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花木
此卷为花木培植观赏之用。涉及适宜居家养殖花木三十九种及瓶花、盆玩之培护,按照花木生态习性和景观艺术布局要求搭配种植,可使居所四季风景不断。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1〕映蔽,铃索护持〔2〕,非徒富贵容也。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蜡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风味,固自不恶,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更有石磉〔3〕木柱,架缚精整者,愈入恶道。至于艺兰栽菊,古各有方。时取以课园丁,考职事,亦幽人之务也。志《花木第二》。
【注释】
〔1〕帏箔:指帷幕和帘子。
〔2〕铃索护持:指用铃铛来惊吓鸟雀,以保护花木。
〔3〕石磉:木柱下的石墩,指搭建花架的材料。
【译文】
伺弄花木一年,赏花十天。故而用帷幕、帘子来遮蔽日光,用金铃系绳来护持,并非仅仅为了花开时的富贵容貌。种植繁花杂木,应当以亩来计算。至于庭院边、栏槛之畔,必当用虬劲的枝条,古意盎然的树干,品种奇异,名字奇特,枝叶茂盛,疏密有致。要么在水边石旁,横卧斜披;要么一望成林;要么孤植一棵,有一枝独秀之景。草木不能种得太繁杂,随处种植,使其四季风景不断,都可以入画境。又比如桃树、李树不可以种植在庭院,只宜远望;红梅、绛桃都是用来点缀树林的,不宜多种。梅花生长在山里,将其中有苔藓的移植到花栏里,最有古意。杏花花期不长,花开时节,风雨正多,只能短暂观赏。蜡梅于冬天最不可缺少。其他如豆棚、菜圃,山野风味,固然也不差,然而必须要单独辟出数顷空地,使其自成一区;如果在庭院里种植,有失风雅。更有石墩、木柱,精心搭架绑缚的,愈加恶俗了。至于种植兰花、菊花,古时都有方法。现今用来培训园丁,考核技艺,也是幽娴之士的事务。记《花木第二》。
【延伸阅读】
五代时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花上金铃”的故事:“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雀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诸宮皆效之。”天宝初年,宁王风流多致,春天花盛开时,他命人制作了红丝绳,上面缀上很多黄金做成的铃铛,系在花枝上。鸟群一来,就让园丁摇绳子,铃铛叮叮作响,令鸟惊起而飞。这个故事说明爱花成痴的人,可以到何种程度。
【名家杂论】
这篇是文震亨写在花木卷篇首的序言,或曰纲要,陈述了他关于种植花木的总体思想。种花不易,精心侍弄一年,观赏花开的时间,往往不过十余天,故而古人赏花有用帏箔映蔽、铃索护持的,这是因为种花不易,花开难得。真正的种花人,会懂得种花的辛劳,从而对于赏花时的种种铺张排场,他认为并非过分,乃是情之所至,爱之所钟。
文震亨认为,庭院中花木的种植,须得古雅,有意趣,且枝叶修剪得疏密有致,位置也要安排得宜。花木要种得有情趣,映照成景,比如在池边、石间,做一疏影横斜的造景。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对于花木的种植非常讲究。如苏州园林,叶圣陶评其“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园中景点,如一幅幅图画,人游其中,如同入画里。
植物造景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按照花木生态习性和园林艺术布局的要求来配置优美景观。首先是植物间的搭配,如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意境的创造等;其次还有花木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配置。
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花木种植主要采取自然式配置,具有活泼、愉悦、幽雅的自然情调,如孤植、丛植、群植树木等等。文震亨的曾祖父文征明,在苏州拙政园的若墅堂前,题了一副对联:“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意指拙政园的造园艺术,有着山野的自然意趣,虽在城市,宛如置身山林。
文震亨提到的“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指花木的季相搭配,一年四季都要有景可赏:春季赏的花,如玉兰、茶花、桃、李、杏;夏日赏的花,如紫薇、萱草;秋季赏的花,如芙蓉、菊花;冬日赏的花,如蜡梅。这些常用庭院花木的种植,应该按照季节来搭配好,四季皆有花可赏,有景可观。
牡丹 芍药
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花时设宴,用木为架,张碧油幔于上,以蔽日色,夜则悬灯以照。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桶及盆盎〔1〕中。
【注释】
〔1〕盎:原指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后来泛指盆这一类的容器。
█牡丹
█芍药
【译文】
牡丹被称作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皆是花中的贵族。栽种观赏,不能有丝毫的寒酸之气。用带纹理的石材做栏杆,参差排列,按照次序种植。花开时节设置宴会,用木料搭起架子,上面铺着碧色的帷幔,以遮蔽日光,夜晚则悬挂灯烛来照明。忌将牡丹和芍药并列同排,忌将这两种花放置在木桶和大盆中。
【延伸阅读】
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载:“花园子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院曰花园子,盖无他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可见赏牡丹确实要有富贵做派。北宋时,洛阳城中雅士赏牡丹,就是“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不但铺着帷幔,还有歌舞管弦,丝竹之乐。
牡丹和芍药,都为艳冠群芳的名花,谁列第一呢?北宋陆佃在《埤雅》中说:“今群芳中牡丹品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可见牡丹第一,芍药第二,前人早有定论。
【名家杂论】
牡丹和芍药都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两者区别在于,牡丹为木本,芍药为草本,且牡丹的花期略早于芍药。文震亨认为不应将两种花并列种植,或许有这方面的考虑。作为花中富贵者,种植玩赏之道,也须得有富贵做派,不能寒酸。栽种要雕栏玉砌,观赏则应帷幔低垂,夜里还要以灯烛映照,这样隆重而雅致的做派,才配得上“花王”“花相”的尊贵气度。
牡丹原产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的山间、丘陵中,在东汉早期的墓葬中,有关于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唐朝时,无论宫廷还是佛寺道观,乃至普通人家的宅院,种植牡丹都已十分普遍。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牡丹栽培中心。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称:“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他描述当时洛阳人喜爱牡丹的风俗:“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
芍药的栽培历史则更为悠久。据宋代虞汝明的《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帝相是夏代的君王,若以此来算,芍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芍药以扬州最负盛名,宋代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说:“今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受天地之气以生,而小大浅深,一随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奇容异色,间出于人间。”
芍药的文化意象与牡丹不同,牡丹雍容华贵,芍药则旖旎多情。《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上巳节时,溱洧河畔,青年男女游春相戏,赠芍药以表达绵绵情意。李清照的《庆清朝·禁幄低张》,则将芍药喻作风姿绰约的佳人:“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芍药的盛开来反衬扬州城经历战火后的破落。他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原本以红芍药闻名,而如今,花开依旧,冷月无声,人事却已面目全非。
牡丹芍药,同是富贵之花,却被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情怀。
玉兰
玉兰,宜种厅事〔1〕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然辋川〔2〕辛夷坞木兰柴,不应复名,当是二种。
█玉兰
█辛夷
【注释】
〔1〕厅事:指正厅、堂屋。
〔2〕辋川:唐代诗人王维归隐田园的居所,名“辋川别业”,其中有景点名辛夷坞和木兰柴。
【译文】
玉兰宜栽种于堂屋之前,排列数株。花开时,一片洁白,如白玉雕琢之园圃,又如披雪之琼林,堪称景致绝胜。另外有一种紫色的玉兰花,名为木笔,忍受不了给玉兰做奴婢,古人称之为“辛夷”的,就是这种花。然而辋川别业中的辛夷坞和木兰柴里种植的应该不是同花异名,而是两种花。
【延伸阅读】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诗,一首五言绝句,寥寥数语,却成描写玉兰的千古绝唱。
《木兰柴》则是《辋川集》中的另一首诗,描写山居景象:“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日的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只留一抹余晖,夕照中,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没入薄薄的山岚之中。
【名家杂论】
文征明的印章中,有一方是“玉兰堂”,又有一方是“辛夷馆”,可见玉兰和辛夷是文氏家族世代喜爱的花木,并且王维《辋川集》中的山水诗也很受文家的爱重。
玉兰是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我国特产名花,种类颇多,有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等品种。其中,白玉兰色白微碧,莹洁清丽;紫玉兰花开呈淡紫色,其花初出时尖如笔锥,故又称木笔。白、紫两种皆在早春盛开,花先于叶,妍丽多姿,为著名的庭院观赏花卉。
玉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培育玉兰花的记载。自唐代开始,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合缀成了“玉堂春富贵”,营造出皇家园林的富贵景象。
紫玉兰在诗文中,多被称为“辛夷”,其名雅致而有古意,自唐以来,备受诗人钟爱,花名与诗篇皆得广为流传。故而文震亨以为,此花“不堪与玉兰作婢”。揣摩他的意思,盖以为辛夷花在文坛声名颇盛,似乎不堪居于玉兰之下,应当别立门户。按王维《辛夷坞》中的意境:在深山幽谷之中,紫玉兰灿然绽放枝头,花朵硕大,色泽艳丽如荷花,望之若云蒸霞蔚。繁花正盛,韶光正好,山林之中皆涌动着勃勃生机,可见生气勃勃的生命力。然而如此繁花,却在幽寂山谷中,自开自落,花开如霞,花落似锦,映照着诗人心中之落寞。
玉兰若种植于庭院中,却不再是王维诗中空谷幽兰、遗世独立之景象,而是用以衬托正厅堂屋,是“高大上”的花卉。盖因玉兰早春可赏花,花落叶繁茂,树形也优美,高贵典雅,故而文震亨提笔即言:玉兰“宜种厅事前”。在富丽堂皇的正厅之前,可以种植几株玉兰,树要种得整齐,成行成对,有仪式感。可见玉兰不是一般的小巧娇媚之花,而是能压得住场的花中君子,既雅洁又不失大气,且有文化底蕴,是符合世家庭院气度的花。
海棠
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1〕为上,贴梗〔2〕次之,垂丝〔3〕又次之。余以垂丝娇媚,真如妃子醉态,较二种尤胜。木瓜花似海棠,故亦有木瓜海棠。但木瓜花在叶先,海棠花在叶后,为差别耳!别有一种曰“秋海棠”,性喜阴湿,宜种背阴阶砌,秋花中此为最艳,亦宜多植。
【注释】
〔1〕西府:西府海棠,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树枝直立性强,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因生长于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而得名,在北方干燥地带生长良好。
〔2〕贴梗:贴梗海棠,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果实可入药。
〔3〕垂丝:垂丝海棠,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树姿优美,叶茂花繁,是著名的庭院观赏植物。
【译文】
昌州有有香味的海棠,如今已经无处可觅;其次以西府海棠为上品,贴梗海棠次之,垂丝海棠又次之。但我认为垂丝海棠娇艳妩媚,真如贵妃醉酒之态,比西府海棠和贴梗海棠更有情致。木瓜花类似海棠,故而也有“木瓜海棠”的叫法。但木瓜是先开花,后长叶,海棠是先长叶,再开花,这是二者的差别。另有一种秋海棠,喜欢阴凉湿润之地,适合种在背阴的台阶处,秋季花卉中,这种花最娇艳,也适合多种植。
【延伸阅读】
昌州古称海棠香国。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盛名远播,贾耽的《百花谱》记载:“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宋代汪元量有诗云:“我到昌州看海棠,恰逢时节近重阳。人言好种亦难得,只有州衙一树香。”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宋代有个典故叫“恨海棠无香”,语出彭乘的《墨客挥犀》,记载了其堂弟彭渊材的逸事。彭渊材擅长乐律,曾向朝中献乐书,官至协律郎,他曾说,平生所恨者有五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得知昌州海棠独香,他的憾事少了一桩,喜不自禁。
【名家杂论】
苏轼的诗作《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广为流传,是描写海棠最为经典的诗篇。
海棠的品种较多,故而也有优劣之分,在文震亨的时代,海棠中最上品为传说中的昌州海棠,然而此种神品早已在人间绝迹。退而求其次,则是西府海棠为佳。再次,是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排在最末位。然而文震亨自己倒认为,垂丝海棠别有韵味,值得玩赏。这与现代人的审美观颇为一致,现在的南方庭院绿化花卉,以海棠而言,首选是垂丝海棠。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红楼梦》文中对海棠颇为推崇,种在怡红院的那株西府海棠,让人尤为印象深刻。大观园初建成时,怡红院的景观是: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株西府海棠。正因这“数本芭蕉,一株海棠”,贾宝玉才为这个院落题名为“红香绿玉”。后来元妃在省亲时改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怡红,指的就是海棠。到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探春提议在大观园中成立诗社,正逢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一众佳丽就以白海棠为题,即兴赋诗。薛宝钗形容白海棠是“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林黛玉则称其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李纨评论,林诗风流别致,薛诗含蓄浑厚,终归还是薛宝钗更胜一筹。
