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思考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涉比较文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答: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翻译与接受除了法语外,也是从英语那里译介过来的。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涉比较文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主要有:
(1)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comparative literature”做一次语言分析,不难见出,把“comparative literature”翻译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也是一个偏正词组。“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这个中心词的。在字面上,从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比较的文学”。
(2)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困惑。不同的是,在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的字面上,其误读的可能性比汉语比较文学少一个层面,人们无法像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那样,把“比较”误读为动词,从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一个动宾词组,直接提取“对文学进行比较”的歧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comparative literature”还被误读成了“文学比较”。
(3)从布吕奈尔对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及荷兰语关于比较文学表述的集释可以见出,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4)比较文学是东方中国学人从西方拿来的一门学科,并使其逐渐应顺中国汉语学界文化背景而得以发展。我们把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在字面上提取意义的困惑还原给西方,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2.思考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个概念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被初涉比较文学者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答:对于最初接触或学习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人来说,为什么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会产生误读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明确地把“文学”或“literature”这两个词语在本学科特定的语境下所含有的意义传达出来。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
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①初入门者往往停留在日常用语或学术界对文学的一般理解上,所以从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一概念中提取意义时,往往不是很准确。
②在日常用语或学术界对“文学”这个词语的一般理解层面上,无论是汉语“文学”还是英语“literature”,这两个词语的产生最初都有着比较宽泛的涵盖面。而人们在对一个词语的阅读与理解时,往往是无法割断产生与使用这个词语的历时性文化传统和共时性文化语境的。
(2)比较文学的“文学”不是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纯文学”,而是文学研究
①比较文学在学科概念上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排除在外,只是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研究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意义上完成的。
②从目前国际与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展的主流态势来看
比较文学正在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因为随着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及后工业文明高科技电子传媒对整个地球村的覆盖,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频度愈发的加快,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透过审美的文学形式,分析、讨论东西方文学背后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已成为重要而有效的研究走向。
并且对文学现象的读解与剖析也要求研究主体深入到产生文学现象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挖掘更为深刻的材料价值内涵、美学价值内涵与阐释价值内涵。因此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叉性。
因此,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是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的,其他文学研究方向对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已经形成了自身特定的研究视域,并有着自身的研究范围,倘若用其他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视域来理解或要求比较文学,这样必然因对“文学”这一概念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定义,而引起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方向的不同误解与争议。
3.请对“比较”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语法修辞上的分析,指出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答:(1)对“比较”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语法修辞上的分析
按照汉语比较文学从印欧语系所翻译过来的意义上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是一个偏正词组;从词性上来分析,“文学”是名词,而“比较”则是一个形容词;从语法修辞上来分析,“文学”作为名词是一个被形容词“比较”所修饰的中心词。在这样一种分析的层面上,如果仅从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语法修辞上再做一般常人理解的细读,比较文学在字面上的意义往往被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当然,这种理解在误读的意义上已经偏离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规范的本体论意义。
(2)在中国汉语学术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①在我们看来,汉语“比较的文学”在表明学科的意义上也是一个“有缺陷的词”,这个词语在学科意义的传达上很含混,因为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的确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②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所以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字面意义及其本体论内涵,对于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原理和规范的学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在学术界内部于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那么在学术界外部这种误读现象的存在就更为普泛了;这也是比较文学较之于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视野下成立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因此更容易遭受误解而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为什么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字面意义,对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原理和规范的学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答:之所以说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字面意义,对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原理和规范的学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
(1)无论是在学术界内部还是学术界外部,的确存在着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望文生义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作为一种误读及在误读之下产生的文学比较,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规范性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2)从三个层面对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作出的时段及内涵上的划分,对我们把握这一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在日常用语上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与在学科概念上对比较文学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差异性。
(3)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以及这一学科在自身内部理论体系中的调整与规范,各国学者不断地以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推动着这一学科在性质的定义上走向相对的成熟化与规范化。
5.为什么说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其并不完全是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答:之所以说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其并不完全是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原因在于:
(1)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
“comparative literature”做一次语言分析,可以见出,把“comparative literature”翻译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也是一个偏正词组。“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这个中心词的。在字面上,从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比较的文学”。
(2)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困惑
不同的是,在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的字面上,其误读的可能性比汉语比较文学少一个层面,人们无法像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那样,把“比较”误读为动词,从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一个动宾词组,直接提取“对文学进行比较”的歧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comparative literature”还被误读成了“文学比较”。
