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揭开忧虑的谜团
我有六位忠实的伙伴(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他们),他们的名字分别是:何事、为何、何时、如何、何地及何人。
——鲁迪亚德·吉卜林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我阐述了威利斯·H.卡里尔的锦囊妙计。它是否就能真的化解世间的一切忧虑呢?回答当然是不能。那应该怎么去解决不同的忧虑呢?实际上,我们要想正确地分析问题,只需掌握3个基本步骤。这三个步骤就是:
1.掌握事实;
2.分析事情;
3.果断决策,并立即采取行动。
也许你会觉得太简单了,的确,但这是亚里士多德教会我们的方法,他使用过。如果你想解决当下的烦恼,避免它们像地狱的炼火一样夜以继日地折磨我们,我们就必须尽快学会运用这个方法。
先来看看第一步:掌握事实。为什么要先掌握事实呢?掌握事实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连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判断,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不掌握事实情况,我们就只能处在混乱当中,理不出头绪。这并非我个人的理论,而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担任了22年院长的赫伯特·E.霍克斯先生的学说。他曾经帮助过20万名学生,解决了困扰他们的烦恼,霍克斯先生告诉我“困惑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他曾这样对我说:“世上有一半的烦恼,都是因为人们在没有充分掌握事实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做出决定。比如说,我有一件事必须要在下周二下午3点之前处理完,那么在下周二到来之前,我一定不会试图去做什么决定,我会利用中间这段时间,理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事实。我并不会为此担忧,也不会被这件事套住而寝食难安。我会尽力掌握情况,在周二那天,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想,到时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我问霍克斯院长,是不是这已经表示他彻底摆脱了忧虑。他肯定地说:“是的,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现在,忧虑在我的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他接着又补充道:“我发现,要是人们都把时间用在掌握客观事实上,那么,知识的力量就会赶走忧虑,让它烟消云散。”
为了让人们记住,我想再重复一遍这句金玉良言:“要是人们都把时间用在掌握客观事实上,那么,知识的力量就会赶走忧虑,让它烟消云散。”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又是如何去做的呢?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关心事件,那么,托马斯·爱迪生已经严肃地给了我们警告,他指出:“如果我们妄图不用思考就能解决问题,那还真没有什么好的便捷的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事实,摸清了脉络,我们就会像猎犬一样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探寻真相,而忽略其他的一切。我们需要的只是那些能令我们的行为合乎情理的事实——那些符合我们的观点,为我们的偏见保驾护航的事实。
安德烈·莫鲁瓦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说过:“所有能满足我们个人意愿的事,都被当作真理,反之,皆被看作不合理,甚至让我们大发雷霆。”
这句话揭示了为什么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答案是那么困难。假如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2+2=5”,在这种错误的前提下,又怎么可能正确地做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可是,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认为“2+2=5”,甚至“2+2=500”,他们的行为已经影响了自己和周围的人,令大家都不开心。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该理清事实,抵住情绪的干扰,做到理智而独立地思考问题。就像霍克斯院长说的,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掌握、了解事实。
人在焦虑的时候,情绪往往很激动,很难客观冷静地看清事实,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暂时跳出问题,更加理性地对待一切。
第一,在搜集、寻找事情真相时,我会假设自己是在帮别人收集信息,这事与我没有实质的关系。这样想,能让我以一种冷静公正的态度,面对一切,从而在判断事实当中不受情绪的干扰。
第二,在做这一切的过程当中,我时常会把自己假设成对方的辩护律师。我以反方的身份,试图找出那些对我不利的事实,那些都是我不愿意面对、不愿意承认,却是对我极为不利的事实。然后,我把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整理好,记录下来,往往真理就在这两个极端中间。
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你、我或是爱因斯坦、美国最高法院,他们在没有掌握事实,不了解真实情况时,面对问题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托马斯·爱迪生就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去世后留下了2500个笔记本,里面满满地记录着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事实。
所以说,我们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原则就是掌握事实。让我们像霍克斯院长那样,在没有客观公正地掌握事实、了解情况之前,先不要急着去想怎么解决问题。
不过,若只是简单地掌握了事实,了解了情况,却不着手去做理智的分析和解读,即使你掌握了全世界的事实,对你来说也是没有一丝用处、毫无帮助的。
我是根据切身的教训和体会,才明白,把一切的事实真相记录下来,才更易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分析。把事实记述明白,让它清晰地呈现在纸上,这么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得出结论。查尔斯·凯特灵曾说过:“当你在充分阐述问题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中国有句老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把它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一起看看,人是如何把上述方法转化为具体行动的。
我认识故事的主人公好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加林·利奇菲尔德,在远东地区,是最成功的美国商人之一。1942年,日军入侵上海,中日爆发了淞沪大战,利奇菲尔德此时正在中国。后来,在他和另一位朋友到我家做客时,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加林·利奇菲尔德说:“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久,又占领了上海。当时我是亚洲人寿保险公司驻上海的经理,日军派来一名‘军方清算人’——实际上他是一个海军的将领,命令我协助他清查我们公司的资产。在那种情况下,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与他们合作,否则我将只有死路一条,我不能白白地去送死。
“我小心翼翼按他们的命令行事,但是,在给他们的清单里,我故意漏掉了一笔价值75万美元的保险费。这笔钱与上海公司的资产没有关系,是属于香港分公司的。不过,我还是非常忐忑,怕日本人发现我做了手脚,那样我就有大麻烦了。我的担心并非多余的,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了我漏报资产的事,那时我恰巧不在公司。
“后来,当时在场的会计主管告诉我,那个日本军官暴跳如雷,跺着脚大骂我不友好,是叛徒和贼。我没有按日军的要求去做,自然是触怒了他们,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会把我投进设在桥厦的监狱。”
加林·利奇菲尔德接着说:“桥厦有日本盖世太保设置的酷刑室,我之前就有耳闻,很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被关进那个人间地狱。我有几个朋友就是在那里经受10天的拷问和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在那里。看来,现在我也要在劫难逃了。
“我是在星期天下午知道这个消息的,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好在多年来我已养成一种习惯,有了一套自己面对问题时解决的方法,否则,我一定会被吓死。我的习惯就是,每当遇到麻烦,陷入焦虑的时候,就会打开打字机,把问题和答案打出来。比如:1.我担心什么?2.我能做些什么?
