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占论文的主要篇幅,主要回答“怎么研究”这个问题,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反映。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预期目标,并要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论文内容的创新性和首创性,按层次标题(层次标题是连接正文各组成部分和内容的骨架)行文,分层深入,有序展开,逐层剖析,高度总结。

2.5.1 正文的内容和组成

正文的内容和组成往往因学科、选题、论文类型及具体内容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对其没有硬性的统一规定。总体上说,科技论文的正文主要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具体可以包括调查与研究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编程原理、数据资料、加工整理过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得出的结论等等,其中结论可单独设一部分(或一节)展开叙述,也可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其他内容来确定正文的方案和组成部分(如合并一些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应是正文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形式上表现为段落的划分,即正文分为几个大的逻辑段落,一个逻辑段落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的分标题或小标题,每个逻辑段落列什么标题没有固定格式。

2.5.2 正文的层次标题

正文的层次标题是除论文题名之外的各级标题,在结构形式上使整个论文的内容层次分明,在内容上是对每节中心内容的概括。

科技论文层次标题的划分、编号和排列通常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写,不同层次的两个层次号码间用下圆点“.”分隔,即一级标题的编号为1,2, …,二级标题的编号为1.1, 1.2, …,三级标题的编号为1.1.1,1.1.2, …,以此类推。通常圆点加在数字的右下角,但终止层次的号码之后一般不加圆点。各层次标题一律编码,标题序号一般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数字之后加适当的空距接排标题。有的出版物要求论文引言部分的标题用数字“0”编号。

在写作要求方面,层次标题同论文题名一样,应简短明确,既能概括本层特定内容,又能突出中心,一般宜用词组。应遵循以下原则: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只反映同一层次的内容;同一层次的各段内容是否列标题最好一致,通常不宜该列的不列,不该列的列了。

2.5.3 正文的表达方式

正文写作有议论、记叙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议论最为常见。

2.5.3.1 议论

1.什么是议论

议论是通过摆事实(事实材料)、讲道理(逻辑推理)来判明是非,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阐明作者的立场、观点、主张和态度,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其基本特点在于说服性,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理服人”,以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或证明。议论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

2.议论的要求

议论的写作要求是:论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典型充实,论证要符合逻辑。

论点(也称论断)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提出的自己的主张、见解、判断或设想。一篇论文一般有一个中心论点和若干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中心论点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论点,既是论证的出发点,又是论证的归宿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不同分论点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密切关联的整体,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支持、证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论点的写作要求是:正确、新颖、鲜明、集中、深刻。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是作者从大量信息中经过反复推敲后精选、加工出来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是形成论点的基础,是支持论点的支柱,作者只有积累了足够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才可以动手撰写论文。论据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定义、定律、原理、公理、规律、公式等;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现实材料、实验结果、典型事例、调查报告、历史事实、工作经验以及统计数据等。论据的写作要求是:必须为论点服务,必须真实可靠、充实丰富、新颖生动、典型有力、表达简明。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也是用正确的推理和具体的事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论证是通过科学思维发现真理的重要形式,不仅要合乎逻辑,体现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论证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论——以阐述正确论点为主,用充分的论据证明作者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另一类是驳论(也称反驳)——以对反面论点的驳斥为主的方式,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别人观点的错误性。论证的写作要求是:抓住要害,揭示本质规律,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论证过程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能偷换概念,不能以偏概全,要做到材料和观点的高度统一;在驳论时要以理服人,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3.论证的方法

1)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例证法或事实论证)是由若干个别、特殊的事例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一些个别事例的分析与研究,归纳其共同属性,综合其共同本质,得出带有普遍性的论点,归纳的对象可以为若干独立的事实、某一事物的若干方面或某一事物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一般来说,在需要从已经掌握了的大量事例中探索出一个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情况下宜运用归纳论证。以下给出一个示例:

【1】

在20世纪50年代,每隔5年知识的失效率为25%,到70年代,达40%……新技术的研究周期大大缩短,例如,纸从发明到广泛使用历时1000年,蒸汽机花了80年,飞机花了20年,而激光只花了2个月!事实告诉我们:人的聪明才智,正经受着严重挑战。