(3)从布吕奈尔对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及荷兰语关于比较文学表述的集释可以见出,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比较文学是东方中国学人从西方拿来的一门学科,并使其逐渐应顺中国汉语学界文化背景而得以发展。因此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6.简述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基本理论、学术背景及局限性。
答:(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基本理论
①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②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那里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2)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学术背景
①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创生地,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崇尚文献与考据,在方法论上与中国清代乾嘉学派崇尚的经学后朴学有着共同的方法论意义。
②但法国学派崇尚的材料实证是在跨越两种语言以上的文化语境下完成的文献研究,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建基于当时欧洲科学主义的发展,即科学的求证方法把文学研究带向了唯历史主义的时政。
(3)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局限性
①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研究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但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法国学派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②梵•第根及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带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去,严格地讲,这的确有效地清理了从表面上的相似性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作家、作品同时进行硬性类比的文学比较,表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格。
③梵•第根及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这也大大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否定了比较文学研究从美学的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同时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7.简述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基本理论、学术背景及局限性。
答:(1)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基本理论
①1961年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对比较文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②1970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丰富了比较文学这一概念
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是我的观念),比较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学术背景
①如果把梵·第根与韦勒克两位重要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描述性定义置放在比较的视域中,对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进行双向的汇通性透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共通点,两者把比较文学定位在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
②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持有的最大争议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法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要求把文学现象还原为具体的文献材料,美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英美新批评,新批评要求把文学看视为一个自恰的美学价值系统。
梵·第根主张比较文学研究拒斥美学,以凸显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而削弱了文学性与审美性,韦勒克和雷马克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及美学,但是他们主张把文学批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样就凸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所以在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中,美学与文学批评成为从抽象的价值判断高度同时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体系化研究的方法论。另外,美国学派还提出了超越文学领域之外的跨学科研究,主张研究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性关系。
(3)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局限性
①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但是雷马克关于“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提法在学理上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
②从国家发展史来看,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多国移民整合的新兴国家,由于特定的国家组成结构,在这方地域上,国家意识远远重于民族意识;其实我们跨越理解,雷马克在这种思维惯性下企图以“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国家概念来界说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研究性质,但在学理上不准确。
8.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都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层面上。但这两大学派在文学研究的内部又表现出怎样的差异性?
答: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都将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但这两大学派在文学研究的内部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学研究内部的差异性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表面上同时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文学研究时,恰恰在文学研究的内部又走向分道扬镳。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2)研究界线的差异性
雷马克的定义对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性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因此在科际整合的理论视域下,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性,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9.以比较的视域简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答:(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共通性
①把梵·第根与韦勒克两位重要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描述性定义置放在比较的视域中,对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进行双向的汇通性透析,可以总纳出一个共通点:两者把比较文学定位在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
②其实这种共识也是在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之差异性中保留的共同性。由此可见,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一理论特征,是比较文学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且不可撼动的内质之一。
(2)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差异性
①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②法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要求把文学现象还原为具体的文献材料,美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英美新批评,新批评要求把文学看视为一个自恰的美学价值系统。
③梵·第根主张比较文学研究拒斥美学,以凸显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而削弱了文学性与审美性;韦勒克和雷马克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及美学,但是他们主张把文学批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样就凸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所以在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中,美学与文学批评成为从抽象的价值判断高度同时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体系化研究的方法论。
④美国学派还提出了超越文学领域之外的跨学科研究,主张研究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性关系。
10.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答:如果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作一次汇通性透视的话,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比较的理论表达式: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在学科身份上成立的客体定位
从对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在学科身份上成立的客体定位做一次阐释,为简便而准确地理解比较文学学科身份成立的主体定位铺垫一方参照背景。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如汉族文学、藏族文学与乌克兰族文学等,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与前苏联文学等。
(2)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
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之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与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等。文学研究之所以定位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完全是依凭该学科自身在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时空条件而成立的。比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学这个概念应该属于国别文学,较之于比较文学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学作为研究客体其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是该学科在国别文学身份上赖以成立且定位的客观条件,其不以研究主体的介入而改变其学科身份。
(3)比较文学在学科身份上的成立恰恰是基于研究主体而定位的
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这种一元的、纯粹的民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11.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答: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理关系是依凭学派理论的不同而划定的。
