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秦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大明精锐

西安城外

朱樉已经来到了七大卫所的最后一卫,西安前卫。

经过前面六个卫所的现状,朱樉对大明朝的精锐边军有了一个彻底认识。

或许朱元璋自己都不清楚。西安卫军在朱樉看来,当真可用“老弱病残”这四个字来形容。

其实是因为朱樉不懂的缘故,古代军队大都属于“老弱病残。”

以军人的年龄说来,大的有四五十岁,小的十七八岁。除非是一些在历史上叫的出名号的军队,才会控制年龄阶段。挑选年轻力壮之辈。

就像朱元璋给他挑选的两万亲兵一样。

而在冷兵器时代,年龄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最主要的一点,便是耐力。

朱樉检阅了西安前卫以后,顿时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但是,从都同知李信的口中得知。这西安七卫,是陕西三十三卫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还曾数次击败过蒙古铁骑。

到底是这些老弱病残真有实力,还是蒙古铁骑退化厉害。朱樉认为必然是后者。

或许,是因为元朝统治的这一百年时间,他们已经被中原的花花世界磨光了菱角。

“裁军,必须要裁军。让这些大叔们回乡娶妻生子去吧!”

都指挥使司里,朱樉大发脾气。

对于李信的解释,根本不听。

“什么?他们战场经念丰富,是找都找不来的百战老兵。”

“不不不,他们作为一线战兵已经不合适了。择优留下一些作为教官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信见朱樉铁了心要裁军,便问道:“王爷,打算如何裁军?裁掉多少人?这些人又该如何安排?”

不外李信这样问,以朱樉对他说的要求。保留20到3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士兵,那么整个陕西都指挥使司都留不下几个人来。

“李将军,你是武将。你告诉本王,如果是你带兵出征,你会是选兵多还是选择精兵?”

李信明白朱樉的话,他说道:“王爷,所有武将当然都会选择精兵。可是兵再精,没有一定数量。如之奈何。”

朱樉点头,他也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再说他刚刚鼓励农耕,青壮年这时候还在拼命耕地。

在怎么说,朱樉都要等上一两年时间。让这些劳动力为农业打下基础后才会行动。

在朱樉看来,土地里永远刨不出大量财富。要想富,不是修路,而是抢劫。唯有抢劫一途短时间来钱最快。

就像北方草原蛮子一样。没钱没粮了,就南下。这个方法是最简单快速的。

抢谁?

当然是丝绸之路沿岸的国家了。像西域之地,中亚之地的国家。他们的财富,绝不是草创的大明可以比拟的。

而且,朱樉要做的事情涉及到了军队后。他自己也知道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裁军,一个不好就会整出兵变来。

西安卫所的士兵,多是由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士兵组成。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士兵,已经有了十年,甚至十几年的从军生涯。全部都是老兵油子。

朱樉不否认他们这些老兵的战斗力。但是自己未来的要走的路,这些年龄偏大的士兵已经跟不上了。

朱樉自己地处西北,海洋贸易不敢想了。而且大海的财富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赚取的。

以明朝从元朝手中接过的烂摊子,对海洋是一片茫然。

对于大海中的金山银山,朱樉唯有望洋兴叹。

不说有没有足够的造船工匠。就是探索发现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那里是想象中那么美好。

再说,朱樉是想重现汉武唐皇时期的巅峰。而且,去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等等中原故土溜达溜达是朱樉的心愿之一。

“李将军,裁军一事本王就交给你来办。”

李信还要劝诫,毕竟这件事情非同小可。陕西现在的威胁还没有消除。朱樉这是又要开荒,又要裁军。真以为敌对势力都是傻子?万一人家趁你病要你命怎么办?

“王爷……”

朱樉打断道:“本王知道李将军要说什么,本王不是要求李将军马上办理此事。先做出一个计划来,毕竟涉及到了十万以上的军士。”

李信点头,看来朱樉不是思想家。只凭想象办事的人。

朱樉继续说道:“我提几点要求,李将军务必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计划。”

朱樉说完看着李信。他要等李信点头,才会继续。

李信此人和之前的王克功一样。都是朱元璋的同乡兼心腹。

当然,如果不是。朱元璋不会将二十万大军的军权交给他们的。

因为关陕驻军的战斗力,在现阶段的大明算是强军。

内心里,朱樉不愿用朱元璋的人。但是,谁让他现在是无人可用。

他的很多内心想法,是不敢再这些人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不好,就会传到朱元璋耳中。

朱樉不是傻子,相反还有些小聪明。目前他所做的事情,他绝对相信没有真正惹恼朱元璋。是在朱元璋可以接受,并承受的心里范围。

还有一点,朱樉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还是非常有识人之明的。

至少在关陕地区,无论是朱元璋派来的文武官员。都将这个边境重镇治理的井井有条。

像自己面前这个李信。这个李信的官职是陕西都指挥使司同知。属于从二品武将。但他不像离开的王克功,是纯粹的武将。

这人是秀才参军,其知识远比他带兵出征更优秀。

朱元璋将他放在王克功身边,正是为了弥补王克功的不足。

像王克功虽然打仗厉害,但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整个后勤,全部是李信在操持。

无论古今。打仗打得就是后勤。后勤一团糟,那就注定了结局。

自己将裁军的计划交给他来做,不光是他对整个都指挥使司非常熟悉。而是因为朱樉觉得李信这人,不迂腐,懂得变通。

特别是对自己干的几件事情,完全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居朱樉安排监视的亲兵汇报。李信没有对南京发出一道奏折,在朱樉看来,李信这才是真正识时务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