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沟通的人格基础:自我肯定与尊重他人

一些人认为,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善解人意,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交往中我们一味应和他人,失去了自我,反而会形成依赖或混乱。其实,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性,另一个才是对象性。交往是两个主体平等对话与分享经验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人人平等的安全感,师生关系也不例外。要想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解决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形成独立性和自主性,成为一个在交往中有主见、有意志的主体,即形成“我是我自己的主人”的意识。在心理咨询中,这个概念叫作心理界限,即不受他人的侵犯与影响,保持自己的立场。保持自我界限不是抽象地形成“我是我自己,我不同于他人”的主观感觉和自我意识,而是指具有道德原则,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做事与做人有明确的立场和原则。这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人生信念,是心理成熟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的感觉所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时的情绪所决定的。所以,有独立人格并非易事。

同时,身为主体并拥有独立人格的教师还要秉持共情与关爱的态度,即将对象视为具有同样平等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的个体,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愿意帮助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在交往时又不能不受别人的影响,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立场,但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与他人相处,教师首先要形成自我肯定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一、什么是自我肯定

简单地说,能尊重、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尊重别人,相信别人是跟自己一样拥有同样权益的人,就是能自我肯定的人。自我肯定的基本精神就是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

教师要具备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面对复杂的环境,要有勇气成为真正的自己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形成自己对世界、他人和自我的独特理解,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人,一定是真诚、坚定、自信、关怀与慈爱的人。

就行为的表现来看,一个自我肯定的人能以直接、真诚且合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意见、感受与信念。健康的自尊自重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欣赏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但不狂妄自大。如果一个人不能先看重自己,那是不可能要求他能真正地尊重别人的。

作为教师,我们有如下权益:

①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能增进自我尊重的行为方式。

②被尊重和被爱的权利。

③有说“不”而不用承担罪恶感的权利。

④有表达经验、情感和意见的权利。

⑤有改变主意的权利。

⑥有就个人需要提出请求的权利。

⑦有寻求信息的权利。

⑧有犯无心之过但需要为行为后果负责的权利。

⑨有认为自己还不错的权利。

⑩有为自己的行为提出辩护的权利。

⑪基于个人权益保护,有不说理由或不回应别人问题的权利。

做到这些,我们就维护了自己独立的心理界限,在交往中就不会被他人诱导和影响,能够始终作为主体而与他人平等地交往。

二、尊重他人

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尊重他人同样拥有的行为表现与情感表达的权利。自我肯定意味着中庸地利己但不损害他人,其最高境界是利己又利人。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意志和道德原则,而且还要具备对他人需要的敏感,对他人同情与理解的能力,对他人爱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包括如下素质与能力。

1.尊重与理解他人

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就是拥有一个自由的、安全的心灵世界,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隐私空间。在这个领域里,他是自主的、安全的,是自己的真正的主人。教师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呢?那就要做到共情与倾听,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

共情是对学生的想法和情绪感同身受的过程,即完全理解和体验了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共情要准确,不能想当然地以自我为中心去猜测孩子的内心,而是要彻底摆脱自我中心,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共情不是以教师的判断为准,而是以学生的判断为准。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和共情了,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本书大量内容会介绍这样的沟通技巧。

倾听是指愿意倾听学生的表达,既包括听的意愿,也包括听的技巧。学生有表达自己心愿和行为的需要,要想真正成为表里如一的自我,表达内心的心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却往往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善于倾听学生,因为他们觉得学生的表达是幼稚的,没有什么价值。

教师要看到学生虽然幼小,但是也是与自己一样具有同样权利和尊严的主体,他有自己的爱好、心愿、梦想、个性和习惯,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的行为和想法也许与教师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他有权利这样想和这样做,实际上只有他自己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分享

教师还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有能力与学生分享有益的经验,引领学生从事有意义的事情,为他们提供示范与样板。学生不仅需要被理解与尊重,还需要被引导着去学习和体验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教师要帮助学生展开无限的机会,多参与和引领学生从事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从中选择和了解自己的爱好与价值观。

3.人人平等,公正待人

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而言,来自教师的最大伤害就是教师偏心,不能秉持公正原则来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标准不一致。有些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笑脸相迎,而对学习差的学生恶语相讥;对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学生态度好,而对有损于自己利益的学生则态度恶劣,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和标准来对待学生,缺少公正与公平之心。这样的教师往往情绪化,高兴时,对待学生态度很好;不高兴时,对待学生非常差,缺少稳定的的标准。教师不能平等待人往往导致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缺少安全感,缺少心理的内聚力,价值观混乱。

