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坦然面对现实
很多年前,我家住在密苏里州西北部地区,一推开家门就会看到一大片农场。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淘气也是我的日常。当时,农场里有一个古老的废弃的木屋,平时大人很少过去,却成了我们一群小孩子的天堂。尤其,木屋上面的阁楼,人走在上面,木地板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真不知道当时的我们怎么那么喜欢那个动静,每次都在木阁楼上上蹿下跳,玩得特别高兴。
有一次,大家竟突发奇想,看看谁敢在窗台上往下跳。开始我还有些胆怯,但小伙伴争先恐后地往下跳,一个个都没有事。为了不做熊蛋,我豪气干云地站到窗台上往下跳。但想不到的是,我左手食指上戴着的那枚戒指钩在了一颗裸露在外的铁钉上,我是跳下去了,可我的手指永远地挂在了上面。
十指连心,我顿时跌落在钻心的疼痛里,完全顾不得害羞了,哇哇大哭。手指上的鲜血不停地往外流,我非常害怕,担心血流尽了自己马上就会死掉。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手指渐渐痊愈了,曾经的担心也被抛在脑后,再也没为这件事烦恼过。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烦恼有什么用呢?坦然面对才是最好的选择。
尽管我的左手只有4根手指,可这根本影响不到我,因为我早就不在乎这件事了。
几年前,我在纽约,在市中心一栋大楼里偶遇一位负责开关电梯的先生,对我触动非常大。这位先生是个残障人士,左手从手腕处截肢了。不知道是怜悯还是同病相怜,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便问他:没有左手,做事是不是很不方便,你会不会因此而苦恼?他立刻笑着回答:“怎么会呢!我还没有结婚,要不是你刚刚提起,我都忘记我自己只有一只手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我穿针引线要缝一些衣服的时候。”
我想,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逆境时,能够很快地调整自己,忘记应该忘记的,砥砺前行。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建于15世纪的教堂,在风雨侵蚀中倒在了岁月的年轮下。至今,我之所以还能记住并提起它,是因为在它的废墟上,有一句用弗莱芒语镌刻的话,特别令人深思:“事已至此,别无选择。”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一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自己讨厌的人、不尽如人意的事,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心出发,尝试着把它当作一种必须接受的事实,努力地去适应。反过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抗拒,伤害的只会是自己,而毁掉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至于说导致精神崩溃,那也不是凭空捏造。
威廉·詹姆斯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哲学家,他有一句忠告让我记忆深刻:“我们要以愉悦的心情接受客观事实,因为只有接受,才能最终摆脱困境,这是走出所有不幸的最为关键、重要的一步。”伊丽莎白·康利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虽然经历了种种不幸和苦难,但仍值得庆幸。伊丽莎白·康利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49街东北2840号,书信往来成为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最近,我又收到她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告诉我:
在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美国军队在北非取得突破性重大胜利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来自作战部的电报,电报中说,我最最疼爱的侄子,在战斗中下落不明。那时,我天天盼着电报,期望他们告诉我,我的侄子还活着。过了不久,我真的就收到一封电报。拿着电报,有好长一会儿,我不敢看电报,我怕是个坏消息。我祈祷着打开电报,我看到的是我侄子已经死了的坏消息。
从此,我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我有自己喜爱的工作,凭自己的能力养大了侄子。他正直、善良,朝气蓬勃,尤其让我欣慰的是,他是那么善解人意。他每天陪伴在我身边,带给我无尽的欢乐,我觉得每一天都是雨露阳光。可是转眼间,所有都被噩耗摧毁了,我的世界除了悲痛,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了。
由于过度悲伤,我不得不停止了工作。我不再和任何一个朋友联系,因为痛苦把我的内心填得满满的,甚至我觉得世间的一切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我一直想不明白,死神怎么能这么残忍地夺走我最爱的侄子?他是我的命啊!况且,他还那么优秀,那么年轻,还没有好好地领会生活的美好。我痛不欲生,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心灰意懒之下,我决定辞掉工作,离开这个让我悲伤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默默地了此一生。
