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当”
西方话剧、歌剧舞台上,有男性有女性,有老人有小孩,每一个都是这一类。换言之,男性中的这一个绝对不同于男性中的那一个。女性、老人、小孩的情况亦然。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争取一步达到个性化。中国的京剧呢,则釆取了全然不同的方法,它对男性、女性、老人、小孩都作了更细致的区分。比如说男性,其中就又区分成好几种。一种是中老年人,大多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或丰厚的家产,说话办事都很稳重,于是京剧让这一类人嘴巴底下挂了或黑或灰或白的胡子。专业术语把他们叫做“老生”。再一种,年纪要比“老生”年轻一些,身体强壮,而且会在陆地上或骑在马上使用武器参与战斗,大多是勇猛的将军甚至是元帅,于是这一类人物被叫做“武生”。还有一类更年轻些的男性,面容姣好,形容美丽,似乎天生就是为了谈恋爱的,他们能写诗唱歌,很得年轻美貌的女性欢喜,于是这些人被称做“小生”。此外还有一些十岁以下的男孩子,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则被称为“娃娃生”。这四类的男性合起来,就是京剧为首的一个行当——“生”。这个也可以是男性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京剧行当中的”生”(高马得 绘)
下面,我们谈一谈对应的女性——“旦”。第一种,美丽端庄、同时教养很好、并且还有足够的家庭背景的中青年妇女,叫“青衣”。她们在舞台上没有大的形体动作,但非常善于歌唱,于是成为“旦”当中最重要的分支。再者,与“青衣”成对称的,是一些比她们略微年轻而活泼的小女孩,可以是伺候小姐的丫鬟,也可以是民间的村姑,在舞台显露她们的腰肢与口才。于是这一类人被称做“花旦”。还有一些老年妇女,被称做“老旦”,以及一些很有战斗本领的女性,被称为“武旦”或“刀马旦”。此外,还有少数专门以说笑话见长的女性,被叫做“玩笑旦”。从前“旦”附属在“生”之后,自从梅兰芳成名之后,京剧舞台就“生”、“旦”并重了。
除了这两个大的类别之外,京剧还有两个大类。一个叫“净”,俗称“(大)花脸”。这类人通常性格暴躁,身体粗壮,动不动就“哇啦哇啦”地叫喊。其中又有三个较小的分支:一支特别能歌唱,被称为“铜锤”(因为他们中有几个就是抱着铜锤上台的);一支身上的动作特别有讲究,被称为“架子(花)”;再一支,是上了台没几句话就跟别人打架或打仗的,当然,被打败的时候很多,经常处在被打翻在地的尴尬境地,于是就被称为“摔打花脸”。这三类合成的“净”也都是男性,但他们总体没什么文化,只能充当“生”的下属。
京剧行当中的“旦”(高马得 绘)
京剧行当中的“净”与“丑”(高马得 绘)
最后一类叫做“丑”,相貌上丑陋的居多,至少也是不高大。他们的社会身份比“净”还低一层,一切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有时为了让主人开心,故意说一些逗乐的话语。
京剧这种认识与表现社会男女老少的方法,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最后形成的。每一个小的分支当中,各自的服装、化装、表演身段与声音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对众多剧目中的众多人物,用哪种行当(分支)去扮演,全都规定得很严格,任何演员都必须遵循而不能违反。如果演员想努力,也只能在规定的行当范畴中去努力。只有极少数成了大名的杰出演员,才可能获得打破既定行当去扮演既定人物的自由。
西方戏剧强调演员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达到舞台上的“个性化”。京剧不同,能达到类型化就允许上台,以后慢慢地通过琢磨与调试,最后实现人物的个性化。这样做的好处很多,类型化就能上台,可以使剧团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又能让演员与观众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