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对于需求侧改革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难度大、发力慢。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需要被重组,旧的要素配置模式要被打破,而新的配置模式可能还没有形成,我们要做好迎接转型期阵痛的准备。从历史经验来看,不论是美国的里根、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还是德国的施罗德,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质疑声、阻力,甚至示威游行。这说明供给侧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会很大。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会对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既然供给侧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它对就业是否也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冲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始终居高不下,就业问题总会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的企业倒闭问题、裁员问题已经敲响了失业的警钟。在正式拉开供给侧改革大幕之前,认真地考量上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本章余下部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考察了上述问题。在理论维度,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在第一阶段,即在改革的初期,落后产能还受到行政机制的保护,就业排斥被延缓,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由于受到政策红利的刺激,进入爆发式的孕育期,新建企业带动了就业岗位的膨胀,所以就业总体呈扩张态势。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纵深推进,行政机制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加强,自由竞争使落后产能进入密集的退出轨道,劳动力被大量释放出来。在第二阶段,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新建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入生存的考验期,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死亡,所吸纳的劳动力重新被排斥出来,两者叠加,失业风险此时才会集中爆发。在第三阶段,落后产能退出殆尽,并停止排斥劳动力;同时,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企业培育出了真正核心竞争力,并加速吸纳劳动力,国民经济就业便会迎来真正向上的拐点。而在此之前,任何就业上扬都具有临时性和不可持续性特点。
在实证维度,基于中国的实证数据,我们利用修正的估算方法对上述三阶段论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第二阶段的征兆,即传统制造业加速排斥劳动力,而服务业就业吸纳放缓。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我们也验证了上述三阶段论,研究发现,在欧美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中早期阶段,都曾出现过就业停滞甚至下滑现象。
本章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个就业的考验期,失业风险会被放大,对此管理层要有相应的准备,章末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