此例运用归纳论证,基于较多实例(数据)归纳出“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知识失效率也随之越来越高”的结论。归纳论证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应用广泛,运用时要注意,列举的事实必须正确、真实,具有代表性,避免出现罗列材料、堆砌事例的现象。

2)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引证法或事理论证)是以一般事理为论据来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由某一科学原理或公认的道理推出一个新的结论,反映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演绎论证在逻辑学中称为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其中,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理原则,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特殊的对象,结论是推导出的特殊事物的结论。以下给出一个示例:

【2】

按照相似性理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可视为是由一定要素构成的系统,每个系统均存在不同于其他系统的具体属性和特征(以下简称特性),但在不同类型、层次的系统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征值可能会有差异的共有特性。当系统间存在共有特性且特征值有差异时,则对应的共有特性称为相似特性;当系统间存在相似特性时,则可认为系统间存在相似性。相似性本质源于系统间存在的客观特性的相似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感性认识而存在的。……在系统要素间存在共有特性而相应特征在数值上存在差异特性的要素定义为相似要素,系统间存在一个或多个相似要素(或相似特性)便在系统间构成一个或多个相似元。系统间相似要素和相似要素间相似特征的计算可基于集合论来进行,即用数学中的集合表示系统,集合中的元素表示系统的要素。

可重构制造系统(RMS)中的多工艺路线表现为由当前生产周期的生产任务决定的工件加工信息,将每种工件的这种信息整体视为一个系统Wi,将工件类别pi、工艺路线ri和加工量ni视为系统的构成要素(i为工件种类数),则多工艺路线可表示为一个三元组Wi=[pi,ri,ni],将设备序号作为ri的要素(即Wi的子要素,可视作ri的特征值),以某工厂3种工件的多工艺路线为例,则有r1=[1,2, …,9],r2=[11,12, …, 13],r3=[1,2, …,13]。r1r3间存在一些相同设备序号即相同要素,故它们间存在相似元=rirji,j=1,2,3,且ij),ri间共有设备越多,则ri间相似程度越大……

此例运用演绎论证,基于相似性理论论证分析了RMS(可重构制造系统)中多工艺路线的相似性。运用演绎论证时要注意:作为论据的大前提必须是正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否则就会推出错误的结论。演绎论证的说服力最强,科技论文中大量数学式的推导常用此法。

3)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通过对两个同类或相似事物作比较而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从已知事物的某种属性推论出相类似的另一种事物也会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具有启发人的思维、思路,帮助人们提出科学假设的优点。以下给出一个示例:

【3】

就链式裂变反应而言,原子反应堆的确与原子弹同出一辙。有人以此为理由,认为原子反应堆中装有大量的核燃料,万一发生核爆炸,那就祸患无穷,其实这种忧虑是大可不必的。打个比方吧!用一根火柴可以点燃茅台酒,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点燃啤酒。这是因为茅台酒中的酒精浓度在60%以上,而啤酒中的酒精含量只有百分之几。同样理由,原子弹用的核炸药含铀-235在90%以上,而一般轻重水反应堆中用的核燃料一般含铀-235仅为百分之几。原子弹中巨大的能量是在一刹那间(百分之几秒内)迸发出来的,而原子反应堆中能量积累过程却要比原子弹慢得多。因此,万一原子反应堆失去控制,也绝不会像原子弹那样产生核爆炸,顶多造成核燃料熔化、反应堆解体,而对此在设计反应堆时就采取了防范措施。

此例运用类比论证,从几个方面对原子反应堆与原子弹进行了比较,得出原子反应堆与原子弹不可相提并论的结论。注意:类比论证的结论虽缺少实践验证,但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是必不可少的论证方法。

4)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是以充分的论据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证明其观点错误的方法。反驳论证时既要研究对方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是否合理,是否遵守逻辑推理规则,又要推敲对方论点的整体,分析整体中各部分是否协调、匹配,从中挖掘问题,寻找矛盾、漏洞和谬误之处,最终进行反驳,使对方观点瓦解。以下给出一个示例:

【4】

20世纪80年代前,汽车上使用的承受扭转疲劳载荷的圆柱悬架簧,在交变正应力作用下,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宏观正断型疲劳断裂,其形貌呈45°斜断口。对正断型疲劳断裂,因喷丸引入的残余应力与外施交变正应力间存在交互作用,故总是采用喷丸强化的“应力强化机制”来提高其疲劳断裂抗力。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外施交变切应力的提高,喷丸强化的弹簧时而会出现由正断型疲劳断裂转变成切断型的纵向或横向的疲劳断裂,由此导致疲劳断裂抗力明显下降,而对弹簧采用二次喷丸强化,能有效地避免切断型断裂的产生,以往很少出现这种难以理解的现象。目前很少有人关注、研究这个问题,鉴于此笔者对弹簧进行受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切断型断裂,喷丸引入的残余应力与外施交变切应力间不再存在交互作用,说明“应力强化机制”在改善切断型疲劳断裂抗力中的作用已经基本消失。然而,喷丸同步引入弹簧表层中的是由残余应力与循环塑变改性的组织结构组成的一对“孪生”,通过受力分析与试验结果第一次发现,正是该“孪生”中的另一个改性的显微组织结构形成这个被称作“组织结构强化机制”,是它取代了“应力强化机制”对切断型疲劳断裂抗力起着改善的作用。优化的喷丸强化工艺必须同时具备“应力强化机制”和“组织结构强化机制”,以提高正断型和切断型的疲劳断裂抗力。

此例针对汽车上使用的承受扭转疲劳载荷的圆柱悬架簧在使用中出现的疲劳断裂,先阐述了“交变正应力作用”下的正常现象(正断型疲劳断裂),接着就从“外施交变切应力提高”下的反常现象(切断型疲劳断裂)切入,运用反驳论证,由受力分析及研究结果,驳斥了传统上仅用“喷丸应力强化机制”来解释正断型疲劳断裂的错误做法,进而不能解释切断型疲劳断裂产生的真正原因。最后得出喷丸强化工艺只有同时具备“应力强化机制”和“组织结构强化机制”,才能提高正断型和切断型的疲劳断裂抗力。这是对传统相关认识和做法的否定!注意:反驳论证在科技论文中相对用得不多,但用恰当了,能极大提高表达效果。

2.5.3.2 记叙

1.什么是记叙

记叙是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交代与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记叙需要交代清楚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结果六个要素,即通常所说的记叙六要素。记叙回答“进行着、存在着或发生了什么”“经过如何”“怎样做”之类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事告人”,主要特点在于其内容的过程性,即一定的顺序性、持续性或时间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产生、变化、发展到结束的过程,运用记叙可以将这一过程如实地表达出来,这对先了解事物的现象,进而再探索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

2.记叙的要求

1)人称要合适

记叙的人称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视点)、立足点,就是从作者自己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表示其以何种身份、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记叙,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也出现不少。

第一人称记叙是作者从当事人、见证人的角度,用“我”“我们”的口吻记叙其所见、所闻、所历。“我”“我们”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科技论文中常出现“笔者”“作者”“本团队”“本项目组”之类的称谓记叙,这类称谓显然指作者,故也属第一人称记叙。一些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虽没有或很少出现这些称谓,只进行客观记叙,但本质上也属于第一人称记叙,只是在形式上省略了罢了,这就如同语法中的省略主语句一样。

第三人称记叙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局外人的角度或口吻进行记叙,人称常有“他”“她”“他们”“本文”“本研究”“本课题”等。这类人称记叙中,有时也会蕴含作者主体“我”,但形式上并不出现,实际上作者主体已经退居幕后,未介入被记叙的对象。

第一人称记叙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显得十分真实,而且是面对读者记叙,具有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的优点;但由于记叙者是当事人,因而受到“我”的限制,记叙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活动范围以内的事物。因此,第一人称记叙不便于反映广泛的客观世界,不便于表达复杂的事物,也不便于表述“我”以外的他人的思想认识。相反,第三人称记叙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自由地展示,表现范围广泛,写作较为自由、灵活,能把事物直接展现给读者,但没有第一人称记叙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亲切自然,掌握起来相对来说困难一些。