(1)材料事实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是法国学派在影响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梵•第根认为“整个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计划出‘经过路线’,刻画出有什么文学的东西被移到语言学的疆界之外这件事实”。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主张从文学影响的起点考证放送国的放送者,从文学接受的到达点考证接受国的接受者,然后从两者之间的事实材料考证经过路线,再从经过路线追踪传递者;总之两种国别文学之间与两种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接受,这种二元关系必须由建基于文献学与考据学之上的材料事实来证明。
(2)美学价值关系
美学价值关系是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如果说法国学派重文献与考据,那么美国学派重理论与批评。美国学派把在历史上没有材料事实关系的两种国别文学或两种民族文学看视为人类审美文化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结构,主张主体的比较研究深入到这个整体的价值结构中去,追寻两者之间的共同美学价值关系。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既存在于有材料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中,也存在于毫无材料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或类型的平行研究中。
(3)学科交叉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在比较文学定义中的完整提出最早见于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人类在思维、情感、心理与审美等方面呈现出人性的共通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或不同国别文学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有着在系统与结构上不可切断的学理关系,即学科交叉关系。这种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学理性亲缘关系也是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客体。
12.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请举例论述。
答: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关系”,这一点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已经得到了认同。
(1)在这个理论表达式中客体这个概念,其不应该从通常哲学的角度来释义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客体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研究主体这一概念成立的,是指称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关系。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不启用“对象”这个词语,因为“对象”这个词语过于口语化,缺少专业术语的理论性,并且也无法与“主体”这个概念形成理论上的逻辑对应。
(2)不妨从法国学派实证的角度就这个理论问题给出一个材料的集合
法国学者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法国学者伽列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关系。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还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在前苏联特定的学术语境下把比较文学释义为“历史一比较文艺学”,也认定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
13.请简述比较文学研究客体的三种学理关系。
答: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理关系是依凭学派理论的不同而划定的。
(1)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
这三种学理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把比较文学在学科性质上与民族文学研究、国别文学研究与世界文学研究等学科区分开来。
①在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上把握住了这三种学理关系,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也就明确了自己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学术身份及应该秉有的比较文学的学术视域。
②从总体角度看,无论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还是俄苏学派等,他们对比较文学研究之具体工作的展开,应该是以这三种学理关系为研究客体,否则他们的文学研究行为就没有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接轨,那就不再是比较文学了。
③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与俄苏学派的历史诗学研究,在研究客体上与美国学派的美学价值关系接轨有着相似性,力主在没有事实关系的异质文化之间追寻共同的美学原则与价值标准。
(2)在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行为中,这三种学理关系可以转换为不同的研究方法
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文献学与考据学;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或比较诗学研究既可以从单一的方法论来展开,也可以同时从两种或三种综合的方法论来展开。
14.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答: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较之于民族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这“四个跨越”是比较文学在具体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学科特色。在这“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强调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因为从民族学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所秉有的语言与文化是惟一性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标识。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2)跨语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沟通创作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媒介,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的最主要分水岭又在于语言的差异,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接受也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一般地来讲,比较文学研究在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3)跨文化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人文科学界对文化的定义非常多,至今为止中外学者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已有一百多种。学术界及比较文学界往往也从不同的系统角度来圈定文化的外延,如东方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系统、佛教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道家文化系统、民族文化系统,因此文化这个概念的确过于庞杂。
(4)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可以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80年代以来,随着科际整合理论的进一步提出及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崛起,至今为止,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1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答: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在这“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标识。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①强调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因为从民族学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所秉有的语言与文化是惟一性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标识。
②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③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只要跨越了民族界限,比较文学研究就可能成立。注意这里说“可能成立”,没有说“一定成立”,因为这里还涉及到比较文学研究的比较视域、可比性原则、体系性及能否汇通等等一系列问题。
(2)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可以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80年代以来,随着科际整合理论的进一步提出及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崛起,至今为止,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16.请思考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答: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
(1)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2)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3)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17.什么是国别文学?
答: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18.什么是民族文学?
答: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19.思考关于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界分对理解比较文学的重要性。
答:汉语比较文学界统一于一个国家下的多民族文化语境,把“national literature”分别翻译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即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在汉语学术界,民族文学于国别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别文学这个概念的外延大于民族文学。对民族文学于国别文学这两个概念的梳理有助于深化对比较文学学科意识的把握,具体表现为:
(1)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2)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如果把“national literature”仅仅翻译为国别文学,而放弃这个概念本身同时存含的民族文学这一层面的意义,把国别文学这个概念置放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使用时,就容易产生学科概念在逻辑意义上的混淆。
(3)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政治地域下的多种民族文学来说,当用“national literature”来指称他们时,只能把这一概念翻译为民族文学,而不能够翻译为国别文学。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20.什么是总体文学?
