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只为寻找真正的自己
彭雨田
跨界关键词
文艺专业 人力资源 专职培训与人才发展管理
“活着,就是要折腾”。我很喜欢这句话,任何不经过折腾的人生都是平淡无味的。至2016年,我大学毕业整十年,回顾十年走过的路,让我小确幸的不是职场上取得的小成绩,而是因三次跨界找到了我真正热爱的、愿意终其一生付出的“事业”。
在《功夫熊猫3》这部电影里,阿宝一直都在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这让我想起逻辑层次模型中提到的身份层,即“我是谁”。相信每个人都会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不断尝试,寻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寻找的过程不仅需要勇气挑战自我,还需要坚持,对方向、目标的坚持!正是有了这些思考、经历,也才有了我的跨界故事。
一、“曲线救国”,由文入艺
小学至高二,我几乎都是捧着武侠小说度过的。因此我很爱文学,以至于那时心中萌发的唯一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梦想很丰满,然而现实很骨感。我想,你一定知道那个悲催的结果了……因为只有语文成绩突出,物理、化学、数学对我来说就是天书,连英语也是全然落下,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唯一后果就是:高考可能无望、大学可能无缘呐。
在即将结束高二学习生活的时候,某一个黄昏,我独自走在校园围墙外面的小路上,满面愁容,想着考大学的事儿。走着,走着,迎面走来一个中年男子,见我一幅有心事的样子,于是,他就主动找我攀谈。从我的回答中,他得知了我的困惑,说了这样几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此路不通,或许可以想想别的路。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想到了学校特长班(美术、体育、音乐专业的特长生)。虽然,那时的我很不屑艺术特长生,然而,这倒不失为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好选择。于是,也就开始了一段(哦,不对,应该是很长一段的)艺术生涯。
为了顺利考入大学,高三那一年,可谓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视唱练耳是反复听、写;一首钢琴曲不记得练习了多少遍;一首歌不知重复唱了多少次……学习的热情简直要高于看武侠小说了。艺海有路勤为径,2002年,我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大学四年,除专业学习外,我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兴趣,经常看些杂志、散文、小说,充实而有趣。转眼间,即将迎来毕业找工作季,于是乎,又是一阵阵愁……愁的是没有方向,愁的是不想当音乐教师。不想每天和初中生一起弹琴、唱歌,总认为这样的事似乎更适合女孩子。于是,在实习期结束后,我决然地丢掉了自己的专业,转而向职场圈迈进。就这样,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跨界。
二、跨界虽不易,然乐在其中
2006年年初,我一个人打起背包,毅然南下,顺利进入了一家行业地位不错的鞋服上市企业,从文化建设、活动策划做起(专业优势,嘻嘻),而后负责培训、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进入了人力资源圈。对于管理零认知、零基础的我而言,一开始真的不适应,无从下手,闹出的笑话可不少。比如,经常听到一些专业名词,碍于面子不敢问领导,造成了理解偏差;经常策划一个项目,丢三落四,考虑不周;经常上台讲着讲着忘词……
然,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勤能补拙。为此,刚开始的两年职场时光,我几乎周末不休,不是在书店,就是在去书店的路上。遇到不懂的,及时请教同事、领导;每次工作完毕,我都会反思、总结。
如果说,第一份工作是入门、打基础,那么,第二份、第三份工作经历,让我感到了自我的飞速成长,而这背后,离不开贵人相助。好的领导,会使你开阔眼界,扩大视野,能给你专业上的指导,能教你学会如何有效思考,能影响你的为人处世……反过来,好领导的指导又能激励自我不断地实践、学习、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越努力,越幸运。在接下来长达五年的职场生涯里,我遇到过两位给我莫大帮助的好领导。让我在不错的平台上历练,给予我工作上的有效指导与反馈,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在此,借这样的机会,特别感谢给予我帮助的领导。也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从一个职场小白、菜鸟,成长为一个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回顾第二次转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坚持付出、找到乐趣、贵人相助,是快速提升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
三、因一本书,引发了我第三次跨界
经历了近七年的打拼,总算是小有成绩。可我总觉得这些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地位、为了所谓的社会化标准,并不是我真正寻找的方向,并不是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的有意义的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书,颠覆了我对人生的认知,也正是这本书,才有了我的第三次跨界故事。这本书叫《此生为何而来》,由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教授迈克尔·雷所著。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所谓的社会化目标(次佳)又是什么?于是,我陷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深入思考……
我的最高目标是什么?让我终其一生奋斗的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的一家化妆品公司约我面试,面试的岗位是培训与人才发展经理,经过一次面试我便顺利通过。于是,我开始了专职培训与人才发展管理工作,当然,这也就是我第三次的转型。说到这,有人会有疑问,你不是还在做人力资源工作吗?没错,是人力资源的工作,但对我来说,做全模块人力资源管理和专职培训与人才发展差别非常大,尽管原先负责过培训管理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而转为专职后,我关注的是专业领域的深度,关注的是如何用专业技术帮助员工成长,如何用教练方式、导师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提升绩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习连接幸福,连接绩效。
所以说,关注的角度不一样了,专业领域的深度也不一样了;最为重要的是,当我真正地深入进去,才发现,这才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才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此生为何而来》书中提到的最高目标。下面,与您分享发生在我第三次转型期的一些真实经历。通过这些经历,也许您能更加体会到我为何说这便是我的最高目标了。
我觉得,作为培训从业者,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热爱学习,我一直跟内部讲师讲这样一句话:“做培训的,个人的成长速度一定要快于组织的发展速度。”为此,我也是身体力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外,还在进行疯狂的学习。我平均每年阅读60本书(其中培训学习领域40余本,管理和领导力领域20本),每本书看完,都会做内部分享。经典的书通常反复读三遍以上,并且做笔记,然后实践、验证、升华,平均每周至少两次参加圈内活动、各种交流,大家一起讨论专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平均每周至少一次分享、授课,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平均每天阅读不少于10篇高质量的专业文章……
这两年里,我极大地拓展了同行人脉,认识了很多圈内大咖,听了他们的课程,收获了他们的学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一万小时的积累,其背后是有策略的。不是量达标了就能成为专家,而是需要正确的方法。每次听大咖们的分享,我都会工工整整地记笔记,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实践、定期复盘。与此同时,我还会把每位大咖的方法、经验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如何高效读书——萃取间接经验》,我就在拆书法、快读法、主题阅读法等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我的个人高效读书六法。再如,我根据我的经验,梳理形成了高效学习的五大方法。
这两年里,通过我的精心策划、细心推动,培养了近50名内训师,培养了30名新任经理、主管,辅导了60名带教导师,推动了N次内部经验分享……
以上,主要是与读者朋友分享我的快速学习方法和实践的成果。然而,对我来说,第三次跨界的真正意义却不在于此。真正的内心富足,是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我知道我不再是以完成任务、追求生活品质为目标,而是真正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帮助别人成长的那份喜悦。
四、关于未来的畅想
《场景革命》一书中提到,跨界即连接。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工匠精神,同时也需要有跨界连接、跨界学习、跨界创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这个开放时代的精神。关于我的未来,我想我仍以帮助他人成长为目标,或以培训师的角色、或以教练的角色、或以内部人才发展顾问的角色……做好这些,我想心中要时刻把这些作为自我的最高目标,怀揣着大情怀,脚踏实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的跨界故事也许不是最精彩的,但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最后,用一首打油诗给我的跨界故事画一个句号:
跨界即连接,事业需情怀。
帮助人成长,人生充满爱。
跨界感悟
折腾+坚持=精彩
勇气+行动=机会
付出+贵人=成长
有意义+内在富足=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