这两种记叙各有长短,写作中要根据内容特点进行选择。选定以后,通常应该保持不变。但有时为了避免只使用一种人称的不足而同时取得两种人称记叙的效果,实际中还存在两种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但不宜频繁变换,即使变换,也应交代清楚,记叙的线索应该连续。

第二人称记叙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从“你”“你们”的角度或口吻进行记叙,有时是局部性的,有时是整体性的,有时还能达到第一、二人称记叙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下给出两个示例:

【5】

当你走进钟表店时,不难发现许多钟表上的指针和钟摆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断闪烁的数字,这就是以液晶作为显示材料的新一代电子钟表。

【6】

你想见识一下这个奇妙的球体吗?容易得很,现代足球是由12块黑色正五边形和20块白色正六边形球皮缝合而成的。与足球不同的是,C60的结构是球形网笼状的(C60的结构模型见图1-2)。

2)交代要明白

记叙通常涉及事件、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结果等要素。这些要素通常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了会影响事物的完整性,进而降低记叙的效果。因此,记叙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该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缺少,在要素不缺少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清楚、明白,不要含混。

3)详略要得当

详略要得当就是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好记叙的疏密和快慢,分别采用详叙或略叙,以突出重点,避免记流水账式的写法。疏就是粗写,几句话就上下几百年,纵横数千里;密就是详写,下笔千言,只写一景一物,一细节一局部。记叙慢的地方通常是详叙,记叙快的地方通常是略叙。可见,疏和密、详和略、快和慢,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

记叙要做到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快慢相间,首先要考虑主题表现的需要。用来表现主题的主要内容当然应该重彩浓墨,反之自然是轻描淡写。其次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读者未知、欲知、难知的内容,理应泼墨如云,洋洋洒洒;反之则应惜墨如金,浓缩精巧。这样,记叙才能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进而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3.记叙的方法

记叙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还有详叙和略叙、总叙和分叙等。

顺叙是最基本的记叙方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的自然顺序来记叙。其特点是来龙去脉清楚,语言的层次、段落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符合阅读习惯,但写不好时容易平板、乏味。

倒叙俗称倒插笔,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某个片段提在前面记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记叙。当然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记叙,否则就是逆叙了。其实,倒叙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方面与顺叙没有多少区别。倒叙的特点是能够快速抓住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但不要刻意为了倒叙而倒叙,形成老套路。倒叙时,要注意过渡自然,界线分明,起讫清楚。

插叙是按表达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主线记叙而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事情的记叙。这种记叙可使语言表达更加充实丰富、曲折有致,但必须服从主题需要,不可喧宾夺主,节外生枝,还应承接分明,衔接自然,不要断线。插叙与倒叙容易混淆,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序中的一个片段,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倒叙所述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有过渡文字(过渡段或过渡句)。

平叙也称分叙,就是平行记叙,即记叙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通常是先记叙一件,再记叙另一件,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记叙运用得好,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但使用时除了必须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外,还要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起讫时间交代清楚。

补叙是对前面记叙过的内容加以补充、解释。这种记叙文字较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去掉所补充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衔接起来。

详叙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记叙。略叙是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进行简略、概括的记叙。两者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记叙的起伏。

总叙是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总体面貌作概括性记叙,给人以一个总体的印象。分叙是对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角度进行记叙。两者相结合,使记叙点面结合,粗细相间,快慢相宜,从而显示出语言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在阐述较为复杂、详细的科技论文中,各种记叙方式通常是混合着使用的。

4.示例

【7】

最早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国家是苏联。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这个直径约1米、重约1.5吨的球体与月球擦肩而过,拍下了世界上第一批从地球上无法看见的月球背面的照片。同年9月,“月球”1号进入日心轨道,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行星就这样诞生了。此后,苏、美两国先后发射了50多个各类月球探测器。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0日22时59分,第一个踏上了月球多尘的表面。这是人类与月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王小彬.科学百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4.)

