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的悲哀:美国与战后的国际秩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3]

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是个大题目,因时间关系,这里只能就其战后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做一个扼要的说明,也就是从冷战开始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即从杜鲁门开始到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做一个概括的介绍。

一、杜鲁门的遏制战略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自杜鲁门以来,美国的历届总统都提出要“领导世界”,也就是要称霸世界。从1945年到1992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遏制战略、尼克松主义、超越遏制战略,反映了这三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一)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以苏联为主要敌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拉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政治军事联盟,采取冷战和热战、和平的与非和平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实行围堵、瓦解以至消灭,从而实现其称霸世界之目的。

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是遏制战略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他在1947年3月发表的国情咨文,确定了美国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控制西欧和发展中国家,称霸世界的战略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同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各国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949年他又提出了“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同年4月,建起了北约组织。这就确定了美国在西方的盟主地位,并开始了东西方对中间地带的争夺。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冷战与热战并用。“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称霸全球意义重大,所以克林顿在“马歇尔计划”50周年时宣布“美国永远不会放弃欧洲大陆”。

由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杜鲁门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在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更注重和平手段,即和平演变。

(二)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对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种构想。

尼克松于1969年1月就任总统。此时,美国在越南战场的败局已定,美国经济出现第一次“滞胀”现象,苏联的扩张势头正旺,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已经崛起,中苏矛盾已变为中苏冲突等。这都构成了尼克松主义出现的条件。

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主要是以1969年7月的《关岛声明》和1970年2月的《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为标志的。尼克松仍以苏联为主要对手,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要求改善对华关系,谋求从印支脱身;对西欧和日本实行以伙伴关系为核心,分摊负担和责任;对苏联实行以实力为基础,建立“现实威慑力量”;以谈判、对话为手段,在美、中、苏“大三角”中推行“均势外交”。这就是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的和平战略”。这是他对肯尼迪“和平战略”的新发展。

1971年7月,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了“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均势”的观点。这就是他的富有远见的五大中心说。他已承认美国的地位在下降,世界在走向多极化。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是美国统治集团采取收缩战线、确保其全球霸主地位的一种政策。尼克松主义不是从第三世界脱身的战略,而是加强在第三世界存在的战略。可以说是以退为进。

(三)超越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发明”,是自杜鲁门以来美国实行的“遏制战略”“和平战略”在新形势下的一个发展。所谓新形势,就是东欧和苏联出现了剧变的苗头。如果说,遏制战略是强调外部的军事威慑的话,那么,超越遏制战略就是强调攻心战术、和平瓦解。它的出笼,标志着和平演变战略已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

1989年1月20日,老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总统。5月13日,他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他的“超越遏制”论。他说:“现在是超出遏制阶段而为90年代制定一项新政策的时候了。”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是像过去那样遏制苏联,给苏联的扩张建立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壁垒和抵消力,而是走出遏制,谋求“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回到世界秩序中来”。这就是说要争取苏联加入资本主义社会营垒。为此,他对苏联提出了五点要求:裁减军队;支持东欧国家“自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地区争端;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协力解决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戈尔巴乔夫对此基本照办。1989年底,老布什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同戈尔巴乔夫一起宣布了冷战的结束;二是入侵巴拿马,活捉了巴领导人诺列加。

1990年,老布什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新倡议”。1991年美国组成28国联军打败了萨达姆,把其称霸世界的战略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二、克林顿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

克林顿是冷战结束后上台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他在1992年的大选中用发展经济的口号击败了以海湾战争胜利者自居的老布什,1993年1月入主白宫,并连任52届和53届美国总统。他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总统,其国际战略仍然是称霸全球,即“参与扩展战略”。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条:

(一)把经济问题置于中心地位

他上台伊始,就强调“像激光束一样”把精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他要在全球、多边和双边三个层次上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扩大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

为此,美国支持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稳步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酝酿和《跨大西洋新纲要》的启动;推出“新兴大市场战略”,把中国、印度、巴西等列为开辟市场的重点,以加强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美国对外出口额大幅度增长,1995年达78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二)把推销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作为基本内容

