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紧迫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负担和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增长等,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有:

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总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0%以上。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生态功能较弱。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濒危物种不断增加。荒漠化十分严重,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大、治理难。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监测,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1]

生态灾害频繁发生。由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如林地流失、湿地破坏、矿产乱采滥伐,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54年、1981年、1991年、1998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1998年全国受洪水灾害影响达29个省市,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死亡3000多人,经济损失1666亿元。洪水灾害以长江中游地区和松花江、嫩江流域最为严重,甚至引起世界关注。[2]

生态压力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温室气体减排、大气净化、水资源需求等压力将进一步加重我国生态系统的负荷。

生态环境差距巨大。目前生态环境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之一。如我国森林覆盖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136位;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日本是我国的4.68倍。[3]

正是由于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才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雾霾污染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具体事件。在北京等高密度人口城市,汽车、燃煤等排放大量的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这个月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就公众关注的16个热点问题展开线上调查。从1月26日至3月2日,共有超过372万人次参与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环境保护”是网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前10个热点问题中排名第七位(见图1)。在网友眼中,最严峻的五大环境问题依次是:“水污染”(24.07%)、“大气污染”(23.26%)、“垃圾处理”(19.27%)、“生物破坏”(11.78%)以及“水土流失”(8.77%)。[4]这充分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因为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生态环境问题因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难点;生态环境问题因为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焦点之一。

1

图1 2015年前10个热点问题得票情况(共372万人次参与投票)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正在路上。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和原因,我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剖析这些新问题与新挑战的社会根源,探讨解决这些新问题与新挑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种重大意义,具体表现为立足我国的国情,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以有效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对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释

[1]参见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年1月。

[2]参见杨朝飞:《中国1998年的三大生态灾害》,载《中国环境管理》,1998(6)。

[3]参见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2013年9月。

[4]参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02/c10012662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