我收拾桌子,准备递交辞职信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早已忘了的信。这封信是我在战场上死去的侄子寄给我的,那时我的母亲刚刚过世,侄子便写信安慰我。他在信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很想念她,尤其是您。不过我相信,您会很快走出阴影,好好地生活下去的。同时,也请您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无论我在哪里,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我都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用微笑去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远把您当作我的榜样,永远记着您的微笑。”
我反反复复地读着侄子的这封信,感觉他就在我身边,趴在我耳边和我说话一样。依稀间,仿佛他在说:“当初,您是怎么教导我的?您怎么不按您教导我的去做呢?坚持下去,不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要被困难打倒,抬起头,勇敢地走下去,用微笑面对生活。”
似乎,我一下子明白了。于是,我放下了所有的悲伤和痛苦,重新振作起来,并不断提醒自己,事情已经发生,我的侄子再也回不来了,也许他在天上的某个地方正看着我,我一定要活得快快乐乐的。想明白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中,我给前线的士兵写信,给我侄子的战友写信。工作之余,我还参加了成人教育培训班。毋庸置疑,我在不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也越来越快乐,不再为那些无法挽回的过去而辗转反侧,伤心哀叹。有时,我甚至都怀疑自己,这还是那个悲悲切切的我吗?我想,如果我的侄子真的能看到现在的我,一定会很欣慰。
我坦然地接受了生活赐予我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生活开始像从前一样风平浪静。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生活得如此充实、完整,而且丰富多彩。
从上面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知道,一个人或早或晚,都会学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生活中,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试着接受并努力地去适应。其实,伊丽莎白·康利明白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已至此,别无选择。”
很多时候,真要弄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百姓,就是一国之君也不例外。关键时候与民众共赴国难、一举开创王室接近民众之风的乔治五世,在其执政期间,也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他把“请相信我不会哭喊着要月亮,更不会为打翻的牛奶流泪”当作座右铭,写成条幅装裱起来,挂在了他在白金汉宫的书房里的墙壁上。无独有偶,大哲学家叔本华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聪明的人懂得放弃!”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取决于环境,主要是由我们的心情决定的。而我们对外界的感受和反应,又决定了心情。耶稣曾说:“天堂在你心里,地狱也在你心里。”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忍受力。只是很多时候,没遇到绝境,人们对苦难和悲伤的忍受力没能彻底地显现出来。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做不到。事实上,只要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就会柳暗花明。也只有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比想象中还要强大。
已故美国小说家布思·塔金顿常说:“我可以接受生活强加给我的任何不幸,除了失明,因为我永远无法忍受生活在黑暗里。”可是,任何事情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步入花甲之年的塔金顿,身体一直很好。有一天,他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他眨了眨眼睛,看向地毯。可他发现,别说地毯上的图案,就连地毯底色他也看不清楚了。
他急忙去医院,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医生非常遗憾地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眼病,视力正一点点衰弱。其中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另一只也仅剩下微弱的视力了。令塔金顿最害怕也最担心的事情,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如何去面对这个“最悲惨的遭遇”?塔金顿是不是真的就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从此一蹶不振,悲观消沉,认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画上句号了呢?他没有这么想,而是平静乐观,甚至带点儿幽默感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这连他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了。
因为眼病,塔金顿看东西时,眼前总有很多斑点,而且斑点时大时小,晃来晃去。而这也导致了他看东西非常费劲,为此他也非常烦恼。可一旦有大的黑斑在他眼前晃过,他就会幽默地说:“嘿,老黑斑爷爷您来了?这么一个风和日丽的天,你打算去哪儿溜达啊?”