文震亨提到的秋海棠,其实跟海棠不是同一种类。海棠为蔷薇科苹果属,是落叶小乔木,秋海棠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草本植物。民间通称“海棠”,实际差异很大。秋海棠象征苦恋,别名叫“断肠花”,古人爱情遇到波折时,常以秋海棠花自喻。《采兰杂志》载:“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秋海棠可盆栽,置于室内观赏,也可在花坛内成片种植,形成花繁叶茂的地被。
山茶
蜀茶、滇茶俱贵,黄者尤不易得。人家多以配玉兰,以其花同时,而红白烂然,差俗。又有一种名醉杨妃〔1〕,开向雪中,更自可爱。
【注释】
〔1〕醉杨妃:蜀茶的一种变种,花粉红色,《二如亭群芳谱》记载:“杨妃茶叶单,花开早,桃红色。”
【译文】
巴蜀和云南产的山茶花都很名贵,黄色的尤其不容易得到。普通人家大多用山茶和玉兰搭配,因为二者花期相同,且花色红白相衬,分外灿烂,但有些俗气。还有一种名为“醉杨妃”的山茶花,在雪中开放,更加可爱。
【延伸阅读】
巴蜀与云南是茶花的著名产地。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山茶花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可知山茶在蜀地是冬季初开,且花朵繁丽,观赏性极佳。
徐霞客的《滇中花木记》载:“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杜鹃为最。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为滇城冠。”此处记载了昆明最负盛名的两株山茶树,树冠巨大,花开时节蔚为壮观。
【名家杂论】
茶花品种繁多,可能是中国传统名花中品种最多的,据称世界范围内登记注册的茶花品种超过2万个,而我国的山茶品种有800多个。茶花的花色,有红、黄、白、粉四大类,最常见的是红色,文震亨说“黄者尤不易得”,可见在明代,黄色茶花颇为稀有。
在三国时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宫廷、贵族庭院里栽种的,仍是野生原始种茶花,花朵是单瓣、红色。当时有关茶花的文献及文人吟咏的诗,均未涉及品种名。宋代记载了茶花品种15个,包括:越丹、玉茗、都胜、鹤顶红、黄香、粉红、玉环、红白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罄口茶、玉茶、千叶茶。明代记载的山茶新品种有27个:宝珠、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杨妃茶、玛瑙茶、焦萼白宝珠、茉莉茶、宁珠茶、照殿红、钱茶、溪圃、正宫粉、赛宫粉、菜榴茶、真珠茶、云茶、鬯口花、笔管茶、玉鳞茶、水红茶、五魁茶等。
蜀地茶花的栽培历史,文献上最早可见的,是在张翊所著的《花经》中,茶花被列为“七品三命”。在蜀地的深丘及山林中,山茶属多种树木遍布各地。四川盆地长年湿润多雨,湿度大,日照不多,山茶花各品种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形成了节间较短、叶片密集、叶色光洁青翠、叶脉隐平、花瓣润厚、花期较长等特点,故四川的茶花品种群被称为“川茶花”,这便是文震亨所称的“蜀茶”。
产自云南的山茶花,也称滇山茶,其树体较高大,荫浓叶阔,花朵硕大。徐霞客在《滇中花木记》中所记载的两株茶花,一株挺立有三丈多高(相当于十余米),一株浓荫覆盖有将近半亩地……如此大的山茶树,可以想见开花时的盛况。
山茶最宜庭院绿化,以文化内涵而言,是一种传统的瑞花嘉木,有祥瑞、吉祥之意。从植物特性来看,山茶四季常青,树形适中,地栽、盆栽、花坛种植均相宜。而云南的山茶是乔木型,需要较大的庭院空间方能地栽,古时在寺院、书院中种植较多。
桃
桃为仙木,能制百鬼,种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除物。桃性早实,十年辄枯,故称“短命花”。碧桃、人面桃差之,较凡桃更美,池边宜多植。若桃柳相间,便俗。
█单瓣桃
█千叶桃
【译文】
桃树是仙木,能镇百鬼,种植成林,就像进入了武陵桃源,也别有风情,但不适宜盆盎和庭院栽种。桃树的习性是结果实早,但十年就枯竭了,故而称为“短命花”。碧桃、人面桃成熟晚一些,但比一般的桃花更美,水池边适宜多种植。若把桃树、柳树相间而植,就显得俗气。
【延伸阅读】
《太平御览》引《典术》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关于桃树镇鬼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山海经》载:“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武陵桃源的典故,众所周知,是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名家杂论】
桃树分为果桃和花桃两大类,果桃以结果为主,花桃以赏花为主。文震亨提到的碧桃和人面桃,都属于观赏品种,因此“较凡桃更美”。人面桃的名字,源于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一场才子佳人在桃花盛开时的浪漫邂逅,可惜竟无下文,徒留千古嗟叹。
最早记载桃树品种的古籍,是《尔雅·释木》:“旄,冬桃;榹,山桃。”《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建上林苑,群臣贡献的异果中有秦桃、榹桃、缃核桃、金城桃、绮蒂桃、柴文桃、霜桃等品种。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桃树品种有近20个;宋代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仅洛阳一地,就有桃树品种30多个;明代王象晋著《二如亭群芳谱》中,桃树品种有40多个。据统计,起源于中国的桃树品种达上千个。
中国还有着源远流长的桃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有民俗文化和隐逸文化的区分。民俗文化指桃文化在民俗中的展现,比如挂桃符、蒸寿桃。据《山海经》的描述,东海某处有一棵覆盖3000里的大桃树,树枝东北面是鬼门,每日有万鬼出入。还有两位神仙神荼和郁垒,善于降鬼。根据这一传说,人们便在桃木上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除夕时挂在门旁,以压邪驱鬼。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挂桃符的风俗。在民俗文化中,桃也是长寿的象征。老百姓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馒头顶部捏出桃尖,染成红色,上笼蒸熟,便是寿桃。寿桃通常敬献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寿桃。
桃林象征着隐逸文化,《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隐士的乐土:在溪水边盛开着桃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隐着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家园……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士人,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超然出世,走向山野,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李
桃花如丽姝〔1〕,歌舞场中,定不可少。李如女道士,宜置烟霞泉石间,但不必多种耳。别有一种名郁李子〔2〕,更美。
█郁李花
【注释】
〔1〕丽姝:美女。
〔2〕郁李子:蔷薇科樱属灌木,春末开花,花朵繁密,郁李根和郁李仁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译文】
桃花如美女,歌舞场中,必不能缺。李花则如同女道士,适宜种植在水气萦绕、云蒸霞蔚的泉流山石之间,但不必种太多。还有一种名叫郁李子的,更美丽。
【延伸阅读】
郁李,又名常棣,《诗经·小雅》中有《常棣》篇:“常棣之华,鄂不。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翻译为: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
莫如兄弟更亲。
李树的品种,据《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李十五: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羌李、燕李、蛮李、侯李。”
【名家杂论】
桃、李常被相提并论,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正因如此,文震亨才着力强调二者的区别:如果说桃如同歌舞场中的艳姬,李则如同飘逸的女道士,有出尘脱俗之姿。在植物造景上,李树不宜多种,点缀几棵在山石流泉间即可。烟霞泉石,再加上淡淡绽放的李花,构成了一幅道家的修仙图。
李树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上极少提及,但在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唐代,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故而李树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在长安城中以及皇宫里,都种了许多李树,而李唐王朝同时也是尊奉道教的。或许正是受此启发,文震亨提起李树,会想到女道士,这一句“李如女道士,宜置烟霞泉石间”,可谓神来之笔。
植物造景有孤植、丛植、群植之分,孤植指植物以一株种植或两株对植,在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桃、梅、杏,都是适宜群植,成为桃林、梅林、杏林,但李树适宜孤植。花木与山石、水体的配置,也是园林造景的考虑要素。李树与泉石相衬,这种搭配,文震亨以为是飘逸脱俗的。也有一些植物景观的配置让他觉得很不屑,如玉兰和茶花搭配形成“红白烂然”的效果,他评论:差俗。
唐朝诗人描写李花的也不少。如李峤的诗:“潘岳闲居日,王戎戏陌辰。蝶游芳径馥,莺啭弱枝新。叶暗青房晚,花明玉井春。方知有灵干,特用表真人。”李峤也认为李树是跟道家的“真人”相联系的。李商隐则写道:“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减粉与园箨,分香沾渚莲。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李花在他笔下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模样,不堪看。
杏
杏与朱李〔1〕、蟠桃皆堪鼎足,花亦柔媚。宜筑一台,杂植数十本。
【注释】
〔1〕朱李:李树的一种,《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李十五:紫李、绿李、朱李、黄李……”
【译文】
杏与朱李、蟠桃,堪称三足鼎立,杏花也很柔媚。适宜建造一座亭台,混种数十棵杏、朱李和蟠桃树。
【延伸阅读】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便是“杏坛”典故之由来。孔子悠游于茂林之中,坐于杏坛上休息,在弟子们的琅琅书声中弦歌鼓琴,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西京杂记》中记汉武帝时的上林苑:“东海都尉干吉,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上林苑的五色杏花,传说是仙人所食,可知其珍贵。
《扬州府志》则谈到,开元中,扬州太平园里栽有杏树数十株,每逢盛开时,太守大张筵席,召妓数十人,站在每一株杏树旁,立一馆,名曰“争春”。宴罢,有人听得杏花有叹息之声。如此堕落腐化,无格调,无节操,难怪杏花都忍不住叹息了。
【名家杂论】
杏树耐寒而不耐热,原产于中国北方,所谓“南梅北杏”,意为南方多梅花,北方多杏花。杏树寿命长,各地常见百年以上大树,仍花繁叶茂。
文震亨说杏花柔媚,此言不假,但杏花的名声几经起落。在传统花木中,再没有比杏花的遭遇更富有戏剧性的了。
相传孔子在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传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遥想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当是杏树环绕,花香馥郁,群弟子列其间,书声琅琅,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风吹花落如香雪。杏花的形象,在这里,是神圣而飘逸的。
西汉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则把杏花的开落作为判断农时的标准:“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劳之。”杏花刚绽放,应当轻耕弱土;望见杏花落,再一次耕种,深耕。在这里,杏花如同乡间的农作物,朴实又清新。
但是演变到后来,杏花竟然成了风流、淫荡的代称。晚唐诗人薛能把杏花比喻成借春卖笑的娼妓:“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而南宋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原本是描写春光的佳句,后来“红杏出墙”一词,竟演变为女子出轨的雅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树性淫者,莫过于杏”,称它为“风流树”。
旧时有一部禁书《杏花天》,四卷十四回,现存清康熙年间啸花轩刊本,题“古堂天放道人编次,曲水白云山人批评”。书中写道,有维扬少年名封悦生,年少风流,颇爱寻花问柳,偶遇全真道人,自称精通房中术。悦生得道人传授秘术,自此便精于此道,风流成性,有诸多艳遇。故事的结尾,悦生做梦,梦到一仙境,名曰“杏花洞天”,有一老翁劝他弃恶从善,乃可得道成仙。悦生幡然醒悟,后来乐善好施,居然也福寿绵延。
难能可贵的是,文震亨不受这些成见的束缚,他从园林造景的角度,认为杏花适宜和朱李、蟠桃杂然而种,种植在亭台边,定然是赏心悦目。
梅
幽人花伴,梅实专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另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绿萼〔1〕更胜,红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蜡梅磬口〔2〕为上,荷花〔3〕次之,九英〔4〕最下,寒月庭际,亦不可无。
【注释】
〔1〕绿萼:绿萼梅,梅花中的名贵品种,萼绿花白、小枝青绿。
〔2〕磬口:磬口梅,蜡梅中的名贵品种,花盛开时也如同半含,因此称为“磬口”,花瓣较圆,香气浓。
〔3〕荷花:荷花梅,素心蜡梅的变种,因其花开时状如荷花而得名,花瓣金黄,花蕊洁白,味清香,是蜡梅中的传统名品之一。
〔4〕九英:九英梅,蜡梅的一种。《广群芳谱·花谱二十·蜡梅》引《梅谱》云:“子种,不经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谓之狗蝇,后讹为九英。”
【译文】
幽雅之人,以花为伴,梅花最得偏爱。取附有地衣苔藓、枝干稍古的梅树,移植到岩石或庭院间,最为古雅。另外种植几亩,花开时或坐或卧于梅林中,令人神清气爽。绿萼梅最好,红梅稍俗气一点;有种植在盆盎中枝干虬劲的,极为奇丽。蜡梅以磬口梅为上品,荷花梅居其次,九英为最下品,然而寒冬腊月,庭院里也不能没有。
█蜡梅
█红梅
【延伸阅读】
宋代张功甫撰有《梅品》,他说“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淳熙年间,张功甫得到一处荒废的园圃,在南湖之滨,园中有古梅数十棵,地有十亩。他于是将古梅移种成列,又移植了西湖北山别圃的红梅,合计共有梅花300余株,遂在园中建筑房屋数间,东边种植千叶缃梅,西边种植红梅,花开时居住在园中,环洁辉映,夜晚如同对着月亮一般,清辉明照,因此取名叫“玉照”。其后,他又命人开凿曲涧环绕梅林,赏梅时还可以坐小舟往来,风雅之极。如此这般,在梅林里盘桓半个月,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名家杂论】
梅是蔷薇科杏属小乔木,品种较多,如以树形来分,有直枝梅类(枝条直上)、垂枝梅类(枝条下垂)、龙游梅类(枝条扭曲)。文震亨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应当是指龙游梅类,枝干自然扭曲,树冠散曲自然,宛若游龙,适宜作为盆景。
梅花乃花中君子,品性高洁。赏梅有赏梅的讲究。如果说赏牡丹芍药要有富贵做派,赏梅就要有名士的风雅做派。宋代张功甫认为,与赏梅相称的景色,应当是澹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与梅花相伴的鸟兽,应该有珍禽,有孤鹤;梅树周边,应有清溪、小桥、松竹;赏梅的人,应当是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苏州光福是赏梅胜地,有“香雪海”之称,梅花盛开时,漫山遍野,如同香雪海,可见其景致之绝胜。
