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注意了,此处为“第一”概念类的内容,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同前文提到的很多教育领域的概念一致,分为广义和狭义,只是此处的狭义课程并不是指学校范畴。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即怎么来开展具体的课程。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选择题考点。

二、课程的分类

此处为考试的重点,特别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类型,是考试当中时常会涉及的内容,在下文中会具体说明。

(一)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课程类型。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语、数、外都是属于此类课程。

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该类型课程是常考点,因为它是新课改倡导的课程类型。打破学科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加完整的认识。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为杜威。你是否还记得杜威在模块一第二节中的三中心理论?三中心分别对应此类课程的三个名称,内涵一致,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自身经验出发,是以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的课程。

【真题演练】

【2016年下】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B

(二)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个性。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考试中将以选择题方式考查。

(三)根据课程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比如乡土教材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此类课程是选择题的常考点,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符合新课改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要求。

【真题演练】

【2017年上】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答案】B

(四)根据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在模块一曾提到教育功能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区别的关键为实现了教育的预期的目的还是非预期的目的,跟课程的该种分类还是略有不同。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新课改要求打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利于学生受到陶冶,意思就是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所以此处也是与新课改契合的内容。

【真题演练】

【2016年上】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他们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三、主要课程理论

作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把握主流的课程理论流派,特别是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主义课程论,在过去都曾出现在简答题当中,今后重点关注选择题的查考,从人物和观点两个角度进行备考。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2.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该观点对应课程类型中的学科课程,作为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程类型,它的原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结构性,但忽略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美国的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

2.主要观点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同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相反,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2.主要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该观点同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的观点类似。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同教育制度、教育目的一致,都包括影响因素这个内容,是简答题的考点,可以归类记忆。

(一)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在开发课程时,一定要考虑接受课程者的特点,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少年班》中,董子健饰演的班长吴未本身资质平平,但人为地被塞进少年班,去接受超出他能力的课程,在和他身边都是天才的同学对比中,他非常自卑,也让内心受到摧残。所以课程的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社会需要

(三)学科知识水平

(四)课程理论

石头讲故事

课程的内容得考虑社会的需要,如果学生学完了没有丝毫用处,那这门课程的开发也是失败的,这也引导着目前的学校特别是大学的课程和专业建设,很多学校纷纷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或专业,甚至将实用性不强的专业取消,除了学校,学生也受此引导。

我一个表弟,去年高考后咨询我大学和专业的情况,我问他和他家人有没有什么想法,他们的回答是将来好就业,挣钱多,为此,我上网查询了各个专业最近几年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再列出前几位的专业,之后去打听这些专业的从业者第一手的资料,最终帮他搜集到了他想要的专业和学校信息,听从了我的建议,他后来也如愿去到了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学习,可以说,我做到了一个表哥该做的,但没有做到一个教育者该做的。

我还想谈谈我另一段经历,我曾在住院期间碰到过一个中科院数学所的助理教授,对他甚至有些崇拜,也就比我大三四岁而已,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却为人低调谦逊,由于年龄相近,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在大家眼里学数学是不赚钱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数学的学生到了硕士或者博士阶段会大量的转到别的能赚钱的专业,比如计算机和金融,但他没有,难道他不缺钱吗?他来自浙江温州的农村,估计他们村也没什么皮革厂,他父母每天来探望他时衣着朴素,他说他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父亲在种地之余还干些木匠活,他是他们村学历最高的人,很早就结了婚,在婚后生了小男孩,即便这样,也没有买房,而是挤在他们单位提供的筒子楼宿舍里,所以他并不富有。他从一所普通的大学考入中科院读研,后来留下直博,念完博士之后又去了外国念博士后,并且多次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学,他说他因为读书、会议的关系,全世界几乎跑遍了。

在他身上我看不到他读书的功利性,我看到了他对专业的热情,一个很小的细节:第二天即将大手术,手术大到如果稍有闪失就将危及性命,但他却沉浸在英文论文中,我还忍不住过去拍他肩膀分散下他的注意力。我当时还和我女友开玩笑说他这么热爱数学哪有时间生孩子,估计孩子也是算出来的吧。他的同事来探望并嘱咐他要安心休息,刚开始还这样寒暄几句,没一会听着话锋就变了,他们竟然开始讨论起了学术问题。让我愕然之余,也让我深思,我想,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是课程、专业还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