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创业是实现自我:见众生前,先见自己
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中刻着三句箴言,其中有一句叫做“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也因此成了贯穿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个命题。从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Thales)开始,到现在的每一位哲学家,都在这个命题上苦苦索求。当人们问泰勒斯什么事情最难的时候,泰勒斯就是用这句箴言来回答的。尼采(Nietzsche)也说过:“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我们距离自己很近,却又距离自己很远。我们摸得到自己身上的每一寸肌肤,却很难摸得到自己的心。认识自己是一段艰难的过程,比认识世界还艰难。认识自己需要经历自省这个阶段,而自省总是包含着痛苦。可正如苏格拉底(Socrates)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害怕痛苦而不去自省,永远也无法认识自己。
经常会看到很多创业者,创业后就投入忙碌的工作之中,忙着处理产品问题,忙着处理公关问题,就是从来不去忙着了解一下自己。创业者都会认为这是很虚的东西,可是,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能力都会影响我们在处理公司事务时所做出的抉择。当我们认为静下心来认识自己没用的时候,我们也许已经又因为这一个“自己”,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
认识自己是开始一切事业的起点。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说练武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见自己”。见自己,就是认识自己、反观自己,判断自己的武功水平是否过得了自己这一关。见了自己,才能够到第二、第三阶段:见天地,见众生。当我们最终能认识自己的本质后,其实也等于认识了整个世界。
再微弱的个体,也蕴含着整个世界的秘密。认识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差异和相通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认识了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要求我们要去认识几重的自己:
我是谁?
我想成为谁?
这些都是创业路上必须自我提问的问题。创业者应该对自己的当下和未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让你认识当下的自己。你不能仅仅用一个名称或者一个很泛的词汇来回答,比如说“我是某某某”,或者“我是一名男性”,这样的回答并不能直抵本质。当然,要直抵本质是很难的,那要求我们要一步一步来。也许你一开始可以回答:“我是一名男性。”紧接其后,你要进一步回答:“我是一名怎么样的男性。”在这种层层剖析下,自己的面目也就越来越清晰了。
我们都会有过给别人取外号的经历。外号代表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那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取个外号?说不定可以在这个外号中发现什么。比如我一位朋友,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猪八戒”的外号,在取这个外号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又胖又懒又贪吃;接着,他又给自己取了一个“老好人”的外号,因为他又发现自己是一位心地善良得有点过头的人。
给自己取个外号,和层层剖析自己是一样的道理,但这样一个小游戏可以让这种剖析显得更加有趣,不至于像剥一颗洋葱那样痛苦。
尝试着去回答“我是谁”,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的来源、自己所处的位置。就像整个地球的人类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偌大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让我们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让我们不再自大。老子所说的“自知者明”正是这层意思。此外,还可以让自己更明白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成为谁”。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的理想,是对未来进行分析。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也有一个小方法。大胆想象自己已到暮年,如果让你用一个物象来代表自己的一生,你愿意选择什么?当我们问一个小孩子这个问题时,如果他说,他要选择超人的衣服。那么,他是想成为超人的,或者一名英雄,又或者他只是想成为一名能飞檐走壁、帮助他人的人。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却可以让自己在提前的想象中,确定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一类人。它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职位,比如医生、教师,也可以是某一种特征,比如名气很大或者博学多闻。
创业者阿健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决心自己以后要出人头地,让更多人知道他。他小时候武术功底练得好,初中毕业后,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认识一位李小龙的研究者,想介绍他去自己开办的国际武术培训学校当教练。当时阿健一度想去,毕竟他还是很喜爱武术的。他思虑再三,做教练是爱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在这个领域想真正做到出人头地,也许只能去作电影明星。可是电影明星不是他的选择,于是他放弃了。
当时他的那位朋友去美国研究李小龙,跟着李小龙在美国的弟子学习李小龙的武术精髓。后来他成了李小龙武术在中国的第一代传人。
创业者阿健和他的朋友在当初分道扬镳,正是因为彼此都很明白自己未来想成为谁。当我们学会如何回答“我想成为谁”后,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加坚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而排除更多的干扰。在未来的道路上,那些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毫不相干的事物,对我们再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也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来加深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认识自己是困难的,有一部分我们不愿意去反思,或者反思不到自己,可以通过别人的口来反映,比如别人给我们取的外号,别人用来表示我们的物象。但是,别人的意见都是片面的,只能作为参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你的肠胃最明白这一口水是冷的还是温的。
还有另外一种认识自我的方法,这是周国平先生总结出来的“方便途径”。他说,只要我们平时在做事和与人相处时,多留意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是喜悦还是厌恶?这些就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它可以让你真切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其实就等于回答了两个攸关创业利益的问题:
我会什么?我喜欢什么?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拥有什么资源?
徐小平认为这三个问题是创业者应该要去学会回答的。
但是,有许多创业者会深陷疑虑。他们在创业前已经对自己认识了一番,可是在创业过程中却发现似乎有点不靠谱,很多东西都需要被修正。比如有的创业者是技术型的,在没有创业之前,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位技术人员,自己的优势就在技术,而自己也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可当他开始创业后,发现自己在运营方面似乎更有能力,甚至明显感到自己想往这方面发展。这时候,创业者会开始疑虑,到底哪一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这正说明,认识自己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如果缺乏实践,在认识自我的回答上,往往是不够全面和根本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自己,甚至有些经历会让我们推翻以前对自己的认知。在步入社会之前,对于自己的分析都是停留在纸面上。一旦进入实战中,总是会发现这些分析需要进行修正。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经历让一切有了比较,而认识自己,就是在无数次比较中确定最贴近的那一个。所以,创业者仅仅问过一次“我是谁”“我想成为谁”都是不够的。世界上多少哲人,即便到死也无法参透自己。
但这并不能作为不需要认识自己的借口。人最终都有一死,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吃饭了吗?认识自己并不是为了最终呈现全面的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全面的自己。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圆,你最终是画不完这个圆的,但你可以让它头尾尽量接近,从而看起来更像一个圆。
因此,在创业路上,创业者应该学会对自己不断地再认识。现在的创业者总是面临着转型的难题,为什么要转型?就是开始的认识和现实有了抵触。徐小平说过一句话:“创业者只有转型,没有失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创业者只要做好认识与再认识的工作,离成功也就近了一大截。
认识自己也是一个事业的终点。我们直到最后的那一刻,也必须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