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依据
本研究的动机源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对于设计流程而言,设计师应该同样重视功能性、可用性、语义和情感。这种广义上的理解表明了一种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主要为了完成实际任务而创造器物,到造物能够向用户传达其属性并建立情感联系。从这一意义来讲,设计流程应该使得产品的语用及情感维度和交互处于同一层次。
一般认为,语义是指导设计师和设计行业的一项重要原则。很久以来,操控旨在确立意义的造物属性一直是设计师关注的对象。然而,在提出“产品语义学”这一术语时,才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自此,“产品语义学”已经把设计师的注意力吸引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设计成功与否与人们对产品意义的认识具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联系意味着,用户并不仅仅感知产品的物理属性,而且往往被他们所识别和理解的意义所打动。然而,在“产品语义学”的创始人看来,我们不应该认为“产品语义”和产品的内在属性及意义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产品语义学研究意义的非表征概念。从本质上讲,产品语义不是符号——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一些研究者相信,产品的象征属性和价值是其内在属性之外的东西的表征,因而是符号。
本研究认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两种观点——产品意义的表征属性和非表征属性,而且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实施系统研究的方法。在此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意义的这两种可能性(表征和非表征)整合到对产品语义和用户反应进行聚类分析的综合工具之中,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
伴随着语义学的崛起,“情感”研究也呈较好的发展态势并获得了更多的学术支持,设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已经迅速蔓延全球。除了对产品语义和用户情感反应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研究之外,设计行业和设计师还纷纷要求厘清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本文提出了MI的命题,旨在促进设计中围绕语义、情感和交互之间的联系的讨论。本文认为,理解交互的语义方面以及人与产品的情感联系,区分作为主动角色的主要因素——人、产品和背景,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因素在建立创造情感及其他类型的关系的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人们可能会赋予与可用性和非可用性相关的术语以意义,因此MI探讨在交互(语用和情感)的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的语义值(实用的、批评的、意识形态的和随性的)范围内描绘意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