对于一个如此乐观而又意志坚定的人,怎么能轻易地被命运打败呢?不言而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塔金顿在完全失明后说:“我发现,我完全能接受失明所带来的所有不幸,因为人是可以接受突如其来的不幸,并勇敢地去面对的。就算我的五个感官都丧失了功能,我依然可以凭借我强大的内心、踏实的思想,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我们是用心看世界,用心生活。所有的这些,或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里,竟然做了12次大手术,并且都是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完成的。他深知,手术必须要做,疼痛无法避免,他必须勇敢接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从而赋予痛苦新的意义。他放弃了医院为他提供的高标准单人病房,和其他病友一样住进了普通病房,以他独有的幽默和快乐,感染鼓舞着身边每一个人。
当他一次次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因为都只能采取局部麻醉,所以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医生是怎样一刀一刀切的、一剪子一剪子剪的。他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自己怎么这么幸运?居然赶上了高科技时代,连人眼这么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如果说一个人做一两次手术还能忍受,那么一年做12次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一般人早就疯了。可塔金顿非常乐观地说:“我情愿忍受这种痛苦,也不愿拿这段经历和任何别的快乐的事情交换。”
正是有了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塔金顿不仅懂得了坦然地接受现实,更明白了生活中的任何遭遇,他都有能力去承受。巧合的是,他悟出的这些道理,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约翰·弥尔顿的名言:“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法忍受失明。”
玛格丽特·富勒是新英格兰著名的女权运动者,一生致力于为妇女争取平等地位,她的座右铭是:“我接受整个宇宙。”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平时喜欢发发牢骚,当他听说玛格丽特·富勒的人生信条后,有些不屑一顾地讥讽:“哦,天啊!她最好能够做到这样。”可事实胜于雄辩,富勒的确是做到了。其实,当我们面临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的应对之策是学会接受,然后坦然面对。
毋庸置疑,在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面前,任凭我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挣扎,都已经徒劳无益,除了增加我们的痛苦,一丁点儿好处都没有。与其费力地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倒不如轻松地改变我们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有过切身体会。
一次,我在面对一件无法挽回的事情时,不仅愚蠢地抱怨,还拒绝接受现实。结果,我辗转反侧,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觉,整个人都变得神经兮兮的,真是苦不堪言。那段时间,我经常想起所有不愿意记住的事,整整折磨自己一年。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我早就知道的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实,那时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并做到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所写的那样:
啊!让我们像自然界中的,
花草、树木与动物一样,
勇敢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
不论黑暗、暴风雨、饥饿、愚弄、意外和挫折。
从过去12年的畜牧养殖经验来看,我从未看到过哪头奶牛会因为炎热、干旱、冰雹、寒冷,或是公牛向别的奶牛示爱,而发怒或发飙。可以说,在自然灾害或者饥饿面前,动物总是坦然面对。因此,它们从来不会得胃溃疡,更不会精神崩溃而发疯。
举这个例子,并不代表我是宿命论,我根本不提倡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低头屈服。相反,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点挽救的机会,我们都要牢牢抓住,并为之而奋斗。但常识告诉我们,一旦有些事情不可避免、没有丝毫转机时,我们就应该认清事实,理智对待,而不是瞻前顾后、庸人自扰。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霍克斯院长是我最尊敬的朋友之一,我们偶有聊天,我知道他曾作过一首打油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天下疾病多,数也数不了,
有的可以救,有的治不了。
如果还有救,快把药来找。
若是没法治,干脆就忘了。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采访了很多美国商界奇才,以及顶尖企业的优秀领导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无一例外,他们都能够坦然地接受无法改变的局面,笑着面对一切,从而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无疑,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能力,早就被强大的压力压垮了。事实胜于雄辩,下面我就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在美国,很少有人不知道潘尼。他是全美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聪明能干,又非常有魄力。他告诉我说:“即使我赔掉所有的钱,我也不会彷徨无措,忧虑纠结。因为在我看来,这样做毫无意义,我更不会因此而重新拥有什么。我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至于结果如何,那就看上帝怎么处理了。”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面对的真是一件无法处理的事情,那我就顺其自然。”
而在对待如何远离忧虑困扰的这个问题上,克莱斯勒集团公司总裁K.T.凯勒一语中的。他说:“假如摆在我面前的是难以决断的棘手问题时,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果没有办法,我就选择遗忘,眼不见心不烦。我从来不为将来担心,因为没有人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未来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估计没有谁可以完全把控,而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去做毫无意义的担心呢?”
