蛙指令,并焚香念咒,暗示神至附在其身上,不久男童进入迷茫状态。当该童体验到青蛙神已降临其身时,就会像青蛙一样四肢着地,学着青蛙叫,并在圆中跳跃翻滚。当表演结束,群童再烧符念咒请青蛙神退去,该童就会清醒如初,备感轻松,而对这一过程一无所知。

“请竹篮神”则是女孩在夏季玩耍的一种游戏。群孩围圆而坐,挑选一名女童,手持旧竹篮,竹篮顶部系一根竹筷,筷子上端顶着一个椰子壳,装成一个人的模样,女孩坐在群女中央,全神贯注地聆听群女唱歌请神,注视焚香的缕缕青烟。经唱歌暗示竹篮神降临,该女孩逐渐进入恍惚状态,呆滞地坐着,让群女提问,她以竹篮上的竹筷摇动作为回答是否的信号。例如,问“竹篮神很漂亮吗?”“她穿着一身花衣服吗?”“你认识她吗?”“她像你一样很愉快吗?”“她同样叫人喜欢吗?”“她很聪明吗?”针对这些问题该女孩不知不觉地摇动竹篮,竹筷也会随之而动。例如,问该女孩几岁,她会以摇晃几下作答。游戏毕,群女又唱歌,送神离去,少时该女孩就会清醒,并觉得十分愉快。

上述各种请神娱乐,实际上都是运用暗示使人进入催眠状态,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活动。由于知识阶级从不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便无法做出科学解释,百姓只能迷信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