4.无条件的爱

大爱无欲。无条件的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学生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学生如何妨碍了自己的利益,都不会妨碍这些教师内心中爱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教师是善良的人,总是能原谅与宽容学生。也许学生与教师冲突激烈,使其愤怒异常,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觉得学生是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的人,只是有缺点的人,而不是坏人。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坏人,只有有缺点的人。这缺点有时可能是心理创伤导致的结果,学生往往不能为此负全部责任。亲和性高的教师的一个特点是不记仇,善于遗忘,尤其是不放大他人的缺点,不将行为上的缺点与整个人性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他人本质上是好的、善良的,缺点是局部的、暂时的,是冲动与幼稚的结果。其实,这种对于人性善良的相信是教师本身长期接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是教师的善良本性使然,并不是装出来的态度和技巧。具备这种素质的教师本性是平和的、温情的,很少抱怨这个世界和他人,因为他本身就是乐观和与人为善的。

三、教师的两个常见的不良关系模式

从上述人际界限来说,在人际关系领域,教师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以两个相反的极端的方式出现的:一个是越界,侵犯学生的心理领域;另一个是退缩,不能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心理需要。

1.控制型教师

控制型的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利益与需要放在首位,这样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逾越了学生与自己的心理界限,侵犯了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在了学生身上,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成长性,把学生当作管教的对象。

控制的特点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资源优势或者权力优势来影响对方,使他人顺从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替代他人的想法,把他人当作手段与工具。

控制有许多手段,包括批评、教育、命令、惩罚、限制人身自由等。其语言方式是命令式的,如:

你给我从窗台上下来,就你能耐!

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

我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你必须完成作业!

我不管你有什么原因,这个事情都要完成!

不要找种种借口,要勇敢面对困难!

别人都能做到,你有什么特殊的?你也是人!

应当指出的是,硬控制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经常出现违背行为规范、不礼貌、攻击别人或冲动等行为,确实经常需要成年人来管理。关键是教师要分场合,合理地使用硬控制。

什么情况下使用硬控制为好呢?

当学生的行为有危险的时候,如攀爬阳台、玩打火机、打弹弓乱射。

当学生的行为明显打扰到别人的时候,如在班级中乱走动、说话、出口伤人。

当学生的行为举止违反行为规范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言而无信、说谎、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教师使用控制时,一定要注意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感受。例如,学生上课迟到,你只需要说:“现在已经8点15分了,你迟到了。”而不用说:“你总是迟到,全班30多人,就你特殊!你的自制力就那么差?这点基本要求还要老师天天提醒你?”

在教育中,控制的使用越少越好。因为控制造成的感觉是学生不喜欢的,谁都不喜欢被控制。被控制的学生,要么出于权威而服从,要么公然反抗,无论何种结果,都损害了学生的自主与尊严,妨碍学生的成长与成熟。

2.冷漠型教师与退缩型教师

冷漠型与退缩型的教师与控制型的教师刚好相反,他们出于对人际交往的不自信而疏远学生。这种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不能肯定自己的基本权益,不能自信地与学生深交与相处,给学生的印象是冷漠无情。这样的教师总是与学生保持一段距离,让学生觉得无法接近,他们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对而言,冷漠型教师甚至还不如控制型的教师受学生喜爱。因为控制型的教师虽然急躁,越过了心理界限,但是还是热心与关爱学生的,是对学生负责的,只是方法不对。而冷漠的教师关心自己甚于关心学生,不敢对学生负责,由于内心的软弱而把自己藏起来,根本无从影响学生。

退缩型教师的另一个问题是无主见,无真正的原则,所以处理学生的冲突时没有独立和清晰的见解,有时根据他人的实力或权力来决定自己的态度。例如,遇到两个学生打架,他不是根据对错来公平地处理问题,而是根据谁更加厉害、谁更加难以管教来处理问题,往往对弱者不公平。

此外,退缩型的教师由于内心缺少强大的道德原则,所以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人的权势、他人的态度和外在的流行都对其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经常出于恐惧或软弱来屈从于他人的压力,不敢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