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企业的生产、资本、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经验式的传统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的需要,客观上对管理方式、组织形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变化,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加速分离,专门的管理阶层出现了,人们开始对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工业心理学。由此,人类正式步入了管理的科学殿堂,踏上了管理思想百年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程。
科学管理学派致力于传播效率主义,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导人们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管理,主张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要求劳资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其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走向科学化。他提出了谋求最高生产率的科学管理四项原则;主张标准化管理和激励性工资制度;推崇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认为雇佣双方要通过合作提高生产率,从而实现雇主低成本和雇员高工资的双重目标。他还通过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条例,以促成由低效率管理向高效率管理的转变,由旧的、传统的、经验的方法向科学方法的转变,由重视盈余的分配向重视更多盈余增加的转变,进而实现管理者和工人的共同利益。
科学管理思想得到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普遍接受,并拥有了众多的拥护者、追随者和继承者,包括卡尔·巴思、亨利·劳伦斯·甘特、弗兰克·邦克·吉尔布雷思夫妇、哈林顿·埃默森和莫里斯·库克等。其中,卡尔·巴思忠实地实践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巴思计算尺”,解决了工具标准化问题;亨利·劳伦斯·甘特发展了泰勒思想,制定了用于生产控制的多种图标,而以他名字命名的“甘特图”更是成为当时计划和控制生产的有效工具;泥瓦工出身的弗兰克·邦克·吉尔布雷思和夫人一起通过对动作的研究,提出了“动作经济原则”与建筑业的“现场制度”等;哈林顿·埃默森提出了效率的12项原则以及配套的奖励工资制度,并认为组织架构与效率息息相关,主张建立并行的直线组织和参谋组织;泰勒的亲密战友莫里斯·库克把科学管理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和市政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在非工业部门应用的全新尝试。而亨利·福特则是科学管理的典型实践者,他在汽车工业中创立的流水线作业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对后来的生产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原理和实用工具不仅奠定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管科学管理学派对组织较高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深度略显不足,但科学管理理论首次突破了管理研究的经验途径这一局限性视野,并率先提出要以效率、效益更高的科学化管理来取代传统小作坊式的经验管理,使人们认识到在管理上引进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成为管理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科学管理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同时,还有管理学家在思考组织的管理问题,形成了组织理论学派,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是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的亨利·法约尔以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概括和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有别于经营,管理活动只是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职能体系;管理活动包括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活动要遵循劳动分工、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等在内的14条管理原则。彼得·德鲁克曾高度评价法约尔对组织理论的重要贡献:“如果职能结构在使用中超出法约尔模式的界限,职能结构就会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巨额代价。”管理过程学派对现代经营管理影响深远,然而其理论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即侧重于研究组织内部的管理要素和过程,而忽视了组织的外部环境。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组织理论方面,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他提出的理想官僚制和权力类型划分推进了组织理论的发展。理想官僚制是以理性—法律权力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包含上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的组织架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职务或者职位取代个人或者世袭地位来管理。韦伯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官僚制效率争论之中,而把目光投向官僚制的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与可靠性。韦伯强调规则、能力、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由于古典组织理论受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及研究者自身局限性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如更着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人的因素关注较少;把研究范围局限于组织内部的管理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尽管如此,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古典组织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当今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工业心理学的先驱,雨果·孟斯特伯格首次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工业心理学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提高工人的适应性与工作效率,追求个人在工业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力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孟斯特伯格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如何根据个体的素质以及心理特点把工人安置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可以让工人发挥最大的干劲和积极性;工人处于什么情绪状态能产生最佳工作效果。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到职业选择、劳动合理化,以及改进工作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条件等方面。尽管孟斯特伯格的研究仅限于个体心理,且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论据的支持,但是他所开创的工业心理学对后来的人际关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20世纪20年代推出了他的成功定律,阐释了他十年来在采访研究中得出的17条成功准则。千千万万人受益于这些定律,在自我意识、自我暗示、情境控制和开发潜能方面得到了提高。他的成功学、创造学、人际学涵盖了人们成功的主要因素,使“成功”这种看似玄秘的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定律,也被誉为“铸造富豪”的法则。而有着“管理学先知”美誉的巾帼管理学大师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对群体合作和责任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群体性原则。福莱特有关利益结合、情境规律的论述同泰勒的精神革命、职能管理的思想一脉相承,她关于协作、领导的相互影响理论又同乔治·埃尔顿·梅奥以及切斯特·艾文·巴纳德的论点十分相近,因此客观上为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成功地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