【8】

1975年,一位年轻的化学教师对星际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英国苏克斯大学化学系讲师克罗托。

在当时的观念看来,茫茫太空,一片荒凉,只能有简单的分子存在,根本不具备形成复杂分子的条件。当时发现太空中最大的分子是HC6N,它由6个碳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形状就像一条大辫子,较大的氮原子是辫子的根部。克罗托在实验室里制备了HC6N,并测量了它的微波谱。然后请天文学家帮忙,看看太空中有没有这种六个节点的辫子。根据克罗托提供的微波谱,天文学家很快在太空中找到了HC6N。克罗托不肯罢休,于1977年,又制备了七个节的辫子HC7N,又在太空中发现了。据此微波外推,可以认定,九节辫也存在于太空中。到了1982年,他又推证出十一节辫。此时,克罗托已感受到了大辫子巨大的诱惑力。他看到一份报告上说,石墨电极之间高压放电时,曾产生过33个碳原子构成的C33,便想象,渺渺星空之中,应该有长达三十三节的大辫子HC33N(多么大胆的想象!这就是创新思维!)。

(初玉霞.有机化学[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11.)

例【7】讲述了苏联、美国最早进行月球探测活动的有关事件、结果,告诉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探月历程。例【8】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英国苏克斯大学化学系讲师克罗托,从1975年对星际分子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探索太空中复杂分子是否存及其存在形态的前后经过,一直到大胆设想存在三十三节的大辫子HC33N,有很强的时间顺序性(如关键年代1975年、1977年、1982年)、认知过程性(设想、实验、实物)、结果递深性(六节辫、七节辫、九节辫、十一节辫、三十三节辫),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结果等要素交代非常明白。此两例均是“以事告人”,即把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事情按一定时间顺序详略有度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增长了见识,了解到事情真相,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记叙,而且都是第三人称顺叙。

2.5.3.3 说明

1.什么是说明

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科学、平实的解释、介绍或阐述,即用简洁的语言解说和阐释抽象事理,把实体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功能、成因、关系以及抽象事物的概念、特点、原理、演变、异同等解说清楚。其基本特点在于解说性,回答“是什么”“有什么”“如何办”“怎么操作”“注意事项”之类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知传人”,就是将有关知识、原理、方法、步骤、技巧、规定、要求等传授或告诉给读者,使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物有清楚的了解、正确的认识,从中获得知识。例如:“北京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是说明,而“北京这座大城市拥有2000多万人口”,则是记叙,记叙一般与“是”字无缘。说明在科技论文中普遍使用,用来交代情况、援用论据和作某种诠释性的注解等。

说明具有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简朴性和行文的有序性三方面特点。说明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符合客观实际,分类清楚,种属分明,给读者以科学知识,这就是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语言要简洁、朴实,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准确、可靠的知识,有时还可带一点风趣,这就是语言的简朴性。说明必须按照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性,以严格的顺序进行说明,即所谓的“言之有序”,这就是行文的有序性。

说明的构成要素包括说明的对象、说明的中心、说明的材料、说明的方法四个方面。说明的对象最多、最广,理论上可以没有限制,可以是具体的、抽象的,可以是事物、事理,可以是现象、观念……,可以说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说明的对象。说明的中心就是根据行文的主题和目的,给说明的对象划定范围,确定说明的角度和重点,进而决定行文的内容。说明的材料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的事实依据或相关材料,必须真实、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可以大致分为事实性材料和文献性材料。事实性材料来自观测、调查、勘测、挖掘、解剖、实验、分析、体验等实践活动以及某种观念、认识,文献性材料来自收集、下载、阅读、鉴别、对比、文献、考证的相关资料,强调出版、凭据和引证出处。

2.说明的要求

(1)选准角度,突出重点。一个说明对象有多个属性和层面,可以说明的方面有很多,而且还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因此说明时必须明确要说明对象的什么问题或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区分种属,显示差异。说明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属分明。

(3)把握关系,言之有序。说明需要准确把握事物间的关系,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以严格的顺序进行。

