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省级公务员联考教材·公务员考试高分一本通系列:申论解决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从业数年,我在就职机构也参与甚至主导编写了好几套辅导教材,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对结果总觉得不够满意、不够尽兴。一直想出一本真正表达个人观点、抒发个人感受,真正“写”而非“编”的书,把自己这些年在从事申论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的感悟与心得呈现出来,以便能给除直接听我授课以外更多的考生提供点滴帮助与启发,但也只有到了现在,才敢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因为经过数年的沉淀,自认为这些感触都是反复经过实证而可供借鉴的“干货”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老许”。称其为“老许”,并非因为他的年龄,而是论情谊,我俩相熟近二十载,时间够长、交情够深,是个人生“老伙计”;论资历,他在公考界摸爬滚打近十年,资格够老、水平够高,是个业内“老炮儿”。他约我合著这本书,给我又额外增加了几分底气,与他合力完成这事,我觉得就实实在在稳妥了。

我和老许在本世纪初就认识了,大学同班。毕业后,我继续上学读研,他则去了一所高校任职。毕业后,我先去报社做了一名编辑,后因一些原因离职。而就在这前后相隔不久,他也结束了三年高校教职,选择了读研深造。他在此期间的一份兼职工作,却给他我二人共同的职业选择划定了决定性的轨迹。没错,它就是公考培训。他引荐我进入此后就职近十年的培训中心。此后,我和他的关系,就不仅是同学,还成了同事,直到几年后他选择自己擎起了另一面公考培训的大旗。

我们刚入行的时候,公考培训这个行业存在也才两三个年头,包括培训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研发在内的很多东西都处于尝试、摸索,甚至空白状态。在这样的行业里打拼,难,但也有趣。可供借鉴的东西少,自我发挥的空间就大,最容易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所以,我个人总结,那几年是公考培训行业的“子学时代”,不同的培训机构都颇有开宗立派、引领思潮的气概。尤其是在申论这种相对个性色彩更为浓厚的科目上面。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坚持的是申论应试的根本之道应从公职工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从业者基本思维方式的要求中探寻,而非纠缠于试卷表面字、词、句的技术性考量。这对于习惯了技巧、秘籍之类备考思维的人来说,显得一点都不“应试”,但最擅长技巧、秘籍的中国考生考出的国考申论平均分却只有四五十分,这个颇为令人扫兴的结果无情地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申论考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指望依靠一些应试技术获得成功,根本就是妄想。

众所周知,最初的公务员考试是没有申论这个科目的,直到2000年,申论才首次出现。在此之前的公考科目,从综合基础知识(“综基”)的“独角戏”,到其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的“二人转”,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知识性考查到知识性与思维性考查并重的演变过程。及至申论的出现,则将思维性考查推到了极致,而曾经独占天下的“综基”则在国考和大部分地方考试中缩居一隅,只在“行测”试卷中占据大约五分之一的比重。从这种变迁中不难看出考试机关在主导思想上的革新,而这肯定与用人机关对人才的要求息息相关。因为作为人员招录考试,它总是为用人服务的。认识不到科目变化背后的深层机理以及公职机关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根本特点,而以传统的应试理念准备这种考试,注定只能是缘木求鱼。令人颇为尴尬的是,在高强度知识性应试教育长久锤炼下的中国考生,在面对这种全新的考试模式时,还是习惯成自然、理所当然地顺着原有的认知模式去复习、应对。比如死记硬背某个热点知识,生搬硬套于答案之中,或者削足适履地套用作文模版,等等。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认知模式也常见于众多培训机构的课程及辅导教材中,它们所带来的误导对于身处求职当口的考生来说,其结果不可谓不严重。

正本清源,从根底里还原和廓清申论的原本面目,让人们认识到真相,显得必需且急迫。虽然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在纠偏扶正,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课堂受众总归有限,相比起每年以百万计的考生,简直是沧海一粟。于是,这本书的问世,至少从我们的立场上来说,肩负特殊的使命。

我们在本书的构思中,有意摒弃了传统教材“章节目”式的编排体系,而采用“文集”的形式,一个主题一篇文章,在尽可能平易化的语言中,把该主题像讲课一样的讲清说透。读一篇文章,消化一个主题,而每一个主题都是把握和理解申论这个“全豹”的一个斑点。其中的有些主题,还可以是对同一个重要问题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共同探究与分析,这样可以确保读者对相关问题能最大程度地理解透彻,进而应用于实战。

最后,作为一本以表观点、谈心得为特色的著作,本书既可以作为广大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导方略,也希望可以成为广大申论教研同行教学、研发的辅助资料。真诚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以便提升、完善。

王丰

2016年1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