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催眠的相关状态
睡眠、禅定以及生活中某些状态与催眠状态或者关系密切,或者十分类似,我们有必要对其相互关系加以讨论。
(一)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其一,睡眠是生理疲劳的结果;催眠是心理诱导的结果。
其二,睡眠受生物节律影响;催眠可人为控制。
其三,睡眠时对客观世界无反应或有反应而不自知;催眠中与外界有互动。
其四,睡眠能叫醒或推醒;催眠必须运用特定指令解除。
其五,睡眠能解除疲劳;催眠可帮助治疗身体或心理疾病。
其六,睡眠中个体肌肉放松;催眠时肌肉可紧张可放松。
其七,睡眠与催眠的脑电图不完全相同。人的脑电波可以粗略分为五种。
γ波:每秒31~50赫兹,是个体处于高度紧张、愤怒或兴奋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
β波:每秒13~30赫兹,是个体处于日常工作、学习状态,或轻度焦虑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
α波:每秒8~12赫兹,是个体在心情平静放松、闭目养神或是刚醒来时的脑电波状态,此时意识清醒而身体处于完全松弛状态。
θ波:每秒4~7赫兹,是较轻的睡眠状态,或是所谓“禅定”、气功状态,常见于个体疲倦时,大脑缺氧或轻度麻醉时也可出现。
δ波:每秒3赫兹以下,是深沉的睡眠状态,大脑器质性病变或深度麻醉时也可能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清醒状态、睡眠状态还是催眠状态,各种脑波都同时存在,只是不同脑波的强度和比例有变化而已。在催眠状态下主要是α波和θ波,是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脑波,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意识状态。如果受术者经历被追杀、被火烧或极度愤怒时,脑波会立刻上升到β波或γ波。
当代生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发现,睡眠第一阶段包括缓慢的眼动期以及减慢的α波,而人在做梦时则处于快速眼动期。这使得我们对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可以通过观察脑电波和眼动模式来判断是否进入催眠状态以及进入的深度,这就克服了人们口头报告的局限性。
人由完全清醒到深度睡眠是一个连续体,催眠类似于其过渡状态。如果将清醒看作白,将睡眠看作黑,催眠便是从浅到深不同程度的灰色地带。
(二)催眠和禅定的关系
佛家和道家的打坐或禅定与催眠状态十分相似,均包含“静”和“定”两种成分。“静”是排除外界无关因素的影响,“定”是专注在正向的观念上。所以禅师入定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催眠,而禅师接引弟子则相当于他人催眠。
但催眠和禅定在某些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禅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平息心神以进入某种境界来健身。催眠是通过放松调动潜意识解决问题或达成某个具体目标。禅定主要靠自我调节和修炼。催眠可以自我实施,但更多的时候是由他人实施。
庄子曾经说过:“静然可以补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通过催眠或禅定入静,大脑出现α波时,脑中会分泌内啡肽,而且体内负责消灭病毒的T细胞也比较活跃。内啡肽有激活免疫细胞的功能,能够补充神经和腺体的能量,增加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三)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体验到与催眠状态类似的状态。例如,
做白日梦时,
陷入沉思时,
专注阅读时,
演奏乐器时,
聆听歌曲时,
片刻迷茫时,
大吃一惊时,
深受感动时,
受骗上当时,
迷信某人时,
疯狂热恋时,
举行庄重仪式时,
凝视火焰或云朵时,
陶醉地游戏或运动时,
注视旧照片而沉思时,
观看电影戏剧下意识流泪时。
上述现象在机理和本质上都与催眠状态相同。一般说来,有节律的重复的声音和运动(如吟唱、祈祷、自言自语、跳舞、跑步、摇动、深呼吸等),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声音或图像,以及通过按摩等方式放松肌肉等,都能使人的生物节律同步化、心理过程单一化而使人进入某种程度的催眠状态。
一些人被煽动而失去理智,被蛊惑而头脑不清,被忽悠而上当受骗,此时都可以视作催眠状态。因此,传销大师往往都可以被看作催眠大师。
一些人对革命领袖的盲目迷信或对法西斯头子的狂热崇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进入了催眠状态。
催眠研究权威普列曼博士指出:
希特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催眠术专家。某次,希特勒选择在日薄西山的黄昏时刻对其民众进行演说。当夜幕逐渐笼罩于该演说广场时,探照灯光齐向演说台上照射,台下的听众不得不将眼光投向演说的希特勒身上,但见他近乎狮子吼似地以强烈的口号、手舞足蹈似的神情在叫嚣出似是而非的理想。当时听众在讲台装置魔幻灯光影响下,正处于催眠状态,再加上希特勒的强烈暗示反应,自然会丧失自我意识而无条件接受其论调了。
可见,催眠状态不过是人人都具有的本能之一,我们每个人天天都会进进出出深浅不同的催眠状态。而且,催眠并非一定要闭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