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是否应当发展中国生命伦理学乃是一个在国内外学界均引发争议的问题。支持者将这一尝试与复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反对者则批评这不过是一种“打文化牌”的小动作,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认为,在看到人类文明重叠与相交的同时,必须承认各种文化特质的迥异、其经受的现代境遇的特殊性以及其所追求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由此而言,各个文化传统探索其文化学科的可能性,取决于各个文化中人的文化自题,因此不能回避具体的历史脉络和人文传统。即便在西方,我们看到不少伦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佛教生命伦理学”,其目的就是在生命伦理学的大框架下强调具体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中华文化这一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饱含一系列有关生老病死、人伦天道的价值和资源;与此同时,传统思想必须面对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技以及现代医学所伴随的种种棘手问题,并做出应有的回应。在如此重大的生命伦理关注面前,打牌的比喻似乎过于轻浮。
本书的成果是在《中外医学哲学》期刊及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多年来的学术活动的基础上取得的。本书的编者、作者正是这些活动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人,本书的内容正是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说来,本书从一些受到热烈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出发,探索“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可能取向、意义、方式、内容及挑战,包括六大部分共25篇文章。这六大部分的标题是: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本体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方法论,生殖科技的挑战,医疗体制的困惑,医患关系的纠结和家庭本位的伦理。本书重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多学科(如科技、医学、哲学、宗教)生命伦理探讨的适用性,涉及尚未得到中文文献研究的一些新的生命技术问题,并且特别强调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的可能性及突破性。因此,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填补我国生命伦理学著述的一些不足之处。
读者可以看到,在一些理论及现实问题上,各篇文章的作者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及论证。我们认为这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因为读者可以从中领略问题的复杂性和体会思想的丰富性。最后,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乃至错误,我们诚恳欢迎读者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