古人有折梅相送的传统。司马光《梅花三首》云:“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到民国时,还有这样的风雅。印顺法师曾言,1947年初,他由上海去杭州,临行前向太虚大师告假,太虚大师说:“回来时,折几枝梅花来吧!”几天后,印顺法师在杭州得知太虚大师逝世的消息,折了几枝灵峰的梅花返回上海。他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道: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传递出了无限的哀思。
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分为野生蜡梅和园艺蜡梅两大类,文震亨提到的磬口梅、荷花梅,都属于园艺蜡梅,色、香、形俱佳,观赏性强。九英(狗英)梅,可能是野生品种,虽然不及磬口梅、荷花梅名贵,但冬天的庭院里有这么几株,寒月之下,香气浓郁,也是蛮好的。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写蜡梅:“蜡梅俗作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腊,且腊月开,故有是名。树不甚大而枝丛。叶如桃,阔而厚,有磬口、荷花、狗英三种。惟圆瓣深黄,形似白梅,虽盛开如半含者名磬口,最为世珍。若瓶供一枝,香可盈室。狗英亦香,而形色不及。”
瑞香
相传庐山有比丘昼寝〔1〕,梦中闻花香,寤而求得之,故名“睡香”。四方奇异,谓“花中祥瑞”,故又名“瑞香”,别名“麝囊”。又有一种金边〔2〕者,人特重之。枝既粗俗,香复酷烈,能损群花,称为花贼,信不虚也。
【注释】
〔1〕昼寝:白天睡觉,一般指午睡。
〔2〕金边:指金边瑞香,瑞香的变种,花色紫红鲜艳,香味浓郁。
【译文】
传说庐山有位和尚白天睡觉时,梦中闻到花香,醒来后找到了这种花,故而得名“睡香”。这件事让周遭人感到奇异,认为这种花是花中的祥瑞,因此又名为“瑞香”,别名叫“麝囊”。还有一种叫金边瑞香,人们尤其喜爱。枝叶粗野,香味浓烈,气盖群花,称为“花贼”,相信不是虚言。
【延伸阅读】
宋《清异录》记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这段记载,便是文震亨引文的源头。
明代程羽文的《花小名》中记:“瑞香曰麝囊。”麝囊是瑞香的别名,但这个名字过于晦涩,是故不得流传。清代的《广群芳谱·花谱二十·瑞香》中,也称:“此花名麝囊,能损花,宜另种。”这是沿袭了文震亨的说法,认为瑞香花的香气过于浓烈,其他花闻到会枯萎而死。
【名家杂论】
世间什么花最香?桂花?不是。也许瑞香是最香的,被称为“千里香”。其香味浓烈,飘散甚远。瑞香别名“花贼”,说它偷得百花之香集于一身,花香袭人、香飘千里,且其他花闻到瑞香的香味会枯萎。
古人有一种说法,认为瑞香产于庐山的幽谷之中。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瑞香始出江西庐山,原名睡香。”宋代的《容斋三笔》云:“庐山瑞香花,古所未有,亦不产他处。”宋代王十朋咏瑞香的诗:“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按照宋代文人的说法,这种花是到了宋代才为人所知,如《清异录》所言,是庐山中的僧人偶然间发现的。
实际上,瑞香古称“露甲”,始见屈原的《楚辞·离骚》。在屈原的时代,瑞香就已经作为一种香草而受到关注了,且一定不只庐山才有,屈原在荆楚大地的山河间漫游时,多半是见过的。唐代陈子高《九日瑞香盛开有诗》云:“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熏笼二月时。流落人间真善事,九秋霜露却相宜。”可见唐朝人对瑞香也比较喜爱。
庐山确乎是瑞香的重要产地。庐山瑞香不仅有“睡香”之称,还有瑞兰、千里香、蓬莱花、风流树等别名,为常绿小灌木,枝干婆娑,叶片深绿,花香似丁香。瑞香可以盆栽,置于室内,芳香四溢,为名贵观赏花卉。
金边瑞香是瑞香中的珍稀品种。在近代园艺史上,它与长春和尚君子兰、日本五针松一同被推崇为世界园艺三宝。金边瑞香以“色、香、姿、韵”四绝著称于世。如今金边瑞香主产于江西赣州的大余县,是江西省传统的特色花卉,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金边瑞香也是南昌、瑞金两市的市花。
瑞香的花期,正当春节期间,可谓瑞气临门,吉祥如意,“瑞香”之名,名副其实。
蔷薇 木香
尝见人家园林中,必以竹为屏,牵五色蔷薇于上。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然二种非屏架不堪植,或移着闺阁,供士女采掇,差可。别有一种名“黄蔷薇”,最贵,花亦烂漫悦目。更有野外丛生者,名“野蔷薇”,香更浓郁,可比玫瑰。他如宝相〔1〕、金沙罗〔2〕、金钵盂〔3〕、佛见笑〔4〕、七姊妺〔5〕、十姊妺〔6〕、刺桐〔7〕、月桂〔8〕等花,姿态相似,种法亦同。
█木香
█蔷薇
█野蔷薇
【注释】
〔1〕宝相:蔷薇花的一种。
〔2〕金沙罗:似蔷薇,而花单瓣,颜色更红艳夺目。
〔3〕金钵盂:似沙罗而花较小。
〔4〕佛见笑:荼蘼花的别名。荼蘼属于蔷薇科,又名“悬钩子蔷薇”,落叶或半常绿蔓生灌木。
〔5〕七姊妹:蔷薇科小灌木,花重瓣,深粉红色,常7~10朵簇生在一起,故有此名。
〔6〕十姊妹:蔷薇科小灌木,花朵较小,白色,重瓣丛簇,多朵聚生,一蓓十花左右,故有此名。
〔7〕刺桐:原产热带、亚热带的落叶乔木。文中可能是指蔷薇某个品种的别名。
〔8〕月桂:樟科月桂属的一种常绿小乔木,为亚热带树种。文中指的可能是月季花。
【译文】
曾经见到人家园林中,用竹编为篱笆,牵引五色蔷薇到篱笆上。架起木架作为亭子,名叫“木香棚”。花开时,众人坐于花架下,这与酒楼饭馆有什么区别呢?然而这两种花不依附篱笆、木架就不能种植,或者移植于闺阁之中,供仕女采摘,勉强可以。更有一种名叫黄蔷薇的,最珍贵,花也烂漫多姿,让人悦目。还有在野外丛生的,名叫野蔷薇,香味更浓郁,堪比玫瑰的香气。其他的花,如宝相、金沙罗、金钵盂、佛见笑、七姊妺、十姊妺、刺桐、月桂等,跟蔷薇的姿态相类似,种法也相同。
【延伸阅读】
五色蔷薇的记载,宋词中可以见到,如宋代张林的词《柳梢青·灯花》中有“半颗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蔷薇”的句子。
蔷薇是蔓生藤本植物,需要依附他物而向上攀缘,因此种植蔷薇需要竹篱笆、木架子,《本草纲目》把蔷薇称为“墙蘼”,李时珍说:“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故名墙蘼。”
黄蔷薇是名贵品种。明代俞允文曾作《黄蔷薇赋》,形容黄蔷薇是“解轻黄于绿苞兮,乃夭矫乎朱明;润琼膏于夕露兮,濑金牙于朝阳。缀雨丝之霏微兮,淡浮霭而委倾,送遥芬于柔飙兮,敛绰态于弱茎……”
【名家杂论】
蔷薇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品种繁多,蔷薇科的植物有3000多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蔷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据文献记载,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栽有蔷薇,武帝曾与妃嫔赏花,并说:“此花绝胜佳人笑也。”但是蔷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不占据重要地位的,与牡丹、梅、兰、菊等传统名花相比,极逊色。
应该讲,蔷薇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远不及在西方。热爱蔷薇的传统深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当中,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有着饰以蔷薇图案的硬币、铠甲、旗帜、印章、绘画和石刻。希腊神话中,蔷薇是爱神和快乐之神的象征,代表女性的完美和爱的神秘。在伊甸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古波斯的花园,蔷薇都是重要的花卉。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蔷薇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从园林造景的角度而言,蔷薇在初夏开花,花繁叶茂,芳香清幽,花形千姿百态,且适应性极强,栽培范围较广,易繁殖,是上佳的园林绿化植物。可植于溪畔、路旁及园边、地角等处,或用于花柱、花门、篱垣与栅栏绿化、墙面绿化、山石绿化等,往往密集丛生,满枝灿烂,景色颇佳。文震亨提到的“七姊妹”,在庭院造景时可布置成花柱、花架、花廊、墙垣等造型,开花时,远看锦绣一片,红花遍地,近看花团锦簇,非常美丽。
木香是蔷薇科蔷薇属的攀缘藤本植物,也称木香藤、锦棚花,枝条可伸展6米以上,开花时,清香远溢。木香花在园林造景中,多半是攀缘于棚架,也可作垂直绿化,攀缘于墙垣或花篱。春末夏初,洁白或米黄色的花朵镶嵌于绿叶之中,散发出浓郁芳香,令人回味无穷;而到了夏季,其茂密的枝叶又有极好的遮阳效果。
玫瑰
玫瑰一名“徘徊花”,以结为香囊,芬氲〔1〕不绝,然实非幽人所宜佩。嫩条丛刺,不甚雅观,花色亦微俗,宜充食品,不宜簪带。吴中〔2〕有以亩计者,花时获利甚夥〔3〕。
【注释】
〔1〕芬氲:芬芳而氤氲的香味。
〔2〕吴中:今江苏苏州南部。
〔3〕夥:多。
【译文】
玫瑰又叫“徘徊花”,用来做香囊,香气不断,然而实在不适合雅士佩戴。玫瑰枝条嫩,丛生多刺,不太雅观,花色也有点俗气,适宜做食品,不适合佩戴。吴中一带有种植玫瑰数亩的,开花时获利颇丰。
【延伸阅读】
在我国古代,玫瑰花常被当作药品,也被做成食品。《本草正文》中道:“玫瑰花,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疏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驯良,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明代卢和在《食物本草》中说:“玫瑰花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玫瑰花可制作各种茶点,如玫瑰糖、玫瑰糕、玫瑰茶、玫瑰酒、玫瑰酱菜、玫瑰膏等。
【名家杂论】
在欧洲诸语言中,蔷薇、玫瑰、月季都是使用同一个词,因欧洲并非玫瑰的原产地,最初欧洲人并不能分辨这些蔷薇属植物的不同。有一种说法是,玫瑰是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但可能从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早在汉代通西域以前,西亚各国已经有了玫瑰,在2000多年前,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玫瑰就已经闻名遐迩。
中国是玫瑰的原产地之一,玫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但和蔷薇一样,玫瑰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是不受待见的。文人士大夫可能从来不曾真心欣赏过这种带刺的花。
文震亨认为玫瑰“宜充食品,不宜簪带”,这代表了当时多数文人的意见:玫瑰并无幽人情致,而是一种实用的经济作物。实际上,玫瑰在我国古代大量种植,从来就不只用于观赏,还有特殊的药用、食用价值。《红楼梦》里讲到,宝玉挨了父亲的毒打,王夫人赶紧让人给他吃玫瑰露,说可以“心中爽快,头目清凉”。
中国人食用玫瑰的历史很悠久,在宋代,百姓就在春季用玫瑰花浸酒、做糕点、入肴馔,做玫瑰花粥、玫瑰肴肉、玫瑰豆腐等养颜菜。到了冬天,还用腌制好的玫瑰花酱来做甜品点心。明代用玫瑰花制酱、酿酒、窨茶,明万历年间《续修平阴县志》载:“隙地生来千万枝,恰似红豆寄相思。玫瑰花开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说明当时玫瑰的种植规模已经很大,到了“花开香如海”的程度了。
文震亨提到吴中一带盛产玫瑰,但吴中并非玫瑰的唯一主产地,山东平阴种玫瑰也很有名。平阴一带的玫瑰产业,到清末已形成生产规模,民国初年的《平阴乡土志》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节,京、津、徐、济客商云集平阴,争相购花,年收花三十万斤,值银五千两。”
葵花
葵花种类莫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戎葵”,奇态百出,宜种旷处;一曰“锦葵”,其小如钱,文采可玩,宜种阶除;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最恶。秋时一种,叶如龙爪,花作鹅黄者,名“秋葵”,最佳。
█蜀葵
█秋葵
█向日葵
【译文】
葵花的种类不确定,初夏时花繁叶茂,最具观赏性。有一种叫“戎葵”,千姿百态,适宜种在开阔空旷处;有一种叫“锦葵”,小如铜钱,色彩缤纷,可供玩赏,适宜种在庭前阶下;有一种叫“向日葵”,别名“西番莲”,最差。秋天时盛开的一种,叶子像龙爪,花开为鹅黄色,名叫“秋葵”,是最好的。
【延伸阅读】
戎葵(即蜀葵),是在古诗词中偶尔会出现的一种花木。唐五代的徐寅曾写有一首《蜀葵》,曰:“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
锦葵,古名“荍”,始载于《诗经》。《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视尔如荍”的意思是:在我眼里,你就如锦葵花一样美丽。这是一首情诗,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有情人看来,怀春的女子,面容如花般绽开,缤纷又明丽。
【名家杂论】
在古代,葵花的诸多品种中,蜀葵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西墅杂记》记载了一个故事,讲明代成化甲午年间,日本使者来到中国,见栏前蜀葵花不识,问后才明白,遂题诗云:“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
文震亨认为,蜀葵和锦葵都颇有情致,有可观之处,只有向日葵是最难看的。这里面有一个缘故,中国并不是向日葵的原产地,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南部、西部及秘鲁和墨西哥北部地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把向日葵带到欧洲,后来逐渐传播开来。据考证,向日葵大致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到文震亨的时代,向日葵已经不稀罕了,至少他是见过的。
向日葵有一种独特的美洲风情,在美国,向日葵的一些品种,被命名为阳光明亮、阳光光束、充满阳光的柠檬……从名字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充满阳光和野性的花,与美洲大陆那种广阔而生机勃勃的氛围非常相宜。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最初是欣赏不了这种异域美的。文震亨评价向日葵,用了两个字:最恶!这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审美差异。
凡·高创作了十多幅《向日葵》,油画中的向日葵堪称是凡·高的化身。凡·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但凡·高的画,出身书画世家的文震亨,也一定是欣赏不了的。文震亨的曾祖文征明,是明代最著名的画家,如果将他的画与凡·高的画放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罂粟
以重台千叶〔1〕者为佳,然单叶者子必满,取供清味〔2〕亦不恶,药栏〔3〕中不可缺此一种。
【注释】
〔1〕重台千叶:指花瓣多重繁复。
〔2〕清味:清淡的菜肴。
〔3〕药栏:种芍药的花栏,后来泛指花栏。
【译文】
罂粟以花瓣多重繁复的为佳品,然而花瓣单叶的,种子一定很多,取来做成清淡的菜肴,也不错。花栏中不能缺了这一种花。
【延伸阅读】
罂粟花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种植,古人在诗词中多有吟咏。唐代关于罂粟花的记载颇多。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引述前人之言说:“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对如何种好罂粟花,唐人也有一定的研究,郭橐驼在《种树书》中说:“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
【名家杂论】
罂粟的种类颇多,可以通称罂粟属的近180种植物,能提炼鸦片的,特指鸦片罂粟。最恶的鸦片贸易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花木的认识,主流文化都是停留在观赏性上,即便食用,也如文震亨所说,剥几颗罂粟籽来炖汤、做菜,聊以充作调料,取一点味道。