尽管凯勒只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说出的这番话、这种境界,绝不亚于一位出色的哲学家。甚至完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竟和1900年前古罗马大哲学家伊匹托塔斯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伊匹托塔斯曾告诫罗马人说:“快乐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更不要为这些虚妄而烦恼忧虑。”莎拉·贝恩哈特不但深谙此道,还诠释得淋漓尽致。
法国著名女演员莎拉·贝恩哈特,有“天赐名伶”之誉,深受人们喜爱。她在50年的漫长演艺生涯中,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多次成功出演《哈姆雷特》。尤其在1900年,她还为巴黎展览会拍摄了决斗的经典场面。可是,就是这么一位独一无二的天后级人物,风光了半生,开始祸不单行。
谁也想不到,71岁的莎拉·贝恩哈特破产了。可是,上帝并不因此而就眷顾她,厄运再次袭来。
在莎拉·贝恩哈特乘油轮横渡大西洋的时候。一天,晴空万里,她走上甲板,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此时,蓝宝石一样的洋面上,油轮翻起的浪花曳成一条泡沫的路,几只白色的鸥鸟鸣叫着追逐着。不远处,一条游艇如迎风展翅的天鹅,优美地滑行,甩下一条长长的闪光水痕。莎拉·贝恩哈特深深地陶醉了,没注意到头顶的云已经浓得化不开。似乎只是眨眼工夫,大风裹挟着暴雨席卷而来。匆忙避雨的莎拉·贝恩哈特摔倒了,双腿伤得很严重。当时,她没有太在意,只是自此后,她患上了关节炎,情况越来越严重,腿也开始萎缩。疼痛越来越严重,她不得不去看医生。巴黎名医波基医生诊断,莎拉要想保住性命,就必须锯掉双腿。但他不敢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她,他怕她后情绪失常,大肆咆哮。他太了解她了,虽然她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美中不足的是脾气太急躁。
无论怎样,隐瞒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医生委婉地说出诊断结果,和大家想象的完全相反,莎拉只是沉默了几秒钟,非常平静地低声说道:“如果非要这样做才能保住性命,那就锯吧,也许这是上帝对我最好的安排。”那情景,令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
男儿有泪不轻弹。当莎拉即将被推去手术室时,她的儿子伤心至极,站在一旁忍不住哭了。莎拉笑着和儿子挥挥手,非常轻松愉快地说:“请你不要走开,我马上就会回来的。”
去往手术室的路上,莎拉轻声背诵过去演过的剧本的台词。有人问她,这样做是不是在给自己打气,她说:“不,刚好相反,我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医生和护士,我感觉他们一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毫无悬念,手术相当成功。莎拉在身体康复后,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莎拉的演技一如当初,但此时她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动更甚从前,观众再次为她疯狂了7年。
埃尔斯·迈克-可米科在《读者文摘》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已经发生,且不可避免的事情时,我们就拥有了开创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人生的力量。”
超人是人们的美好想象,这个世界,没有谁能够一边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实,一边又豪情万丈地开创新生活。这就是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选择熊掌也好,选择鱼也罢,只要能在不可逆的人生境遇里顺应形势,就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道理,我在密苏里农场时就懂得了。当时,我在农场里种了12棵树,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特别精心地莳弄着。小树就像懂得回报一样,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可是,突如其来一场暴风雪,使小树稚嫩的枝丫先是被雪覆盖,后又包裹上厚厚一层冰,仿若披上铠甲。问题是,最大的压力面前,小树并没有顺势弯下腰,而是依然笔直地傲立,结果所有小树均被冰雪压断。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小树没有学会在寒冷地区的生存智慧。我曾经在加拿大的北方深林里旅行,行程数百里,可从未看见一棵枞树或是松树在冰雪中折断。关键就在于,这些寒冷地区的树木,懂得如何顺应自然环境,适时地弯下枝丫。
“要像杨柳枝一样柔软,而不要像橡树一样坚挺。”这是日本柔道大师教育学生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很少有人去想,汽车轮胎为什么能在崎岖的道路上支持那么久,能够忍受那么多的颠簸?事实上,在设计之初,轮胎制造商是想制造生产一种能够有效抗拒路上颠簸的轮胎。但结果是,轮胎一上路,很快就被割成了碎条。于是,他们又重新开始设计、研发一种既能吸收道路冲击,又能吃得消颠簸的轮胎,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和使用中的汽车轮胎。人生旅途如同崎岖不平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承受住各种压力和打击,我们的旅程就会变得很顺畅,就会走得更远,就会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在挫折面前,如果我们只想像橡树一样坚挺,不肯像杨柳枝那样柔软,那么,只会让我们内心矛盾冲突不断,整个人迷失在忧虑、焦躁中,极有可能因紧张而导致神经质。