(4)简明通俗,条理分明。说明的语言表达应简明准确、平实庄重、通俗易懂、条理分明,既不为感动人,也不仅仅为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事理,获得知识。

3.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概括说明、描述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比较说明、比拟说明、分类说明、分解说明、引用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举例说明、故事说明等。

(1)概括说明是对事物作概括、介绍性的说明,是一种最为基本的说明方法。

(2)描述说明是通过对事物作一定程度的描绘来叙说事物,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被说明事物的形貌具体、特征鲜明。

(3)定义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括出来,将事物的属性和种差清楚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说明的这种下定义不同于议论时的下定义,前者在于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后者则在于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大相同。

(4)诠释说明又称解释说明,是对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注解、阐释,比定义说明较为宽泛、自由,可从各个方面来注解、阐释。有些被说明的事物虽然有了定义说明,但读者还是不能明确理解,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这时需要辅以诠释说明来进行必要的说明。

(5)比较说明是将几种有关的事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明,将几种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清楚地展现出来。

(6)比拟说明是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事物的复杂性、抽象的内容写得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让读者较为容易地了解、理解、明白深奥而复杂的事物。

(7)分类说明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形状、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差别,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使读者先清楚地理解事物的各个类别进而再把握事物的全体。

(8)分解说明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说明一个个部分,使读者先具体地认识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而再认识事物的整体。

分解说明与分类说明相似,但有本质区别。分类体现属与种的关系,而分解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类得出的一个种必然具有属的特性,而分解得到的各个部分就未必具有整体事物的特有属性。分类说明适于成类的事物,分解说明适于单一的对象。

(9)引用说明是用有关资料(如辞书、文献、故事、名言、谚语等)来进行说明,充实说明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10)数字说明是用具体的数据来准确地说明事物,其特点是准确、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很多事物是可以定量地说明其本质和特征的,因此数字说明的应用十分广泛。

(11)图表说明是借用插图、表格进行说明,能补充文字或数学式等所不能表达清楚的问题,利于节约、活跃和美化版面,提高阅读美感、兴趣及效率。

(12)举例说明是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把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实在,给读者以真实感,并通过个别来认识一般,起到佐证作用。这种说明通常只有和定义、分类、分解等说明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说明效果。

(13)故事说明是通过引用具体的故事内容或其中的情节来说明事物,其特点是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故事通常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哲理、道理,引用得恰当,能大大提升说明的效果。

说明的方法还有很多。注意,实际中仅用一种说明方法往往是不够的,需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并(混)用多种说明方法,最终才能清楚明确、恰如其分地达到说明的目标。

4.示例

【9】

超精密加工就其精度量级而言,代表了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按加工精度量级可将机械加工分为普通加工、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三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划分的界限也逐渐向前推移,过去所谓的精密加工对今天来说已是普通加工了。因此,划分的界限是相对的,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准确的数字。超精密加工已进入纳米量级的精度阶段,出现了相应的纳米加工技术。图1-3显示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量级随年代推移而不断提高的变化趋势。就加工精度量级而言,当前普遍认为:精密加工为1~0.1μm,表面粗糙度Ra为0.100~0.025μm;超精密加工的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Ra小于0.025μm。因此,超精密加工亦可称为亚微米量级的加工。

(李荣彬,杜雪,张志辉.超精密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加工及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8.)

【10】

老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一般为三进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宽五丈(1丈=3.3333米),长八丈,位于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临街五大间,开间每间一丈。

从大门进来,迎面是紧贴着东屋南山墙的磨砖影壁墙。在影壁的前面往左拐,是一个圆形月亮门,或四个并排的小门。进来是三间南房。与东边的月亮门相对称,西方也有一个月亮门,往里是一个一丈见方的小院。