鸦片罂粟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花,是让一个文明古国因此而沦丧的花。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原本,它只是一种种在花栏里供观赏的花。
最初,罂粟从西亚一带传入中国,这种植物花开绚烂,五彩缤纷,与虞美人很类似,因此很快就博得了文人的喜爱。罂粟在唐代有个别称叫“芙蓉花”,李白有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直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庭院里的观赏花木。万历年间,王世懋在《花疏》中写道:“芍药之后,罂粟花最繁华,加意灌植,妍好千态。”崇祯年间,徐霞客在贵州看到了一片红得似火的罂粟花,叹为观止。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
中国人也注意到了罂粟还有特别的功效。从宋朝开始,罂粟被医生当作治痢疾的良药。王璆在《是斋百一选方》中记载,把罂粟子和壳炒熟,研末,加蜜制成药丸,患者服食后,痢疾就能治愈。宋代还把罂粟当作滋补品,认为有养胃、调肺、便口利喉等功效。苏东坡三兄弟都喜欢服用罂粟汤、罂粟粥来养生。
元朝已有人服用鸦片,是从境外购入。明朝鸦片已不鲜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穀二·阿芙蓉》写道:“阿芙蓉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勿损里面硬皮,或三五处。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用之。”
据《明会典》记载,东南亚之暹罗、爪哇等地多产鸦片,并不时作为贡品进献给明朝皇帝。后来,鸦片进口逐渐增加,到万历年间,明朝开始对鸦片征收药材税。
清中期以后,西方殖民者以鸦片贸易来打开中国的大门,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罂粟从此也不再是单纯的观赏植物,而与毒品联系在一起,成为“恶之花”。其实,罂粟本身从未改变过,它从来都只是一种植物,花开花落,所有的罪恶,都是人类强加给它的。
紫薇
薇花四种:紫色之外,白色者曰“白薇”,红色者曰“红薇”,紫带蓝色者曰“翠薇”。此花四月开九月歇,俗称“百日红”。山园植之,可称“耐久朋”〔1〕。然花但宜远望,北人呼“猴郎达树”,以树无皮,猴不能捷也。其名亦奇。
【注释】
〔1〕耐久朋:指保持长久的友谊。
【译文】
紫薇花有四种,除紫色以外,白色的,称“白薇”;红色的,称“红薇”;紫中带蓝的,称“翠薇”。紫薇花四月开九月谢,俗称“百日红”。山野种植此花,可称为“耐久朋”。然而紫薇花只适宜远观,北方人称之为“猴郎达树”,因紫薇树没有树皮,猴子不能攀爬。这个名字也很奇特。
【延伸阅读】
按文献记载,北方人对紫薇最深的印象,乃是此树无皮,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猿不能捷也。北地其树绝大,有环数夫臂者。”
紫薇的花期长,也为古人所看重。明代杨慎在《百日红》诗中说:“李径桃蹊与杏丛,春来二十四番风。朝开暮落浑堪惜,何似雕阑百日红。”
【名家杂论】
紫薇是一种神奇的花木。年轻的紫薇树干,年年生表皮,而后自行脱落,表皮脱落以后,树干显得新鲜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树,树身不复生表皮,筋脉挺露,莹滑光洁,如果被人触摸,会枝摇叶动,浑身颤抖,如同怕痒一样。因此紫薇又称痒痒树。这是一种典型的植物神经系统反应。
紫薇花开夏日,清雅而富有古韵,是炎夏最典雅的一道风景。而在唐时,紫薇花原本是花中贵族,栽种在宫苑、官衙之中。唐代中书省内种植的紫薇特别多,玉堂及西掖厅前,皆种紫薇。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右丞相)为紫薇令。中书省是掌管文秘机要、发布政令的重要官署,以花名作官署名,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因为,紫薇花在道教中,有压邪扶正之妙用,唐玄宗笃信这一点,故而将中书省改为紫薇省。从此,紫薇便成了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官职的代名词。
白居易任中书郎时,曾写有紫薇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诗中,“丝纶”即帝王的诏书,“丝纶阁”,意为中书省,是颁布诏书执行帝王命令的地方。此诗写白居易在中书省任职时,偶尔泛起的孤独之情。“钟鼓楼”是古时击鼓报时的地方,采用漏斗滴水计时,“刻漏长”嫌时间过得漫长。诗人独自静坐写文稿,无人陪伴,只有紫薇花伴着紫薇郎。
宋代陆游《紫薇》诗:“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诗中的“官样花”,指紫薇花,原本在官署禁苑栽植,现种植在钟鼓楼前了。陆游青年时期被皇帝召进京城,赐进士出身,但后来被贬出京师。流落天涯的紫薇花,正是诗人自己遭遇的缩影。最后两句是说,早年的理想抱负已销蚀殆尽,赏花时,只是喜欢酒杯里晃动着的晚霞般花影。
芙蓉
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有以靛纸〔1〕蘸花蕊上,仍裹其尖,花开碧色,以为佳,此甚无谓。
【注释】
〔1〕靛纸:用靛蓝染成的纸。靛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天然染料,在秦汉以前就已经普遍应用。
【译文】
芙蓉适宜种植在水池岸边,临水而种最好,如果在其他地方种植,绝对没有别致丰韵。有人用靛水调纸蘸在花蕊上,裹住花尖,花开时呈碧蓝色,以为好看,这么做其实没什么意思。
【延伸阅读】
种芙蓉应该是临水照花,王安石诗云:“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郑板桥诗中的芙蓉花,也是种在水边:“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水边的芙蓉,如绝世佳人临水而照,波光花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的一绝。
给芙蓉花染色是宋朝就有的花痴怪癖。南宋吴怿在《种艺必用》中写道:“隔夜以靛水调纸,蘸花蕊上,以纸裹,来日开成碧色花,五色花皆可染。”
【名家杂论】
芙蓉花是隋唐盛世的象征。隋朝皇家的禁苑称芙蓉园,位于曲江池南岸,紧靠长安城外郭城,周围筑有高墙。花园占地30顷,周回17里,建成后,当时的宰相高颖以曲江中莲花盛开,莲花雅称芙蓉,故命名为“芙蓉园”。唐代,在隋朝芙蓉园的基础上,又扩大了曲江园林的建设规模和文化内涵,芙蓉园中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还开凿了黄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使此地成为长安城贵族与百姓的汇聚盛游之地,成为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公共园林。
芙蓉园不仅意味着隋唐时期的园林艺术,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话,均发生在这里。大唐盛世,在芙蓉花临水而开的园林里,宫殿连绵,楼亭起伏,人文荟萃,俊采星驰,可谓一时之盛景。这样的盛世景象,不仅在唐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常在唐诗中邂逅芙蓉花。王维在临湖亭游玩时,写下“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柳宗元到友人处做客,赞叹院里的一座亭子,说:“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韩愈认为芙蓉花比水中的莲花好看,说“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白居易写《长恨歌》,用芙蓉花代指杨贵妃的美貌,令失去贵妃的玄宗思念不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芙蓉花的精魂在盛唐,自唐以后,文人造园的传统,都是将芙蓉种在水边。为什么要种水边?因为盛唐时,芙蓉园是在曲江边。尽管那个朝代已经远去,但是诗篇还留存,芙蓉花临水而照的意境,永远留在唐诗里。
萱花
萱草忘忧,亦名“宜男”,更可供食品,岩间墙角,最宜此种。又有金萱,色淡黄,香甚烈,义兴山谷遍满,吴中甚少。他如紫白蛱蝶、春罗、秋罗、鹿葱〔1〕、洛阳石竹,皆此花之附庸也。
【注释】
〔1〕鹿葱:又名夏水仙、紫花石蒜,为石蒜科石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沟以及溪边的阴湿处,盛夏时开淡紫红色或淡粉色花朵。《二如亭群芳谱》记载“鹿喜食之,故以命名”,这是“鹿葱”一名的由来。
█萱草
█金萱
【译文】
萱草是忘忧草,也名叫“宜男”,可作食品,岩石墙角,最适合种植。又有金萱花,花开淡黄色,香味浓郁,义兴一带山谷漫山遍野都是,吴中地区很少见。其他的花,如紫白蛱蝶、春罗、秋罗、鹿葱、洛阳石竹,都是萱草的附庸。
【延伸阅读】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故而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
萱草又名“宜男草”,周处的《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名家杂论】
萱草是古代的“母亲花”。萱草初夏开花,寄托着远方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孟郊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留守在家中的母亲倚门翘首盼望,不见儿子回来,只有院中的萱草开满台阶,直到凋谢。
萱草的花朵,笑意盈盈地绽放在长长的花茎上,花开六瓣,橘红色或金黄色,温暖而宁静,端庄又典雅。每一片花瓣中都有一条淡黄的直线,花朵底端收成一个金黄的漏斗,像百合,只花蕊更长。每茎生数朵花,从夏开到秋,叶翠花秀,焕发出一种端庄雅致的风采,很像母亲的笑脸。苏东坡曾赋诗曰:“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萱草的花朵,色泽明丽,宛如笑靥,给人以欢愉、愉悦之感,像无忧无虑的仙子,故而称“忘忧”。若有轻风拂动,碧草丛中,花枝摇曳,见之令人忘记忧愁,喜笑颜开。故白居易诗云:“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在庭院造景中,萱草可以种植在僻静角落里,点缀墙角、山石间,一样的摇曳多姿。如果从造景的角度,其他的一些草本花卉,跟萱草有类似之处,故而文震亨说紫白蛱蝶、春罗、秋罗、鹿葱、洛阳石竹等花,都是萱草的附庸。但他提到的这些花,大都是石竹科,石竹跟萱草不是一类,石竹是石竹科石竹属,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
石竹在古代也是传统名花。唐代司空曙在《云阳寺石竹花》中写道:“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鹿葱是石蒜科,可作为地面植被或盆栽,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观赏植物,花色秀丽淡雅,是很好的切花材料。石蒜科是一个大科,约90属1300多种,种类繁多,水仙、葱莲都属于这一科目。鹿葱是其中的一种,常用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
薝卜〔1〕
一名“越桃”,一名“林兰”,俗名“栀子”,古称“禅友”〔2〕,出自西域,宜种佛室中。其花不宜近嗅,有微细虫入人鼻孔,斋阁可无种也。
【注释】
〔1〕薝卜:文震亨所写薝卜即为桅子花,但今有学者认为薝卜应是木兰科的黄兰,而不是茜草科的桅子。本书遵循文氏原著。
〔2〕禅友:宋代诗人曾端伯以十种花各题名目,称为“十友”,其中栀子花称“禅友”。
【译文】
薝卜有一别名叫“越桃”,还有一别名叫“林兰”,俗名“栀子”,古人称为“禅友”,原产自西域,适宜种在供佛的房室中。这种花不宜靠近闻,会有小虫子钻入鼻孔,书房可以不种。
【延伸阅读】
栀子花与佛教颇有渊源。《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天曰:‘舍利弗如人入薝卜林,唯嗅薝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宋代王十朋诗云:“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
栀子花有六个花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云:“栀子,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
【名家杂论】
栀子花是我国传统的花木,其栽培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千亩卮茜”。早在西汉时期,每逢初夏时节,中原大地上,千亩栀子花开,望如积雪,香闻百里,可知其景象之壮观。
栀子花谢后,会结出绿色果实,像一只注满美酒的酒杯,而酒杯古称“卮”,故这种花就叫“卮子”,后来演化为“栀子”。栀子花是常绿小灌木,四季常青,秀美翠色,花朵洁白玲珑,犹如玉琢琼雕,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格外清丽可爱,是南方庭院常见的绿化花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南人竞种以售利。”
明代画家沈周,与唐寅、仇英,以及文震亨的祖父文征明,并称“明四家”。沈周擅长山水、花鸟,他很喜欢栀子花,曾赋《桅子花诗》:“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初夏之夜,微微泛着凉气,他在画室作画,窗外一钩新月,风摇影动,清风送来栀子花的娇香,此情此景,此夜此花,皆堪入画。
古人有卖花的传统,栀子花如杏花一样,属于能在街巷中沽售的花。每到端午节临近时,江南小镇细雨蒙蒙,栀子花常和一夜急雨一起到来。“栀子花哟!”遥遥传来的卖花声,打破了深深庭院的沉寂,悠长的心绪,伴着栀子花的清香,在绿肥红瘦的暮春,渐渐泛起……
玉簪
洁白如玉,有微香,秋花中亦不恶。但宜墙边连种一带,花时一望成雪,若植盆石中,最俗。紫者名紫萼,不佳。
【译文】
玉簪花洁白如玉,有微香,在秋季的花卉中也不算差。但是适宜沿墙边连种一片,花开时一眼望去像雪一样,如果种在盆中,最俗气。紫色的玉簪名叫紫萼,不好看。
【延伸阅读】
玉簪花似女子头上的发簪,故而王安石形容玉簪是:“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他将玉簪比喻为瑶池仙子遗落的发簪,到人间幻化为花。
明代李东阳的诗云:“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在他的诗中,花神出游,头上发髻如绿云般不禁风,装扮之后到池边照影,却又担心发簪落入水中。花神的发簪,就是玉簪花。
【名家杂论】
发簪,是古人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玉簪,顾名思义,指玉做的发簪。明代的发簪花色繁多,《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等名称。
玉簪花洁白而细长,花蕊淡黄色,整朵花的形状,恰似二八佳人头上的发簪。试想一位二八佳人,将长发松松挽起,插上一枚别致的发簪,再配上鹅黄粉嫩的长裙,其形象该何等动人。
玉簪的花语是:脱俗、冰清玉洁。其花冰姿雪魄,又有袅袅绿云般的叶丛相衬,那份雅致动人,难以言喻。将它装点庭院,或放置窗前案几,花色洁白,芳香袭人。
在园林造景中,玉簪有独特的功用,因这种植物为喜阴性植物,不耐强烈光照直射,常种在庭院的阴凉处,如墙角、廊下、岩石间,正是“玉簪香好在,墙角几枝开”。尤其是夏季,玉簪如果受到强光直射,轻者叶片由厚变薄,叶色由翠绿变为黄白色,故而在园林应用中多植于林下或建筑物庇阴处以衬托建筑。也可三两成丛点缀于花境中,因花在夜间开放,芳香浓郁,是夜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花卉。
文震亨认为玉簪适宜连片种植,其实一丛一丛地种也可。他认为种在花盆中和山石间都太俗,但园林造景中,常与山石点缀,相映成趣。花盆中也常有栽种。可见种花但看各人喜好,不必拘于前人成见。
玉簪中的一种,花开紫色,称紫玉簪,文震亨说这种花不好看,其实未必如此。紫玉簪叶片墨绿色,花瓣紫色,园艺品种较多,有花边紫萼或花叶紫萼,适宜配植于花坛、花径和岩石园,颇有观赏价值和绿化功能。
藕花
藕花池塘最胜,或种五色官缸,供庭除赏玩犹可。缸上忌设小朱栏。花亦当取异种,如并头、重台、品字、四面观音、碧莲、金边等乃佳。白者藕胜,红者房胜。不可种七石酒缸〔1〕及花缸内。
【注释】
〔1〕七石酒缸:旧时苏州一带常用的一种尺寸很大的陶缸。
