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以来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文件盘点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路线图。其中,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表述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经济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必然传导到文化产业领域。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在资源使用效益、文化创新活力、文化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短缺和无效供给过剩、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矛盾,从而抑制了文化产业综合效益的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政策力度,陆续推出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和法规性文件及发展规划(如表2-1所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政策体系框架的完善、产业深化与协同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2-1 2016年以来国家发布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及规划目录
表2-1所列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2016年初到2017年4月期间发布的有关文化产业的30部国家政策法规文件目录,主要涉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管理、重点产业领域促进与监管、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除了一般政策文件,还包括被誉为“文化产业第一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2011年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2016年发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不专门针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领域未来的相关发展规划。
从国家政策目标、内容、表述方式来看,相比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主要利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策引领并鼓励文化产业向多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有益于文化企业发展思路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单一业务的经营风险,有助于推动企业经营内容、渠道、战略多元化,提升文化企业的综合能力,实现规模化发展。
其次,政策继续深入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在大企业凭借资本的力量不断扩张从而挤压其他企业生存空间的背景下,为那些不断创新互联网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了逆袭的可能性,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打开了企业发展的想象空间。
再次,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较往年也发生较大变化,专项资金实施方式确定为“基金化+重大项目”的模式。其中,基金化是指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培养遴选一批中央、地方和市场的优秀文化产业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文化发展;重大项目主要支持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或者宣传文化部门确定的重要工作。
此外,财政部会同行业部委联合启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文化部首次参与了此次申报评审工作。财政部联合文化部正式面向文化领域征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利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拓宽文化领域建设资金来源,把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民间资本的管理运营优势结合,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016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变动,既赋予文化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增加了相应的制度约束,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思路、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化企业需要依据产业政策取向做出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