其实,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如果不能接受残酷的社会现实,一味逃避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世界里,那么这个人迟早会精神错乱。威廉·卡塞柳斯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威廉·卡塞柳斯住在纽约州格兰岱尔市76街7126号,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参加我的成人教育班之前,他给我讲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和我的战友惊恐不安,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要么在最大的压力下崩溃。当时,我刚加入海岸防卫队,便被派到大西洋海岸最炎热的一个海岸线上的要塞,负责看管爆破用的炸药。参军之前,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饼干销售员,别说没接触过炸药,就是看都很少看到。可如今,竟成了炸药仓库管理员。每次一想到自己要站到几千吨的TNT上,就提心吊胆,双腿忍不住地发抖。上岗之前,我接受了2天的专业培训。殊不知,我在培训中所学到的东西,不但没减轻我的担心,反而增加了我的恐惧。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奉命到新泽西州执行任务。
“雾蒙蒙的卡文角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货船一字排开,我只负责一艘货船上的5号货舱。我带着5个码头工人下到货舱。别看他们个个膀大腰粗,可对炸药知识一无所知。他们装的是一种大型炸弹,每颗炸弹都含有大量的TNT,如果不小心引发爆炸,足可以把这艘旧船炸得粉碎。这些巨型炸弹都是用两根钢索吊下来的。我无来由地开始担心,在内心不停祈祷:哪条锁链千万可别滑开或是断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念及此,我吓得浑身发抖,双脚不听使唤了。我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心就快跳出嗓子眼了,整个人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担心中。可我又不能走开,因为这违反军纪不说,我还成了逃兵。这不仅会让我父母跟着蒙羞,我也会被军事法庭处死。于是,我告诉自己,绝不能跑开,我必须留下来。那几个工人漫不经心地搬运那些炸弹,完全不知道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生怕出一点点差错。担惊受怕了一个多小时,我慢慢地冷静下来,开始用正常思维分析问题。我对自己说:‘就算工人不小心引爆了炸药,自己被炸着了,那又能怎么样呢?恐怕那时连感觉都没有了,更别说痛苦了。这种死法既快又没痛苦,比起那些得了癌症,最终被病痛折磨致死的人,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呢!自己又不能长生不死,犯什么傻劲呢。更何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这个工作安排我来做了,与其逃跑被枪崩、出了事故被炸死,倒不如坦然接受,好好工作。
“我不断地给自己做着思想工作,几个小时后,我的精神渐渐放松下来。最后,我终于战胜了恐惧和担心,成功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我遇到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我都耸耸肩,轻松地对自己说:‘这有什么啊!’我渐渐地发现,这招特别有效。尽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饼干售货员,但我能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看完这个故事,不用说,已经有很多人为这个勇敢的饼干推销员鼓掌、喝彩了。
在历史上,特别著名的死亡事件,莫过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和苏格拉底之死了。即使100万年后的今天,通过阅读和欣赏,人们仍能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中了解到那一时刻。
毫无疑问,这是文学史上最优美、最感人的文章。
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曾经对苏格拉底心怀忌妒的以及心存羡慕的雅典人,纷纷行动起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苏格拉底送上法庭。审问之后,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那个善良的看守把毒酒交给苏格拉底时,非常同情地对他说:“轻松地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情吧!”苏格拉底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笑着喝下毒药,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70岁。而他从容不迫,笑对死神的态度,使他的灵魂越加圣洁、高贵。
“轻松地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吧。”早在耶稣诞生的前399年,就开始流行了。但在今天这个充满焦虑和恐慌的世界里,仍然适用。
在过去的8年里,我阅读了大量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如何消除忧虑方面的书籍、报刊,期望能从中找到最好的建议,给处于忧虑中的人们以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居然真的找到了,尽管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建议大家写下来,贴到浴室的镜子上。这样,每当我们洗脸的时候,就能看到,顺便把心中的烦恼和忧虑一起洗掉。这几句话就是美国联合神学院应用基督教教授——莱茵霍尔德·尼泊尔博士,写下的珍贵的祈祷词:
请求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
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同时,请赐给我勇气,
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最后,请赐予我智慧,
好让我去判断两者的区别。
我们要学会击败忧虑,在忧虑还没毁掉你之前,先改掉忧虑的习惯。
原则四:
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