█白色系藕花
█红色系藕花
【译文】
荷花种植于池塘最好,或者种在五色官窑瓷缸内,作为庭院观赏之物也可以。缸上忌搭建朱红小栏杆。花也应当选取奇异的品种,比如并头、重台、品字、四面观音、碧莲、金边等才好。白色系的荷花莲藕好,红色系的荷花花托好。不可以把荷花种在七石酒缸和花缸里面。
【延伸阅读】
荷花也许是最富江南水乡韵味的花卉。汉乐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已开的称为芙蓉,《神农本草经》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曹植在《芙蓉赋》中称赞荷花“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苏州人自古爱莲。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苏昌远居吴中,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名家杂论】
荷花是最负盛名的水生花卉,在山水园林中常作为主题水景植物,如西湖就遍植荷花,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景观。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是赏荷花最绝胜处。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荷花品种,夏日清风徐来,莲叶田田,荷香飘逸,令游人身心俱爽。
不只是西湖,江南的名园,大多设有欣赏荷花风景的建筑。扬州的瘦西湖在堤上建有“荷花桥”,桥上玉亭高低错落,造型古朴淡雅,精美别致,与湖中荷花相映成趣。
柳荷并栽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历史上文人曾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来描绘济南大明湖。柳树与荷花的搭配,非常富有意趣:春季,岸边柳絮纷飞,水中小荷露尖;夏日,水中荷花盛开,岸上柳丝翠绿;秋日风吹柳叶黄,留得残荷听雨声;冬天柳丝披雪,残荷挂霜……如此,则四季之景俱全。
苏州人有爱莲的传统,而且有为荷花过生日的习俗。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苏州人都要全家出动,到东门葑门外黄天荡赏荷。文震亨是苏州人,他自然是深谙苏州人的爱莲之心。苏州人把缸作为日用器物,因此就有用缸来种莲的风俗。拙政园里的荷花,有许多珍异的品种,种植在水缸中。拙政园的缸莲,就有千瓣莲、并蒂莲、品字莲、变异并蒂莲等珍品。故而文震亨提到赏荷花,着墨最多的,不是池塘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场景,而是种在缸中的各种珍异的荷花。
如今,拙政园每年夏季还举办荷花旅游节,展出200余个品种、约5000株缸荷、碗莲。可见苏州人种植缸莲的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水仙
水仙二种,花高叶短,单瓣者佳。冬月宜多植,但其性不耐寒,取极佳者移盆盎,置几案间。次者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间,更雅。冯夷〔1〕服花八石,得为水仙,其名最雅,六朝人乃呼为“雅蒜”,大可轩渠〔2〕。
【注释】
〔1〕冯夷: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2〕轩渠:指欢悦、欢笑。
【译文】
水仙花有两种,花高叶短的单瓣水仙最好。冬天适宜多种植,但水仙性不耐寒,选取非常好的,移植到盆盎里,放置于几案上。品相较次的杂种于松树竹林之下,或者种在古梅奇石之间,更为雅致。冯夷服食了八石这种花,因此成为水仙,此名最雅,六朝人却称呼为“雅蒜”,非常可笑。
【延伸阅读】
水仙的别名很多,一名“雅蒜”,文震亨认为这个名字颇好笑。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记载:“宝庆人呼水仙为雅蒜。”龚自珍的《水仙花赋》也称:“时则艳雪铺峦,懿芳兰其未蕊;玄冰荐月,感雅蒜而先花。”
水仙还有一个名字叫“天葱”。宋代赵湘在《南阳诗注》中说:“此花外白中黄、香美如仙,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
古人也称水仙为“金盏银台”。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记载:“水仙生下湿地,根似蒜头,外有薄赤皮,冬生叶如萱草,色绿如厚,春初于叶中抽一茎,茎头开花数朵,大如簪头,色白圆如酒杯,上有五尖,中承黄心,宛如盏样,故有金盏银台之名。”
【名家杂论】
水仙,指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具天然丽质,芬芳清新,素洁幽雅,超凡脱俗。自古以来,水仙就与兰花、菊花、菖蒲并列为花中“四雅”。
水仙花是最能营造气氛的花卉,只要一碟清水、几粒卵石,置于案头几榻,就能在万花凋零的寒冬腊月展翠吐芳,春意盎然,在室内营造出一种恬静舒适的气氛。如果置于书房,能使整个书房显得文雅清静。
关于水仙的故事传说,非常浪漫,广为人知的是冯夷与水仙的故事。传说上古时,有个叫冯夷的人,一心想成仙。他听说喝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四处找水仙花。冯夷为了寻找水仙花,常渡黄河。有一回蹚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不幸淹死了。冯夷死后,含着冤屈,到玉帝那里去告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就任命冯夷为黄河水神,治理黄河。
除了冯夷的故事,水仙花还有其他的神话传说。王嘉的《拾遗记·洞庭山》记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湖,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叶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原来屈原也曾被认为是水仙的化身。
曹植《洛神赋》描绘了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成为古典美人的经典形象。后人也常以洛神之为典故,来比喻水仙花。
周邦彦有《花犯·赋水仙》一曲: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沈烟熏以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这是南宋咏物词中的佳作,用词清远,格调幽雅,也是歌咏水仙的经典之作。
凤仙
号“金凤花”,宋避李后〔1〕讳,改为“好儿女花”。其种易生,花叶俱无可观。更有以五色种子同纳竹筒,花开五色,以为奇,甚无谓。花红,能染指甲,然亦非美人所宜。
【注释】
〔1〕李后:指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译文】
凤仙名号“金凤花”,南宋时为了避李后的名讳,改为“好儿女花”。凤仙花很容易成活,花和叶子都没有观赏性。有人将五种花色的种子一同放入竹筒中,开出五彩花朵,以之为奇异,实在是没意思。凤仙花的红色花瓣能染指甲,然而也不是美人所适宜的。
【延伸阅读】
凤仙花颇受文人钟爱。宋代杨万里有一首《凤仙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凤仙花虽是小花,却精巧无比,最宜细看,越来越有味,连花中的红色调,都有深浅不同的好几种。
元代陆琇卿的《醉花阴》,也写出了凤仙花的情态:“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想那闺中佳人,待凤仙花开后,取来捣碎,染上纤纤玉指,第二天,便见指甲上透着嫣红。又起来化妆描眉,如此精心妆扮,渲染的,正是少女怀春的情思。
【名家杂论】
凤仙花在文震亨看来,并无多少可取之处,但却是闺阁中常种的花。就观赏而言,凤仙花小巧玲珑,香气甜腻,颇有一种闺阁小儿女的情致,是须眉男子所体会不到的。凤仙花别名叫指甲花,用来染指甲的。旧时的闺阁中,长日漫漫,小姐丫鬟们闲得无聊,用凤仙花来染指甲是一种消遣之趣。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贾宝玉便请医生来看。晴雯从幔帐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得通红的痕迹,连忙别过脸去不敢看。
南宋年间,凤仙花曾因避光宗皇后李氏的名讳而改为“好儿女花”。这位令凤仙花改名的皇后,就是宋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悍后李凤娘。
李凤娘是河南安阳人,父亲李道,官至庆远军节度使。李氏生于宋高宗年间,姿色艳丽,相士皇甫坦看她的面相,惊讶地说:“此女当母仪天下。”后来,高宗命其皇孙赵惇(后来的宋光宗)聘李凤娘为妃。
李凤娘虽然姿色艳丽,却骄恣凶悍,更以善妒闻名。有一次,光宗见给他端水的宫女的手生得嫩白,颇为喜欢。第二天,李后给光宗送来了一盒点心,揭开盖子一看,里面装的是那位宫女的手,吓得光宗旧病复发。李后还挑拨孝宗与光宗的父子关系。孝宗临死前,欲见光宗最后一面,懦弱的光宗得不到皇后的同意,竟不敢前去探望。大臣上书要求光宗去看望孝宗,光宗也不予理睬,至孝宗大殓之日,也不理不闻。这种不孝的行为激起朝野公愤,大殓当日,群臣奉立赵扩为帝,光宗与李凤娘从此失势。
所谓“花开花落,天上人间”,凤仙花依旧在,而当年那个骄悍的贵妇人,早已化为黄土,只在青史中徒留一声叹息。
茉莉 素馨 夜合
夏夜最宜多置,风轮〔1〕一鼓,满室清芬,章江〔2〕编篱插棘,俱用茉莉,花时,千艘俱集虎丘〔3〕,故花市初夏最盛。培养得法,亦能隔岁发花,第枝叶非几案物,不若夜合,可供瓶玩。
█茉莉
【注释】
〔1〕风轮:古代夏天取凉用的机械装置。
〔2〕章江:为赣江的古称。
〔3〕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景点众多,为苏州民间重要的集会场所。
█素馨
█夜合
【译文】
夏夜里最适宜多放置茉莉,风轮一吹,满室清香。赣江一带编篱笆都用茉莉枝条。茉莉花开时,无数船只聚集虎丘,因此虎丘的花市初夏最繁盛。培育得当,还能隔年开花,但花的枝叶较多,不宜作为几案观赏之物,不像夜合,可以置于瓶里观赏。
【延伸阅读】
虎丘一带长途跋涉的花卉交易,在明朝已具相当规模。明人王稚登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虎丘花市情况:“章江茉莉贡江兰,夹竹桃花不耐寒。三种尽非吴地有,一年一度买来看。”这时候茉莉花还是远道而来,并非吴中当地出产。茉莉花刚运来时,价格十分昂贵,王稚登有诗云:“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公子豪华不惜钱,买花只拣齐屋檐。”
后来茉莉在江浙一带广为栽种,也到了“家家茉莉尽编篱”的程度,价格自然也降下来了。发源于江苏六合一带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茉莉花已广泛种植,且融入当地民俗了。
【名家杂论】
提到茉莉花,文震亨首先想到了初夏的虎丘花市,茉莉花盛开时,有成千艘花船聚集在虎丘一带。虎丘花市自古有名。清代名臣何桂馨在给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题词中,说:“一种生涯天下绝,虎丘不断四时花。”可见花市的盛况。
苏州阊门外的山塘、虎丘以及通往枫桥的十里水路,帆樯云集,米船主要泊汇在上津桥、枫桥一线,而花船则舣塞在山塘河,所谓“花船尽泊虎丘山”。蒋宝龄《吴门竹枝词》也说:“苹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
茉莉花虽然不是苏州特产,但因其市场需求巨大,苏州人迅速将之移栽成功,成为苏州著名的地方特产。清代石韫玉的《山塘种花人歌》描绘了苏州种花人的生涯:“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鬓。”
唐代苏州有一名妓,名真娘,出身长安书香门第,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了逃避安史之乱,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的妓院,但卖艺不卖身。其时,苏州城有一富家公子叫王荫祥,爱上真娘,想娶她为妻,真娘婉言拒绝。王荫祥用重金买通老鸨,想留宿于真娘处。真娘为保贞节,悬梁自尽。王荫祥得知后,悲痛至极,厚葬真娘于虎丘,并刻碑纪念,种花树于墓上,人称“花冢”。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就有了香味,所以茉莉花又称“香魂”,茉莉花茶称“香魂茶”。
虎丘附近有花神庙,其中一座在虎丘山寺东面,为乾隆年间建,祭祀的是当地人陈维秀。《花神庙记》记载了立庙的缘由:“乾隆庚子春高宗南巡,台使者檄取‘唐花’备进,吴市莫测其术。郡人陈维秀善植花木,得众卉性,乃仿燕京窨窖熏花法为之,花乃大盛。甲辰岁翠华六幸江南,进唐花如前例。繁葩异艳,四时花果,靡不争奇吐馥。群效灵于一月之前,以奉宸游。郡人神之,乃度地立庙,连楹曲廊,有庭有堂,并莳杂花,荫以秀石。”陈维秀以独创的种花技术,令百花盛开,乾隆皇帝龙心大悦,因此苏州人奉他为花神。
杜鹃
花极烂漫,性喜阴畏热,宜置树下阴处。花时,移置几案间。别有一种名“映山红”,宜种石岩之上,又名羊踯躅〔1〕。
【注释】
〔1〕羊踯躅:指黄花杜鹃,杜鹃的一个品种,有毒,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民间通常称“闹羊花”,植物体各部含有闹羊花毒素和马醉木毒素等成分,羊食时往往踯躅而死亡,故得名。此处疑似有误,应为山踯躅,羊踯躅花为黄色,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映山红亦称山踯躅。”
【译文】
杜鹃花十分烂漫,喜阴凉怕炎热,适宜放置在树下的阴凉处。花开时移来放置几案上。另有一种名叫“映山红”,适合种植在山石之上,又叫“羊踯躅”。
【延伸阅读】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羊踯躅”列为有毒植物,这是关于杜鹃的最早文献记录。杜鹃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最喜欢的花,他有十余首诗是描写杜鹃的。在一首咏杜鹃的诗中写道:“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
【名家杂论】
全世界的杜鹃属植物有900多种,而杜鹃的园艺品种都是由杜鹃原种通过杂交或芽变不断选育出来的后代。近一个多世纪来,世界上已有园艺品种近万个。
在我国,杜鹃花在唐代就已经成为园艺的栽培品种。比如白居易就曾经千里移植杜鹃,并写下多首关于杜鹃的诗文。明代关于杜鹃花的文献记载颇为丰富,《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文献中都有不同程度关于杜鹃花的品种、习性、分布、应用、育种、盆栽等记载。
杜鹃很受西方人的喜爱,欧洲诸国对杜鹃的兴趣尤其浓厚。从19世纪初开始,荷兰人与比利时人就醉心于培育杜鹃的杂交品种,但是所有的常绿杜鹃最初都来自亚洲。有部分品种从日本引进到了荷兰,因日本园艺师喜用杜鹃做园林植物造景,这引起了荷兰人的兴趣,将日式园艺中的相关植物带去了荷兰。
英国对杜鹃花的引进主要是在19世纪中期。英国人很快意识到中国出产的杜鹃品种远比日本多。到19世纪末,欧洲诸国都多次派人前往云南,采走了大量的杜鹃花标本和种苗。其中英国人傅利斯曾先后七八次,采走了309种杜鹃新种,引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夸耀于世的几百种杜鹃,多来自云南。1919年,傅利斯在云南发现了“杜鹃巨人”——大树杜鹃。他将一棵高25米、树龄高达280年的大树砍倒,锯了一个圆盘状的木材标本带回国,陈列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公开展出,轰动世界。傅利斯最后一次到云南,期望采集更多的生物标本,然而很不幸,他死在了腾冲,死后埋葬于腾冲县城后面的来凤山上。
1982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深入高黎贡山腹地考察,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大树杜鹃群落:在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40多棵大树杜鹃,其中最大的一棵,高28米,树冠61平方米,树龄500多岁,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一棵大树杜鹃,被誉为“大树杜鹃王”。
松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1〕最上,然不易种。取栝子松〔2〕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冈之上,龙鳞〔3〕既成,涛水相应,何减五株九里〔4〕哉?
