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人大附小七彩教育成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谁能掀起一场风暴?
——由整数除以分数的习题引发的思考

赵娣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练习课上,学生讨论一道选择练习题,当有同学把除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根据结果选择了(B:10/3)时,课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生1(“学霸”级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求2里面有几个3/5,图上明明是3个3/5,多出一个1/5,怎么就是10/3而不是16/5呢?

生2:刚才那位同学从算式的角度,计算了一下是10/3,我从图上给你解释,看一个圈里是3个1/5,这里有3个圈,也就是圈出了3个3/5,最后小圈里的1/5,表示的是3/5里的一份,所以是1/3个3/5,合起来说明2里面有10/3个3/5。

生1(“学霸”级的):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在图上要标1/5呢?

生2: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你要求2里面有几个3/5,而3/5是由1/5组成的,所以要标1/5。

生3:我来给你补充,可以画一画让大家更明白,给最后的1/5再补上2个小格,就很清楚地看出1/5是3/5的1/3。

生1(“学霸”级的):谢谢,我听明白了,应该是10/3,这里看到的1/5表示的是3/5里的一份,所以是1/3。

生4:我想和大家交流,其实,我一开始也很纠结是选10/3,还是16/5,听完上面同学的讲解,我清楚了1/5占3/5里的一份,也就是1/3,很肯定是选10/3。应该奖励这位同学一张附小币,他问了一个好问题。

生1(“学霸”级的):(笑眯眯地说)我听有人说是16/5,说明有人不明白,我就想替他们问一下这个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掌声道出了学生的心声,感谢这位同学掀起这场思维的风暴。)

生5:我很欣赏他们三个人,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第一个同学是把除法算式转换成了乘法算式算出结果,第二个同学直接看图,1/5是前面3个小方格3/5的1/3,最后一个同学给1/5用虚线补充到3/5,很清楚看出是1/3个3/5,他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这个问题,我很赞赏。

二、案例思考

(一)如何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发问、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像这样的对话,现在几乎每节课都会发生,其实,刚开始尝试这样做时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和不适应。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课堂上,从最初教孩子的一些套话如我有补充,我想提问……到孩子们有序、自发、主动地对话,甚至能提出直指数学核心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节课我都给学生提供机会,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退,还要适时地进,进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天地,深入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起到引领、提升、小结的作用,要时刻捕捉孩子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对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及时表扬和引导,使更多的学生想提问、会提问。“学贵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何转让机会,使学生产生质疑、辩论后的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不仅把判断的机会让给了孩子。同时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了孩子。对于课堂上的“学霸”,他们充当了教师过去装傻的角色。这些学生思维很敏锐,他们内心深处很清楚,某一点是同学们理解的结点,他们要主动掀起这场风暴,使更多的同学在对话中成长,逐步变得会思考、会质疑、会提问、会发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培养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课上深度交流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到了一个境界,这时的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讲是一种享受。

(三)如何为课堂上的“学霸”提供自生长、自悟的空间?

原来点睛的机会往往握在教师手中,我们担心学生会说不到位,进而影响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同学解释不清的时候,不断有同学进一步解释。从算式的角度说明选10/3后,同学发出质疑:“图上明明是3个3/5,多出一个1/5,怎么就是10/3而不是16/5呢?”,促使学生利用图来说话,最后的一格1/5,放到前一个大圈中(即3/5)看的话就是3/5的1/3。借此,学生利用图进行数学表达的愿望被激发,于是有同学想到,给最后的1/5再补上2个小格,直观看到2里面10/3个3/5。经历了这样深度的交流,才出现了最后那位同学点睛式的总结。

所以,老师们,放手吧!为学生提供自生长、自悟的空间,相信他们会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