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从“四个自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基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论述更加深刻,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一重要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从“四个自信”的新结构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阐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性质和力量。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并且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功能、源流传承、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强基固本、引领激励的作用,达到了文化自觉的新境界。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应势而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国家的精神世界、社会的精神标识、人民的精神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文化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新形势下,中国梦更加需要文化的激励和支持,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层底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面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复杂局面,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斗争、多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抵御挑战,在更为根本、更为普遍、更为重要的意义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我们党对文化的本源性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更加自觉。明确提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加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领域更加坚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文化自信的提出,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互依存。这是从社会结构、社会领域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持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得出的宝贵认识,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中,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并列,并且有着更为重要的功能,这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不矛盾,而是在更为基础的意义上,在从基本领域到基本结构的过渡深化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也就是本体的定位。由此,文化自信也具有本体的意义,而不是附属的、派生的意义。
提出文化自信,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的认识。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在传承有着5000多年文明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和主流的传统文化,包含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吸收各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营养,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文化自信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业,而且创造了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创造了感召人民群众、凝聚党心军心、激励奋斗不止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即使岁月流逝,走在新的长征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有那样一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新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代潮流相一致,与人民群众同心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标志和主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相并列,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而且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构成。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愈益重要的历史趋势,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我们党深入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使我们以新的高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之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是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质和重大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巩固、发展和丰富的共同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扎根于民族的连绵不断文明历史之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精神需求,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由社会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所倡导和引领,由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同和践行,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是人类精神的重要构成。中国精神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充满着坚忍不拔、正气凛然、奋斗拼搏、不畏牺牲的气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灵魂,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源泉,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中华精神。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民族精神的纽带,各族人民渴望手足之情、反对分裂行径。爱好和平是民族精神的本色,中国人民在历史上饱受战争的苦难,对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勤劳勇敢是民族精神的品质,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部环境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不屈压迫、不受凌辱的气质得到充分砥砺和增强。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精华,赋予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一条主线。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呈现时代精神。中国发展呼唤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世界潮流反映在中国精神之中。民族精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厚度,时代精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的特征,战胜风险是时代精神的品格,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本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层底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3]。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规律。理想信念是在长期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也是在文化熏陶中升华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浩然正气,革命文化如星空照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立身之本。文化自信是理想之源、信念之基。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建设。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准则和导向,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远大理想为人生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廉洁奉公为基本伦理。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做支撑,就能够顶得住压力、经得住诱惑、抗得住腐蚀。
3.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托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更加坚固,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文化软实力强基固本。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高度耦合、相互支持,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框架。道路关系民族前途命运,引领国家发展未来,决定人民地位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通往中国梦的康庄大道。理论体系揭示“三大规律”,反映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科学创造,流通于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党的基本路线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党的基本路线题中应有之义,彰显和巩固了这条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组织保证,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表明了党的领导的主要任务。要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根本问题上加强党的领导,紧紧扭住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实施党的领导。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包含在内,并且将其展开,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丰富党的基本路线内涵,构成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纲领。在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最重要体现。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固基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新的内涵、新的方式、新的进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新光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用先进文化主导网络舆论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增强、效果彰显。科学把握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的宏伟局面,民族复兴展现新的光明前景。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道路引领航程,理论科学指导,制度发挥优势,文化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道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提出,使这一道路遵循更为科学、系统、深刻、有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途径、行动指南、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不偏离正确方向,在改革创新中巩固拓展这条道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梦亦越来越趋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制高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依据新形势下治国理政规律,努力提高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输入外国模式,决不改掉制度之本,不断完善制度、推进治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扬理想旗帜,强化全党全民族的精神追求、心灵纽带、共同语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根基。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坚定实践。正是因为坚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人间正道,我们党坚定不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愈益兴旺发达、强盛壮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文化的力量蕴含于全党之中、民族之中、民众之中,无比深厚和坚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文化强国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华文化为中国梦固本强基、扬帆领航。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17.
[2]同[1]23.
[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