【注释】
〔1〕天目:指天目松,常绿乔木,因在浙皖交界处的天目山区分布较广而得名。其树皮红褐,深灰相间呈龟纹状或鳞状,针叶两根一束,粗硬短而苍翠,适合做盆景。
〔2〕栝子松:古人称白皮松为“栝子松”。
〔3〕龙鳞:指松树,因松树皮像龙鳞。
〔4〕五株九里:这里化用了两个典故。五株指泰山上的五大夫松,九里指西湖九里松。
【译文】
松、柏,虽自古并称,但最高贵的,一定是松列首位。天目松最上等,但不容易种。取栝子松种植在堂前庭院,或种在开阔的亭台上,不妨对偶而种。屋舍中可种一棵,下面用带纹理的石材砌成台,或者用太湖石做栏杆,都可以。水仙、兰蕙、萱草之类,杂种于树下。山松适宜种植在土岗之上,松树成林后,松涛阵阵,回荡山谷,岂会不如五株、九里雄壮呢?
【延伸阅读】
关于松树的两个典故,首先是泰山的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松树之下,因此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后来,这棵树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奉诏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今存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
西湖九里松,是唐代刺史袁仁敬镇守杭州时,于行春桥至灵隐、三天竺间植松树,路的左右各种三行,共九里,苍翠夹道,人称“九里松”。
【名家杂论】
松是极神秀的一种树,树形高大挺拔,丰神蕴秀,傲然独立。《乐府诗集·艳歌行》中,描绘松树为: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松树树姿雄伟、苍劲,树形多变,生长在肥沃平地的松树高大茂盛,高入云际;生长在山石空隙的,蜿蜒曲折,盘地如苍龙,极富观赏性。松树是诸多风景区的重要景观,如辽宁千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都以松树景色而驰名。安徽黄山,松、云、石号称“三绝”,而以松为首,清代黄山慈光寺的僧人海岳在《黄山赋》中写道:“黄山奇松多矣!有负石绝出,干大如胫,而根盘以亩计者;有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面复横者;有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不一而足。”
松树十分长寿。以黄山十大名松为例,迎客松位列黄山奇松之首,地处海拔1680米,树龄约800多年;竖琴松树龄约550年;麒麟松、探海松树龄约500年;望客松、送客松、黑虎松的树龄约450年;团结松、连理松树龄约400年;蒲团松树龄约350年;卧龙松树龄约300年。
松树也是山水画中应用最多的树木之一,古人的画作,多以松石点缀山水。画松,在唐代就已形成了一种风气。唐代张璪擅长画松,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朱景玄评价他画松“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郭熙落笔雄健,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这是画家师法造化,将人生感受与松的自然形态结合,赋予松以人的品格和风骨,使作品的意境丰富而深远。
木槿
花中最贱,然古称“舜华”,其名最远,又名“朝菌”。编篱野岸,不妨间植,必称林园佳友,未之敢许也。
【译文】
木槿花在花中最低贱,然而古时称为“舜华”,这个名字历史最为久远,又名为“朝菌”。做篱笆或野地的岸边,不妨间或种一些,如果一定要称其为林园佳友,我就不敢赞同了。
【延伸阅读】
《诗经·国风·郑风》中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翻译为现代文是:我同姑娘乘一车,她的容貌美如木槿花。步态轻盈如鸟飞,佩戴美玉闪光华。美丽姑娘她姓姜,真是漂亮又端庄。我同姑娘一道行,容貌美如木槿花。步态轻盈如鸟飞,佩戴美玉响叮当。美丽姑娘她姓姜,德行高尚人难忘。
【名家杂论】
文震亨品评花木的主观色彩很强,比如木槿花,他认为最多作为篱笆,或者在野地里种一点绿化堤岸,谈不上是园林中的上佳花木。实际上,木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庭院花卉,是韩国的国花。
韩国人称木槿为“无穷花”,因木槿树枝上会生出许多花苞,一朵花凋落后,其他的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无穷无尽,象征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韩国人还在花的中央配以传统的太极图案,弘扬独具特色的韩国民族风格。
在朝鲜半岛有关“无穷花”的最早的记录,从《山海经》上可以找到,在该书第九卷《海外东经》中载有“君子之国在其北……有薰花草朝生暮死”之句,其中的“君子国”指朝鲜半岛,“薰花草”指木槿花。在《古今注》中也有“君子之国地方千里,多木槿花”之句。公元897年,新罗的孝恭王向唐光宗发出国书,自称新罗为“槿花乡”。自新罗时代起,韩国就被称为“槿城”。1990年,韩国将木槿花中的单瓣红心系列品种定为韩国国花。
木槿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的总称。马来西亚国花也是木槿的一种,称“朱槿”,又称“扶桑”,也是锦葵科木槿属的植物,花色艳丽,且品种很多,目前全世界有3000多个品种。
对于花木的品鉴,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文震亨认为木槿是“花中最贱”,这一个“贱”字从何说起?也许是因为这种花的花期短,早晨才开,傍晚已经凋落。但恰是这种特性,在韩国人看来,却象征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桂
丛桂开时,真称“香窟”〔1〕,宜辟地二亩,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不得颜以“天香”〔2〕“小山”〔3〕等语,更勿以他树杂之。树下地平如掌,洁不容唾,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
【注释】
〔1〕香窟:香之所生处。
〔2〕天香:语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特指桂、梅、牡丹等花香。
〔3〕小山:语出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特指桂树。
【译文】
桂花丛丛盛开时,真称得上是“香窟”,适宜腾出两亩地,种上各种桂树,在树丛中建一座亭子,不能取“天香”“小山”这一类名字,更不要种其他树夹杂其中。树下土地要平整如手掌,干净清洁,不容唾液溅落,桂花坠落于地,就可以取来做食品。
【延伸阅读】
古人种桂花,不喜夹杂其他种类的树。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
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
【名家杂论】
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山海经》中的“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而“西山经”则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楚辞·九歌·东君》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见,自古以来,桂花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树100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当时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南京是桂花的主要观赏地之一。南朝齐武帝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现在南京的中山陵、灵谷寺一带,依然以赏桂而闻名。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此后,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他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晚唐名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包括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的别墅中。
柳
顺插为杨〔1〕,倒插为柳,更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且其种不生虫,更可贵也。西湖柳亦佳,颇涉脂粉气。白杨、风杨〔2〕,俱不入品。
【注释】
〔1〕杨:此处指蒲柳,又名水杨,柳树的一种。
〔2〕风杨:指枫杨,又称“水麻柳”,胡桃科枫杨属,高大乔木,根系发达,较耐水湿,常种水边。
【译文】
枝叶朝上的是蒲柳,下垂的是垂柳,柳树要临池水种植。柔枝拂过水面,绿叶、黄叶在风中飘舞,颇有闲情逸致;而且这种树不生虫,更为可贵。西湖垂柳也不错,颇有脂粉气。白杨、风杨都不入品。
【延伸阅读】
西湖堤岸以遍植垂柳而闻名。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说到西湖的柳洲亭:“柳洲亭,宋初为丰乐楼。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诸郡,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这座楼亭原来是宋高宗时建的。后来,旁边又建了问水亭。“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朝则解维,暮则收缆。车马喧阗,驺从嘈杂,一派人声,扰嚷不已。”当时西湖堤岸,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一派富贵温柔之乡的景象,难怪南宋君臣唯愿偏安一隅,无匡复中原之志。
【名家杂论】
西湖柳颇负盛名,依依垂柳是湖畔最美的风景。自唐朝起,白堤上就已柳树成荫,成为富有标志性的景色。西湖白堤、苏堤上,桃树与垂柳间种,一株杨柳一株桃,树树桃花间柳条,湖光晨起,红翠相隔,产生了极有层次的景观效果。晨曦中的湖堤烟柳笼纱,桃花盛开在堤岸,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夹堤映水的桃柳,在溶溶漾漾的湖上,桃红柳绿显得分外艳丽。西湖边的“柳浪闻莺”,是以“柳”为主题的公园。园内碧绿摇空,林外莺声听不尽。绿柳笼烟时节,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
在折柳的诗词中,有一首宋代名妓聂胜琼的《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儿第几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关于这首词,有个传说故事: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名妓聂胜琼。李生将回原籍时,聂姬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为此,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月。后来因夫人催促太紧,他不得不怅然离去。人还在归途中,就收到聂胜琼写的这首《鹧鸪天》。他藏在箱子里,归家后被夫人发现,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佳人。
芭蕉
绿窗分映,但取短者为佳,盖高则叶为风所碎耳。冬月有去梗以稻草覆之者,过三年,即生花结甘露,亦甚不必。又作盆玩者,更可笑。不如棕榈为雅,且为塵尾〔1〕蒲团,更适用也。
【注释】
〔1〕塵尾: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或丝状麻布的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译文】
芭蕉植于窗下,绿色映衬窗户,但以矮小的为好,因为长得太高叶子会被风刮碎。冬天有人去掉芭蕉的梗茎,用稻草覆盖,三年后,就开花结出甘露,这是没必要的做法。又有人把芭蕉栽作盆景,更为可笑。芭蕉不如棕榈雅致,用来做成尘尾、蒲团等日用器物,更为实用。
【延伸阅读】
芭蕉叶美,青翠浓绿,平滑光亮,具有丝织品般的质感,自古为文士所赞赏。唐代徐寅《蕉叶》曰:“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把芭蕉叶比作“绿绮”。唐代钱珝《未展芭蕉》曰:“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未展蕉叶娇怯不耐春寒,似少女的芳心,也似一封私密的书信,一缄书札,藏着许多心事,一不留神,却被东风拆开偷看了。大观园起诗社时,探春笑道:“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她为自己取笔名为“蕉下客”,这个笔名没有丝毫闺中女儿的忸怩之态,倒类似于一位士大夫的名号,可知探春这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
【名家杂论】
芭蕉是传统园林造景的上佳之选,常与太湖石、黄石等配置一起,多置于凉亭畔、院墙角落等处。芭蕉柔和流畅、轻盈灵动,怪石嶙峋突兀,蕉石搭配,颇有刚柔相济之道。明代高启《题芭蕉》说:“丛蕉倚孤石,绿映闲庭宇。”
江南园林的窗外,往往植修竹、芭蕉,置奇石,成为“尺幅窗”。芭蕉当窗,成为名副其实的“蕉窗”,计成《园冶·城市地》中说“窗虚蕉影玲珑”。所谓“蕉影玲珑”,就是芭蕉绿映小窗的意境。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道:“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蕉叶题诗是文人的雅俗。唐代诗人韦应物有《闲居寄诸弟》一诗:“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这便是蕉叶题诗的典故出处。明代私家园林兴盛,蕉叶题诗也是闺阁中的消遣。桂林博物馆珍藏有一尊明宣德青花仕女蕉叶题诗图梅瓶,瓶上的主题图案为“青花仕女蕉叶题诗图”。园林中,栅栏雕砌,危石耸立,古松婆娑,蕉林婀娜,花草点缀景色。蕉林下,一位纤纤闺秀,正手握笔管在蕉叶上题诗,旁边有侍女捧砚墨侍立。
雨打芭蕉是另一种文学意境。白居易诗《夜雨》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有诗《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雨滴到芭蕉叶上,淅淅沥沥,不免勾起无限愁思。于是,芭蕉夜雨便幻化成诗人笔下难言的愁绪。杜牧《雨》云:“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雨打芭蕉,声声如诉如泣,最令人触目伤怀,抛不尽的相思泪,俱在这夜雨沉吟中涌上心头,使人不忍听闻。蒋坦在《秋灯琐忆》中言“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荫,隐蔽帘幙。秋来风雨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
故而芭蕉是幽雅且风流的,文震亨认为芭蕉不如棕榈雅致,这一评论,想必诸多文人都不会赞同。
槐榆
宜植门庭,板扉绿映,真如翠幄〔1〕。槐有一种天然樛屈枝〔2〕,枝叶皆倒垂蒙密,名“盘槐”,亦可观。他如石楠、冬青、杉柏,皆丘垅间物,非园林所尚也。
【注释】
〔1〕翠幄:翠色的帐幔。
〔2〕樛屈枝:向下弯曲的树枝。
【译文】
槐树和榆树适宜种植在门庭外,门户绿荫掩映,犹如青翠帐幔。槐树有一个品种,树枝天然向下弯曲,叶子也都倒垂茂密,名叫“盘槐”,也很值得观赏。其他的树,如石楠、冬青、杉树、柏树,都是荒地上的杂树,不适合园林种植。
【延伸阅读】
槐树种在大门前,有特殊的含义。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周礼·秋官·朝士》中说“面三槐,三公位焉”,郑玄注释为:“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世便以“槐府”称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宋代姜夔的《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词:“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此处的石湖居士,指范成大。范成大曾官至参知政事,这时已经归隐,在姜夔的笔下,范成大虽然归隐了,依然是富贵气象,儒雅风流。“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是对范成大的祝愿之词,望其东山再起,官运亨通。
【名家杂论】
古汉语中,槐与官位相连。槐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府,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槐树还是科第吉兆的象征。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此外,槐树还具有作为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
