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阐释了“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并依据我国实际不断细化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思想历经了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新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骤的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思想基本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认真地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左”倾错误,并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当前具体实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按照党的八大和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规定,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应该分两步走:从“三五”计划开始,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也就是说,在20世纪末中国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彼时的中国距此目标只剩下20余年的时间。邓小平很清楚,依据当时已有经济水平和生产力发展速度,用20余年的时间,要想超越甚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三四百年时间的现代化水平并不具备现实可能性。那么,20世纪剩余的最后20年,中国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能够达到何种程度,这就涉及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问题。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这意味着他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水平称作“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以前“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3]。“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对原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阶段化和具体化,它确立了一个更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就是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4]此后,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5]。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1980年1月,邓小平初步提出,20世纪末的20年应该分为两个10年,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思想后经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确认: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6]自此,小康社会作为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被确定下来。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小康规划的时间点是到20世纪末,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短期的阶段性规划,而对于20世纪之后的中国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接近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何时实现,理论上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回答。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是指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把这个战略部署完整表述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发展战略,依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原定20世纪末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战略目标修改为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对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也是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思考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规划为具体可行的步骤。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就“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明确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补充和发展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将“四个现代化”的单一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这样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还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它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对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尊重和认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后,基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深入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形成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步入成熟阶段。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当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在20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科学论断,全面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我们的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的阶段性胜利。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党的十七大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确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9]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将小康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成“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夺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进一步。党的十八大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大会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在剩余的八年时间里,我们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0]
总之,“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将“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加明确政策导向,增强了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针对性。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迈出扎实步伐,国家面貌正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从“两步走”战略到“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既继承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思想,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奋斗目标,实现了小康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战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注释:
[1]毛泽东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表,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1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完整表述,参见《周恩来选集》(下),4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同上书,194页。
[4]《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同上书,161页。
[7]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15~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15~1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13~1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