美国认为,“扩展民主和自由市场国家的大家庭有助于维护美国所有的战略利益——从促进国内繁荣到对付全球威胁”。为此,美国实行区别对待的方针:加强与“其他民主国家”的合作,寻求它们的支持;给予“新兴民主国家”以优惠待遇;对中国、古巴、朝鲜、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进行制裁。1996年3月和6月先后通过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就是一例。

(三)把保持军事优势、加强军事联盟作为后盾

近年来,美国每年军费支出都在2600亿美元以上,比世界上10个军事强国的军费开支之和还多,早已搁置的“星球大战计划”已启动,新武器在研制,新战略在探索。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仍然在欧洲。1994年1月,克林顿明确指出:“欧洲仍然是美国利益的中心所在,我国安全的核心仍在欧洲。”美欧关系、北约东扩和美俄关系,是美国欧洲决策的三个支柱。这里的10万大军不会减,北约领导权不会交。但是亚太地区的分量在加重。1993年7月,克林顿首次出访的地区是亚洲,1995年2月,美国发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1996年4月,美日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7月2日同澳大利亚签订军事合作协议。在日本和韩国驻扎的10万美军是不会轻易撤走的。它在中东、拉美和非洲都有扩张之势。

另外,把“伙伴关系”作为新的外交形式。如上所述,“伙伴关系”一词是尼克松首先提出的。现在已被克林顿推广开来,成为许多国家间发展关系的一种新形式。“伙伴关系”用于非盟国之间,是美国在1993年上半年提出北约东扩遭俄罗斯反对后,在当年10月美国向北约理事会首次提出关于北约同原华约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建议。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对抗关系,也不等于联盟关系,既可合作,亦可竞争。后来,原华约的东欧各国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苏联各国都成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国。1997年下半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双方也达成一致:“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显然,“伙伴关系”对不同国家来说,内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克林顿的“参与扩展战略”是有进展有收获的,但并不顺利,《赫尔姆斯—伯顿法》与《达马托法》都遇到了困难,在中东推行的“西和巴以”“东遏两伊”政策也大打折扣。现在公开骂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而且声浪越来越高。

在冷战时期,美国推行的是艾奇逊的“实力外交”。冷战后,美国人认为,“‘人权’是现今时代具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念”,于是就竭力推行“人权外交”。以人权为工具,干涉别国内政。

把人权问题纳入国际关系,并上升到外交政策高度的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他上台伊始,就提出用人权外交代替尼克松—基辛格的现实外交。他说:“对于人权所负有的义务,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基本信条。”而且说:“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此后,这也真的成为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外交政策中的“信条”。这也就成了当前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国对人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与绝大多数国家相矛盾,也不符合《联合国人权宣言》的精神。这主要是:

(1)对解决人权问题所持态度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张对话与合作,反对对抗,而美国则不然,它每年发布一个《人权报告》,随意指名攻击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常把日内瓦召开的人权会议变成其审判法庭。

(2)标准不同。发展中国家认为,分析评价人权问题,应该坚持同一个标准,而美国实际上用的是“三重标准”:一是美国人权问题不容外国干涉;二是美国对其盟友的人权问题,不论是好是坏,一律不闻不问;三是对于拒绝跟着美国外交战略转的国家,则以人权为由粗暴干涉人家的内政。

(3)看待人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发展中国家认为,独立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重要的,这是其历史经验总结。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只重视个人的人权,而不重视集体的人权。

(4)谈论人权问题的目的不同。无数事实证明,美国政府推行“人权外交”的真实目的,并非真正关心别国的人权处境,关心贫困人口脱贫,而是关心少数“持不同政见者”,是以“人权”为借口,通过经济渗透、施压,最终把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均纳入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一句话,美国的人权外交不过是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而已。

美国的人权外交是错误的。每年发布的《人权报告》是不符合事实的,是有政治偏见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批判。1990年以来,美国指挥少数国家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已连续八次遭到失败。

1998年3月13日,美国宣布将不支持每年提出的一项批评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也是它推行人权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