槐花则非常富有诗意。汪国真曾有诗句:“走吧,你看,槐花正香,月色正明。”槐花盛开的景象,芬芳灿烂,令人难忘。季羡林曾在一篇散文《槐花》中写道: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槐花也可以作为食品,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槐花采摘后可以做汤、拌菜、焖饭,亦可做槐花糕、包饺子。
梧桐
青桐〔1〕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当日令人洗拭,且取枝梗如画者,若直上而旁无他枝,如拳如盖,及生棉〔2〕者,皆所不取。其子亦可点茶。生于山冈者曰“冈桐”〔3〕,子可作油。
【注释】
〔1〕青桐:梧桐,因其皮青而得名。
〔2〕生棉:指生出飞絮。
〔3〕冈桐:此处指油桐,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种子可榨桐油。
【译文】
梧桐的树荫极佳,梧桐一树青绿如同翠玉,适宜种植在开阔的庭院里。种树的当天就让人将枝干擦拭干净,选取枝干如图画般优美的,不选直上而没有旁枝的、枝叶像拳头和伞盖的以及生出飞絮的。梧桐的种子可以沏茶。生长于山冈上的称“冈桐”,桐子可以榨油。
【延伸阅读】
梧桐与油桐不是同一物种。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油桐是巴豆亚科油桐属植物,两者差异甚大。油桐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木,它与油茶、核桃、乌桕并称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文震亨说桐子可作油,古代捡桐子是一项农闲时的营生,捡来桐子可卖钱,收购的桐子则用来榨油。
桐油可以做漆,古代的漆大都是桐油漆,干燥快且光泽度好。用桐油点灯,是古人的照明方式,桐油灯是伴随旧时文人读书的必备生活物件。
【名家杂论】
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井桐之称。古人传说,种梧桐能引来凤凰,因而“凤栖梧”是古代神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图景。《诗经·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凤栖梧”传说的最早来历。其后的《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文献均提及梧桐树。春秋时,吴王夫差建梧桐园,南朝梁的《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北宋学者陈翥写过一部《桐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桐谱》的内容,一部分来自农业实践的经验总结,另一部分则是广博征引的文献资料。在《桐谱》的开篇,陈翥说:“梧桐,柔木也。”他解释道:“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干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也。”他还写了一篇《桐赋》,称:“伊梧桐之柔木,生崇绝之高冈,盗天地之淳气,吐春冬之奇芳。”
梧桐在诗词中,常被称为“井桐”,因梧桐树大多栽种在井边,这体现出了民间自古就有的一种龙凤呈祥的民俗观念:古人认为井中有龙,而在井边栽种梧桐可以招来凤凰,这样水井中有龙,井边梧桐树上有凤,龙凤呈现的图景,就在自家的水井旁呈现出来了。
尽管民间对于梧桐树寄寓的是一种吉祥的祈盼,而从唐代开始,梧桐树在诗词里,却呈现出一种清冷、萧条的意象。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在孤独的寒夜,秋雨淅沥,梧桐树上黄叶飘落,呈现出的是一种多么凄凉的场景!到宋代,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是将“梧桐夜雨”的清冷、惆怅、凄凉意境发挥到了极致。欧阳修的《井桐》写道:“檐欹碧瓦拂倾梧,玉井声高转辘轳。肠断西楼惊稳梦,半留残月照啼乌。”在这里,栽种在井边的梧桐树,丝毫没有招引凤凰的喜庆,而是一种让人肝肠寸断的凄凉境地。
椿
椿树高耸而枝叶疏,与樗不异,香曰“椿”,臭曰“樗”。圃中沿墙,宜多植以供食。
【译文】
香椿树树形高耸,枝叶疏朗,与樗树相似,气味香的是椿树,臭的是樗树。园圃中,沿着围墙,可以多种一些供食用。
【延伸阅读】
椿树被视为是父亲树。《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由此典故,古人认为椿有寿考之征,所以世称父为椿庭,“椿萱”则指父母双亲。
《庄子·逍遥游》还记载,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这里的“樗”也是大树,只是大而无用,不及椿树的形象美好。
【名家杂论】
古人用椿树和萱草代指父亲、母亲,寄托对父母的思念。唐代牟融在《送徐浩》中说:“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游子一去千里,家中只留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这样的场景,如何不令人揪心。
香椿与樗树都是江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属于不同的科,但两者的形态比较相像,容易混淆。怎样区分呢?文震亨说“香曰椿,臭曰樗”,有香味的是香椿,有臭味的是樗树。不仅气味有别,这两种树还有其他的差异,如树干不同,樗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香椿树干则常呈条块状剥落。
香椿芽被称为“树上蔬菜”,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香椿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香椿芽味苦、性平、无毒,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消火解毒的功效,故民间有“常食香椿芽不染病”的说法。香椿芽在谷雨前后上市最佳,故各地皆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所谓“雨前香椿嫩如丝”。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
香椿还寄托了思乡之情。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闺秀”的张充和女士,在美国的宅院,后院里就种着一大片从南京中山陵带去的香椿。张充和婚后随夫婿去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她是合肥张氏家族的后人,一位按照传统书香文化教养熏陶出来的大家闺秀。尽管定居美国,她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连吃香椿的习惯,都一直保留着。
银杏
银杏株叶扶疏,新绿时最可爱。吴中刹宇及旧家名园,大有合抱者,新植似不必。
【译文】
银杏树枝叶扶疏,新叶绿时最为可爱。吴中一带的古刹庙宇以及旧时大家名园里,多有长成合抱之木的银杏古树,没必要新种。
【延伸阅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
银杏结的果子称白果,是一味上佳的中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名家杂论】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古老的裸子植物,和它同纲的其他植物皆已灭绝,故号称“植物活化石”。
银杏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文震亨说苏州当地的旧家名园,大都有长得很大的银杏树,因此不必再新栽。这话绝非虚言,银杏确实能存活许多代,一旦栽种,只要园子还在,这棵树就会一直长下去。
苏州人有种植银杏的传统。苏州文庙里有四棵老银杏,名字分别是:连理杏、福杏、寿杏和三元杏。连理杏种植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寿杏则种植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苏州东山是著名的银杏产地,东山的山坞、庙宇、湖岛中分布着众多的古银杏,成为古镇历史的见证。东山北芒村还有一棵树龄达2000年的银杏,老当益壮,长势依然旺盛。
目前还有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银杏存活。2009年,在贵州长顺县广顺镇的村寨里,发现了一棵古银杏树,据林业专家鉴定,树龄有4000多年的历史。一棵生长了4000多年的古树,该是怎样的?在广顺镇发现的这棵古银杏,周长有16.8米,树高50余米,要13名成年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树冠遮地3余亩,可谓“独木成林”。这棵树每年结果3000多斤,掉在地上的银杏叶有千余斤,树上还居住了成群的鸟。一树参天,云冠巍峨,葱茏庄重,绿荫满地,如同神话中的景象,故而被当地人视为“神树”。常有人到树下许愿、祈祷、祭祀、祈求风调雨顺。
竹
种竹宜筑土为垅〔1〕,环水为溪,小桥斜渡,陟级而登,上留平台,以供坐卧,科头散发,俨如万竹林中人也。否则辟地数亩,尽去杂树,四周石垒令稍高,以石柱朱栏围之,竹下不留纤尘片叶,可席地而坐,或留石台、石凳之属。竹取长枝巨干,以毛竹为第一,然宜山不宜城;城中则护基笋最佳,竹不甚雅。粉筋斑紫〔2〕,四种俱可,燕竹最下。慈姥竹即桃枝竹,不入品。又有木竹、黄菰竹、箬竹、方竹、黄金间碧玉、观音、凤尾、金银诸竹。忌种花栏之上,及庭中平植;一带墙头,直立数竿。至如小竹丛生,曰“潇湘竹”,宜于石岩小池之畔,留植数枝,亦有幽致。种竹有“疏种”“密种”“浅种”“深种”之法;疏种谓“三四尺地方种一棵,欲其土虚行鞭”;密种谓“竹种虽疏,然每棵却种四五竿,欲其根密”;浅种谓“种时入土不深”;深种谓“入土,虽不深,上以田泥壅之”。如法,无不茂盛。又棕竹三等:曰筋头,曰短柄,二种枝短叶垂,堪植盆盎;曰朴竹,节稀叶硬,全欠温雅,但可作扇骨料及画义柄耳。
【注释】
〔1〕垅:指田地分界处高起的埂子。
〔2〕粉筋斑紫:指粉竹、筋竹、斑竹、紫竹,都是观赏竹品种。
【译文】
竹子宜种在高埂上,四面环水作为溪流,修一小桥斜跨溪水之上,拾阶登高,高处留一座平台用以坐卧,披头散发,俨然万竹林中之人。若不然,则辟出几亩地,将杂树悉数去除,四周用石头垒得稍微高一点,用石柱子、朱红栏杆围起来,竹子下不留一点尘埃、一片落叶,可以席地而坐,或者留置石台、石凳之类。竹子选取枝长杆粗的种类,以毛竹为首选,然而毛竹适宜山野不适宜城里栽种;城里种护基笋最佳,竹子不太雅致。粉筋斑紫四种都行,燕竹最差。慈姥竹即桃枝竹,是不入流的品种。还有木竹、黄菰竹、箬竹、方竹、黄金间碧玉、观音、凤尾、金银等诸多品种的竹子。竹子忌种在花栏上以及庭院平地中,应该沿着墙边,直立一排。至于丛生的小竹潇湘竹,适宜在石岩小池边种数株,也还幽雅别致。种竹有疏种、密种、浅种、深种四种方法:疏种是所谓“每隔三四尺种一棵,空出地方让竹根延伸”,密种是“虽然种得稀疏,然而每棵却种有四五株,使竹根很紧密”,浅种是所谓“种时入土不深”,深种为“入土虽然不深,但上面要用泥土培植”。按照这样的方法,竹子没有不长得茂盛的。还有棕竹三等:筋头和短柄,枝短叶垂,可以种植在盆盎里;朴竹,竹节稀叶子硬,完全没有温雅之态,但可以用来做扇骨和画轴。
【延伸阅读】
古代文人歌咏最多的一种竹,是斑竹,又名湘妃竹。晋代张华在《博物志·史补》中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文震亨提到的慈姥竹,李白有一首诗《慈姥竹》,诗云:“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棕竹并不是竹子,而是一种棕榈科的观叶植物。据清代的《花镜·藤蔓类考·棕竹》记载:“棕竹有三种:上曰筋头,梗短叶垂,可以书几;次曰短栖,可列庭阶;再次朴竹,节稀叶梗,但可削作扇骨。”
【名家杂论】
竹林自古被视为幽闲隐逸之地。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七贤是文学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魏晋之际,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一群文士,他们谈玄清议,吟咏唱和,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以其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处世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广受争议的群体,也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他们就是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住潇湘馆,种了一片湘妃竹。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在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为此处题对额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黛玉自己选居所时,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与诗书,幽怨地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黛玉诗号“潇湘妃子”,有着高雅而脱俗的气质。
菊
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真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乃为得花之性情。甘菊惟荡口〔1〕有一种,枝曲如偃盖,花密如铺锦者,最奇,余仅可收花以供服食。野菊宜着篱落间。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谓胎养、土宜、扶植、雨旸〔2〕、修葺、灌溉、防虫,及雀作窠时,必来摘叶,此皆园丁所宜知,又非吾辈事也。至如瓦料盆及合两瓦为盆者,不如无花为愈矣。
【注释】
〔1〕荡口:无锡古镇,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
〔2〕雨旸:指雨天和晴天。
【译文】
吴中一带菊花盛开时,好事之人一定会采集几百株菊花,五颜六色,高低排列,以供观赏游玩,以此来夸耀富贵而已。如果是真正会赏花的人,必定寻觅珍贵奇异的品种,用古雅的花盆种植一株两株,茎干挺拔秀丽,叶子浓密肥厚,待到花开时节,置于几案卧榻间,坐卧把玩,才叫领悟花之真性情。荡口特有一种甘菊,菊枝弯曲如伞盖,花朵密如锦缎铺陈,最奇异,其余品种的甘菊只能收集花朵以供食用。野菊适宜种在篱笆间。种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育苗培养、土壤适宜、扶持栽培、雨露阳光、修剪枝叶、灌溉、防虫及防鸟雀啄衔枝叶做窝,这些都是园丁所应该知道的,不是我们做的事。至于用瓦料做花盆以及把两片瓦合起来作为盆的,不如不种花为好。
【延伸阅读】
赏菊是古人在秋日里的盛事。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甘菊被用来当茶饮的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著有《补农书》,书中记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中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寒苦,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
【名家杂论】
菊花起源于我国,为世所公认,早在《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唐代元稹《菊花》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通过人工栽培、杂交育种和自然变异,从原始的黄色小菊,演进为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已大量栽培,以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著的《菊谱》收有菊花品种百种,这是中国最早的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著的《二如亭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00多个。
目前我国拥有3000多个菊花品种,从花色上分,有黄、白、紫、绿等色,并有双色种;从花形上分,有单瓣、复瓣、扁球、球形、外翻、龙爪、毛刺、松针等形;从栽培方式上分,有立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花坛菊、嫁接菊等;从花期上分,有春、夏、秋、冬、四季菊等。