通向里院的垂花门,正对南屋门,垂花门左右两边,直到两边的月亮门,是一溜墙,外院的南屋和里院的北、东、西房隔开,分成了两个院子,外面的院落约一丈多,长三丈。

进垂花门,是一个木板屏门,因此望不见里院,一般由东西两边或者只东边出入。过年或迎接贵宾时屏风才会开放。

里院是正方形,垂花门的门楼位于里院南面正中心的位置,另外有三间北面正房,各三间东西厢房。

垂花门与东、西厢房及正房之间,为曲尺形廊子,称钻山游廊。

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耳房前各有一座一丈见方的小院。

另外在东、西厢房与游廊之间也有耳房,叫做“盝顶”,面积很小,一般是仆人住的下房或用作厕所。东边的一间盝顶是厨房。

这样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大约有9平方丈,包括外、里院以及四角的四个小院共6个院子。房间按照两柱一檩的自然面积计算,共有17间。除去大门、二门不能住人的自然间,实际上有15间,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曲小月.老北京皇都风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8-19.)

例【9】首先指出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性,随后给出机械加工按加工精度量级的普通分类,指出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这种划分的界限逐渐向前推移,过去所谓的精密加工在今天来说变成普通加工了,最后又给出目前的加工精度量级分类,其间还辅以插图进行说明,将超精密加工的有关知识、现状客观如实地表述出来。例【10】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总体大小、结构与组成,然后按一定的走向对其具体结构、组成、大小等进行更为细致的描绘,从表面上看似描写,但并未加进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而完全是客观陈述,是什么样子就写出什么样子,因此这里没有将其列入描写。此两例均是“以知传人”,即把有关事物的知识客观、准确地表述出来,传授给读者,让读者增长知识和学问,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说明。说明在科技论文中大量存在。

2.5.4 正文的基本要求

正文应达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①主题鲜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②内容充实,实事求是,数据准确,严谨可靠;③文字简练,语言规范,用词准确,避免重复;④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序展开,形式与内容一致;⑤注意政治、法律与保密问题,不能出现政治错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对需要保密的资料做好技术处理。

写作或编辑正文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抓住基本观点。始终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或主观臆造的,而是来自客观实际以及对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阐述并严密论证,否则很难得出有价值的、正确的结论,难以说服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要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可以了,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写进来,哪怕只有一词一句。

(2)强调准确性。特别强调内容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和表达等都不要出现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和词不达意。图表、式子、文字、符号、数据等的表达都要准确无误,避免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3)注重规范性。特别注重规范性,实现技术、文字细节等方方面面的规范性。例如:不用华丽的词藻来行文;不脱离事实和数据来阐述;对能方便、有效地用简要文字表达明白的就不宜用其他表达形式;对用文字不易表达明白或表达起来较为困难而用图表表达又较为容易的就不要用文字来陈述;不用图形和表格重复地反映同一组数据;不错引或重引数据;对所引文献必须标明出处。

2.5.5 正文的常见问题

正文写作和编辑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下面只列出部分常见的问题:

(1)物理量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量和单位》的规定,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的使用有时没有考虑行业习惯。

(2)对技术方法没有交代或交代不清楚,使审稿者和读者难以判断作者究竟使用了何种技术方法及实验结果,是否与他人已有结果重复。

(3)在讨论或结论部分中简单地重复各个段落的结果,甚至与摘要的语句重复,没有指出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普遍性及其理论和实用价值。

(4)插图、表格和文字选用不当,没有采用哪一种最能简捷地表达清楚就采用哪一种的原则,有时还会混用插图、表格和文字中的二者或三者来重复表达同一问题。

(5)对图表没有精心设计和安排;出现了可有可无或含义类同的图表;没有很好地贯彻图表随文给出的原则(正确的做法是将图表尽可能编排在第一次提到它的段落的后面);没有将同一图表或只有排在一起才有较好表达效果的同类图表编排在同一视觉版面上。

(6)用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对已有知识重新阐述,甚至进行不必要的论证。

(7)未引用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或虽然引用了参考文献但并未给予标注。

(8)对所用数学方法和式子过分地给出不必要的细节推演,不仅烦琐还浪费了大量版面;必要时未采用附录的形式。

(9)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不简洁,术语不规范、不准确,语句或段落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

(10)没有交代创新点,或创新点不够明确,论文的优势没有或未能很好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