“以前,我只是提出问题,把答案放在心里揣摩,并不写出来,后来我渐渐发现,把问题和答案同时写下来,更有助于我理清思路。所以,在那个星期天下午,我赶回位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住处,坐在我的打字机前,打出了:
“一、我在担心什么?
“答:我担心明天一早就会被关进桥厦的监牢。
“二、我能做些什么?
“面对第二个问题,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去思考它的答案,写下了4种可能做出的行动,以及每个行动能产生的后果,那就是:
“1.我可以向那个日本军官解释,说明原因。可糟糕的是那个日本人不懂英语,如果翻译不能将我的意思很好、很准确地表达给他,有可能会再次惹怒他。日本人的残暴是出了名的,惹怒他的下场就是直接把我扔进监狱等死。
2.我可以逃跑。但我马上又否定了,因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日本人一直在监视我的行动,我每天出入基督教青年会都要登记,如果我想逃跑,估计马上就会被他们抓回来,也可能直接就枪毙了。
3.我可以待在住处,不再回公司去上班。可要是那样,恐怕更容易引起那个日本军官的怀疑。也许不给我任何解释的机会,就派兵把我扔进监狱里了。
4.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星期一早上正常去上班。说不定那个日本军官也很忙,没时间搭理我的事情。就算他想起来了,也可能火气早就消了,已经冷静下来不找我麻烦了。要真是这样,我不就安全了吗?即使他真来找我,我也有了充分的解释机会。这样想来,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照常去公司上班,反倒会让我有两个脱险的机会。
“于是,我决定采取第四个方案,准备星期一一早还像平时一样去公司。打定主意,我立刻轻松了很多。
“当星期一早晨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那个日本军官就坐在那儿,嘴里还叼着香烟。他看我的眼神依然没有善意,但什么话都没有说。6个星期后,他被调回东京,感谢上帝,我提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我长长地松了口气。”
他又说道:“若不是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冷静地坐下来,写出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我很有可能会因为自乱阵脚而做出傻事。要是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兴许还会搭上我的性命。假如当时我不这样做,不是考虑好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我的处境,并很快做出决定,那么整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可能心神不宁,甚至夜不能寐。要是星期一早上我这个样子去公司上班,一定会精神萎靡,满脸倦容,怕是仅凭这一点就能让那个日本军官对我产生怀疑,进而采取一些对我不利的行动。
“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果断迅速地做出决定的重大意义。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目标,不能让自己从反反复复的焦虑中找到清晰的脉络,就会陷入无边的泥淖当中无法自拔,也许我们会因此而精神崩溃,就如走进地狱。我发现,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做出理性清晰的决定,那么,有50%的忧虑是不存在的。而另外的40%,也会在我们的行动中烟消云散。这样一来,我们就摆脱了90%的忧虑。由此我得出,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可以让我们的忧虑只剩10%。这四个步骤就是:
“1.清晰地写出我担心的是什么;
“2.写出我能做的都有什么;
“3.果断决定应该怎么去做;
“4.马上采取行动,按照决定的方法去执行。”
加林·利奇菲尔德现在是斯塔尔、派克与弗里曼有限公司的远东地区总裁,公司经营大型保险及金融权益等业务,办公地点位于纽约约翰大街3号。实际上,就像我前面说到的那样,利奇菲尔德现在已经是亚洲最成功的美国商人。他很真诚地告诉我,他有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分析忧虑并且能正视忧虑的方法。
可能有人会问,利奇菲尔德的方法真的那么值得推崇吗?是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的方法有效、具体,能够直接命中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其中的第三个步骤,可以说是整个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果断决定应该怎么去做。
只有把一切变成行动,我们收集的事实及由此做出的分析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精力。
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一旦我们做出决定,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不要去考虑其他的责任问题,更不要去关心结果。”威廉·詹姆斯这里所说的“关心”其实就是“焦虑”。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一旦你弄清了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谨慎的决定,就应该马上付诸行动,不用再左思右想、犹豫不决。不要停下脚步总是回头看,更不要在自我怀疑中迷失方向。
一次,在与俄克拉何马州最著名的石油商人韦特·菲利普斯的交谈中,我问他如何执行自己的决定时,他回答说:“我发现,如果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就会造成思维的混乱,从而不能理智地做出决断,甚至引发困惑和焦虑。很多时候,过多的调查和思索反倒对我们没有益处。在该决断的时候,我们必须果断决定、马上行动,并且永不回头。”
不妨试着用加林·利奇菲尔德的方法,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来解决我们遇到的烦恼:
第一,我担心的是什么?
第二,我能够做些什么?
第三,我能够采取哪些行动?
第四,什么时候开始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