自汉魏以来,重阳节有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之俗。晋代诗人陶渊明尤爱菊花。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超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南宋宫廷为颂扬“太平盛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菊花灯会”,朝廷要求把各地的菊花送至都城临安展出。灯会期间,都城白天观花,夜里观灯、品菊,热闹非凡。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继续发展了赏菊的传统,有堆菊花山等项目,菊花品种展览,其名目多至千种。苏州等地的菊花展览,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如今,每到秋天,苏州园林里依然菊花盛开,拙政园、虎丘、留园、沧浪亭等园林里,假山、厅堂、楼阁,每一处景致中,都错落点缀着菊花,赏菊与观景交融。
兰
兰出自闽中〔1〕者为上,叶如剑芒,花高于叶,《离骚》所谓“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者是也。次则贛州者亦佳,此俱山斋所不可少,然每处仅可置一盆,多则类虎丘花市。盆盎须觅旧龙泉〔2〕、钧州〔3〕、内府〔4〕、供春〔5〕绝大者,忌用花缸、牛腿〔6〕诸俗制。四时培植,春日叶芽已发,盆土已肥,不可沃肥水,常以尘帚拂拭其叶,勿令尘垢;夏日花开叶嫩,勿以手揺动,待其长茂,然后拂拭;秋则微拨开根土,以米泔水少许注根下,勿渍污叶上;冬则安顿向阳暖室,天晴无风舁出〔7〕,时时以盆转动,四面令匀,午后即收入,勿令霜雪侵之。若叶黑无花,则阴多故也。治蚁虱,惟以大盆或缸盛水,浸逼花盆,则蚁自去。又治叶虱如白点,以水一盆,滴香油少许于内,用棉蘸水拂拭,亦自去矣。此艺兰简便法也。又有一种出杭州者,曰“杭兰”;出阳羡〔8〕山中者,名“兴兰”;一干数花者,曰蕙,此皆可移植石岩之下,须得彼中原土,则岁岁发花。珍珠、风兰,俱不入品。箬兰,其叶如箬,似兰无馨,草花奇种。金粟兰名“赛兰”,香特甚。
【注释】
〔1〕闽中:指福建。唐朝中期以前,“闽中”即“闽”的称呼。
〔2〕龙泉:指龙泉窑出产的陶器。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3〕钧州:指钧窑瓷器。钧窑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
〔4〕内府:指内府款瓷器。多见于元代磁州窑系梅瓶。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内府在景德镇烧制官窑瓷器,永宣以后极少再题“内府”款。
〔5〕供春:指“供春壶”,是宜兴紫砂壶中的精品。供春是做紫砂壶的鼻祖,为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人,他烧制出了名闻遐迩的紫砂茶壶。
〔6〕牛腿:牛腿盆,指带四足的长方形花盆。
〔7〕舁出:抬出来。
〔8〕阳羡:今宜兴一带,宜兴古称“阳羡”。
【译文】
产于福建的兰花为上品,叶如剑锋,花高于叶,《离骚》所谓“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就是这种兰花。其次,江西贛州出产的兰花,也不错,这两种都是山中书房所必不可少的,然而每处只可以放置一盆,多了就像虎丘的花市。花盆要选龙泉、钧州、内府、供春等民窑出产的最大号花盆,忌用花缸、牛腿盆等俗气的花盆。四季培植,春天兰花发芽,花盆中的土已经很肥,不可以再施肥水,常常用尘帚来拂拭兰花的叶子,不能积存灰尘污垢;夏天兰花绽放,叶子娇嫩,切勿以手揺动花株,等待花叶长得茂盛,然后拂拭灰尘;秋天则轻轻松开根部的土,用淘米水少许浇灌根下,不要渍污到叶子上;冬天则将花盆安顿在向阳的暖室内,晴朗无风天就搬到室外,不时转动花盆,让花的四面均匀受光照,午后即收回室内,避免发生霜冻。如果叶子黑,不开花,则是缺少阳光的缘故。要治花上长的蚁虱,用大盆或缸装上水,把花盆浸入其中,则虫蚁自然离去;治像白点一样的叶虱,准备一盆水,滴入少许香油,用棉花蘸水来擦拭,叶虱也自然除去。这些是种兰花的简便方法。又有一种产自杭州的兰花,称“杭兰”;产自宜兴阳羡山中的,名为“兴兰”;一枝开数朵花的称“蕙兰”,这些都可以移植到石岩下,只要使用原土,就会年年开花。珍珠、风兰都是不入流的品种。箬兰的叶子像竹叶,像兰花而无馨香,是草花中的奇异品种。金粟兰名为“赛兰”,香味特别浓郁。
【延伸阅读】
南宋赵时庚在《金漳兰谱》中,记述自己年幼时,“赵翁书院”初见兰花的惊艳之情:“回峰转向,依山叠石,尽植花木,丛杂其间。繁阴之地,环列兰花,掩映左右,以为游憩养疴之地。于时尚少,日在其中,每见其花好之。艳丽之状,清香之夐,目不能舍,手不能释,即询其名,默而识之,是以酷爱之心,殆几成癖。”赵时庚为南宋宗室成员,自幼生活条件优越,常在花园中观赏兰花。他家花园内,有一片繁阴之地,环境幽雅,兰花掩映,被作为优游疗养之地。兰花的馨香美好,在这位少年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从此爱兰成癖,被后世称为“兰花鼻祖”。
【名家杂论】
兰花是兰属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至少有750多属,超过20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近200属,1200多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
中国的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孔子赏兰于幽谷,曰:“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古人起初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中,开始以兰花点缀庭园。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宋代的艺兰业颇发达,有关艺兰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
南宋的赵时庚撰写的《金漳兰谱》,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书中对紫兰和白兰的30多个品种做了简述,并论及兰花的品位。王贵学写了《王氏兰谱》一书,对兰花做了更详细的描述。宋代赵时庚写《兰谱奥法》一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此时有关兰花的书籍、画册数目较多,如张应民的《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书中都有关于兰花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用途都有论述。
清代艺兰专著更多,如浙江嘉兴人许羹梅的《兰蕙同心录》,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民国时,浙江杭县人吴恩元出版了《兰蕙小史》,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做了介绍,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百余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瓶花
堂供〔1〕必高瓶大枝,方快人意。忌繁杂如缚,忌花瘦于瓶,忌香、烟、灯煤熏触,忌油手拈弄,忌井水贮瓶,味咸不宜于花,忌以插花水入口,梅花、秋海棠二种,其毒尤甚。冬月入硫黄于瓶中,则不冻。
【注释】
〔1〕堂供:指放置在堂屋正厅。我国古代的插花艺术源于佛前供花,故有“堂供”一说。
【译文】
厅堂陈列的瓶花,一定要高瓶大枝才赏心悦目。忌繁杂束缚,忌花小瓶空,忌香、烟、灯煤熏染,忌油手拈弄,忌将瓶里装井水,井水味道咸,不适宜插花,忌把插花用过的水误入口中,梅花、秋海棠两种花毒性很大。冬天把硫磺放入花瓶中,水就不会结冰。
【延伸阅读】
张谦德在《瓶花谱》中,指出花器的讲究:“小瓶插花,宜瘦巧,不宜繁杂……瓶花虽忌繁冗,尤忌花瘦于瓶”。他还讲到“花忌”:“瓶花之忌,大概有六:一者井水插贮,二者久不换水,三者油手拈弄,四者猫鼠伤残,五者香烟灯煤熏触,六者密室闭藏,不沾风露。有一于此,俱为瓶花之病。”文震亨多处援引了他的观点,但不及他论述得详尽。从中也可以看出《长物志》这部书对于前人著述的继承。
【名家杂论】
中国插花艺术大概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佛前供花,隋唐后又由宫廷插花转入民间,宋元时插花已经较为普遍,明代则进入繁荣期。宋代插花艺术精雅缛丽,明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和完整的插花理论,把插花艺术推向顶峰。明代的插花著作十分丰富,如《花史左编》《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将中国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技法运用于插花之中。
明代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造型丰满,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到了明代晚期,花道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插花艺术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
明代中晚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如袁宏道的《瓶史》和张谦德的《瓶花谱》。《瓶史》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做了系统论述。《瓶花谱》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该书认为,花器的选择十分重要。花器乃花之金屋、精舍,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必赖精当花器与之相匹配。
明代人对花器的选择,可谓十分精心。花器的材质上,以瓷器、铜瓶器为重,以金、银瓶器为轻,崇尚清雅风格。时节上,春、冬两季用铜器;秋、夏两季用瓷器。放置的场所,在厅堂适宜大瓶,书房适宜小瓶。
明代人之喜欢用古铜瓶、古陶器做花器,是认为这类古物曾长年累月沉埋在地底,深受土中物质和湿气的磨蚀渗透,拿来养花,花的颜色鲜妍明丽,比得上枝梢上的鲜花,花开得早而凋谢得晚。
袁宏道在苏州时,写有一篇《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曰:“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枝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盆玩
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余持论则反。是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若簇,结为马远〔1〕之“欹斜诘曲”,郭熙〔2〕之“露顶张拳”,刘松年〔3〕之“偃亚层叠”,盛子昭〔4〕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亦古。若如时尚作沉香片者,甚无谓。盖木片生花,有何趣味?真所谓以“耳食”者矣。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褕、桧柏之属,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其次则闽之水竹,杭之虎刺〔5〕,尚在雅俗间。乃若菖蒲九节,神仙所珍,见石则细,见土则粗,极难培养。吴人洗根浇水,竹翦修净,谓朝取叶间垂露,可以润眼,意极珍之。余谓此宜以石子铺一小庭,遍种其上,雨过青翠,自然生香;若盆中栽植,列几案间,殊为无谓,此与蟠桃、双果之类,俱未敢随俗作好也。他如春之兰蕙,夏之夜合、黄香萱、夹竹桃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及美人蕉诸种,俱可随时供玩。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6〕等窑为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7〕及供春粗料可用,余不入品。盆宜圆,不宜方,尤忌长狭。石以灵璧、英石、西山佐之,余亦不入品。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小者忌架于朱几,大者忌置于官砖,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
【注释】
〔1〕马远:南宋画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2〕郭熙:北宋画家,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等,其子郭思集其画论为《林泉高致集》。
〔3〕刘松年:南宋宫廷画家,代表作有《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
〔4〕盛子昭:即盛懋,字子昭,元代富有盛名的民间画家。
〔5〕虎刺:茜草科虎刺属常绿小灌木,枝条屈曲,寿命长,地栽和盆栽都能活到百年之久,因此,又被赞为“寿庭木”。
〔6〕白定、官哥:指定窑白瓷和官窑、哥窑出产的瓷器。北宋五大名窑为“定汝官哥钧”。
〔7〕内窑:南宋青瓷器名窑之一。
【译文】
盆景,当今时尚以陈列几案之上为第一,放置在庭院台榭中的次之。我的观点恰好相反。最古雅的,天目松盆景为第一,它高不过两尺,矮不低于一尺,树干如手臂,松叶如簇,形态如同马远画中的“倾斜弯曲”,郭熙画中的“豪放粗犷”,刘松年画中的“交错层叠”,盛子昭画中的“低拽高飞”等形状,栽种在上好的花盆里,参差错落,十分可观。另有古梅盆景,苔藓斑驳,树皮皴皱,含花吐叶,花朵长久不败,也很古雅。如果像时尚那样,弄沉香片做盆景,就没意思。木片生花,有什么趣味?不过徒信传闻而已。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榆、桧柏等盆景,根部如龙蛇虬曲,不露出束缚锯截痕迹的,都是珍品。其次,福建产的水竹盆景,杭州的虎刺盆景,处于雅俗之间。至于九节菖蒲,神仙所珍爱,栽于石间则变细,种入泥土则变粗,培植养护非常难。吴人给盆景洗根浇水,修剪干净,认为取清晨叶子上的露珠,可以润眼,极其珍贵。我认为应该用石子铺设庭院,种满菖蒲,雨后枝叶青翠,自然生香;如果盆中培植,放置在几案间,很没意趣,它与蟠桃、双果类一样,都不能趋时随俗。其他花卉,如春天的兰蕙,夏天的夜合、黄香萱、夹竹桃花,秋天的黄密矮菊,冬天的短叶水仙及美人蕉等,都可以随时赏玩。花盆以青绿古铜、定窑白瓷、官窑哥窑等出产的瓷器为首选,新窑产五彩官窑及供春粗料两种瓷器可以用,其余的都不入流。花盆宜圆不宜方,尤其忌用狭长的盆。盆中用灵璧、英石、西山石来点缀,其余石头都不入品。室内可以放置一两盆,不可多放。小盆景忌放到朱红的几案上,大的盆景忌置于官窑砖上,觅得旧的石凳或古时的石莲磉为盆景的座架,才算上佳。
【延伸阅读】
天目松中有一种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小矮松,疏影苍髯,枯枝蟠虬,葱郁苍翠,蓬勃向阳。明代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记载:“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不盈尺,针毛短簇,结对双本者,似八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可见天目松自古就是众多盆景爱好者所喜欢的优秀树种。
【名家杂论】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所公认的。盆景在唐代就已经颇具雏形,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的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故宫博物院内存有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一个侍者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
宋代盆景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盆艺与文人、画家相结合,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盆景创作上,逐渐把盆景艺术从自然山水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阶段。宋代盆景的名称有:盆玩、盆山、假山、假山小池、盆池、盆花、盆中花、盆草、盘松、盆窠、盆梅、盆榴花、盆木犀、盆兰等。
明清时期关于盆景的著述很多,如吴初泰《盆景》、林有麟《素园石谱》、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等。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的盆景很兴盛,盆景中有一个派别,叫“苏派”,即指苏州的盆景。清代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说:“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苏派盆景以古雅拙朴见长。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仰,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古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