答: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
21.怎样理解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答:对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的正确理解:
(1)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
①根据梵·第根的解释来分析,在历史时空的观念上,总体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发生在一段历史短期的横断面上限制于一种命题下的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的共同文学现象。
②可见,总体文学强调国际上对波及多种民族或多种国家一种文学现象研究的历史共时性,而不强调历史的历时性。
③梵·第根所例举的种种“主义”的确是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同时发生于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地理空间中的共同文学思潮。
(2)美国学者韦勒克就总体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曾给予补充
①韦勒克认为,总体文学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总体文学”这个术语可能更可取,但它也有着一些缺点。总体文学原来被用于意指诗学或文学理论和文学原则。
②保罗·梵·第根曾试图把这个术语形成一个与“比较文学”相参照的特殊概念。根据他的理论,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总体文学”研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和文学风尚。
③所以在第二个意义层面上,总体文学又指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或美学。由于诗学在术语上有着较大的外延,简而言之,总体文学在概念的内涵上接近于诗学。
(3)法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对总体文学两个层面的解释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
①梵·第根所指明的种种“主义”,恰恰都是种种文学现象在历史的短期共时性上波及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
②这些共同的文学现象在空间上伸展、在地理上扩张已经波及了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形成了共同的理论思潮与共同的理论流派,已经从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的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简而言之,升华到诗学的高度被研究。
22.什么是世界文学?
答:综述国内外比较文学理论对这个概念的定义,世界文学的意义共有四个层面:
(1)在第一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的、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2)在第二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在外延与内涵上被缩小到专指欧洲文学。
(3)在第三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指称在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第四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1827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一种诗性的文学理想中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在这里指称把各种民族、各种语言、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背景区域下的文学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并且在这一层面的世界文学概念上充满了和平,没有主流文学及二、三流文学之分。
综上所述,世界文学共含有四个层面的意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歌德认为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所特有文学的融合,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交流的产物。
23.怎样理解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内涵?
答:世界文学共含有四个层面的意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1)总量上的世界文学
①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的、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②在这个层面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外延与内涵仅仅是在量上的总体性集合,没有表述的情感色彩。
(2)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
①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在外延与内涵上被缩小到专指欧洲文学。在这里,它实际上专门用来描述欧洲文学在本土之外的疆域被阅读与欣赏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概念的使用上体现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那种文化记账式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
②欧洲学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所言称的世界文学,往往被国内比较文学界在教学与科研上所忽略,这样给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四个层面界分带来不少麻烦。
(3)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
在这个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指称在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①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1827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一种诗性的文学理想中所提出的。
②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在这里指称把各种民族、各种语言、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背景区域下的文学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并且在这一层面的世界文学概念上充满了和平,没有主流文学及二、三流文学之分。
如果把这四个层面作为一个参照系,更可以见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色。
24.什么是比较文学?
答: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25.为什么说对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细致地界分,有助于我们对比较文学有着明晰的理解?
答:对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细致地划分有助于我们对比较文学有着明晰的理解,其原因在于: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比较文学是在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是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三种类型的学理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即使是在三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寻找事实材料关系或美学价值关系,也没有总体文学研究在历史时间的共时性上所提出的限定。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在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上寻找双方或三方以上共同的文学关系。但是,总体文学研究虽然涉及三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共同现象,但仅限于作为一种理论化的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史几十年或十几年短期内发生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并且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有历史的纵深感,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
(4)总体文学研究不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三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只把它们作为一种共同现象研究,不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因此总体文学的成立仍在于客体定位,并且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仅是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其研究的层面又局限于诗学。
总之,鉴于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概念的细致划分有助于人们对比较文学的内涵有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
26.什么是比较文学本体论?为什么要建立比较文学本体论?
答:(1)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
比较文学本体论是借用本体与本体论这两个概念,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2)建立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原因
①必要性
多年来,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定义总是处在模糊的设问与无边的回答中,关键问题就是没有统一于一个恰切的视点在根本的意义上来界定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概念。
②意义
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成立是立足于本体论上对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比较文学进行设问,设问“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是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来理解的,即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所成立的基点是什么?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展开研究时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展开设问与回答的。
27.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
答: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28.什么是比较视域?怎样理解“视域”的内涵?
答:(1)比较视域的定义
①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②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2)“视域”的内涵
①在英语语境下,“perspective”这个概念是在“透视法”、“透视图”、“远景”、“视野”、“视角”、“观点”、“看法”、“观察”、“展望”、“眼力”等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意义链上使其意义出场的。
②把“perspective”翻译为“视域”,对学习比较文学原理的学生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能够从汉语书写的“视域”这个术语中,提取英语“perspective”所含有的关键意义——“透视”及从“透视”引申出的意义链。
③实际上,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所以“视域”已经超越了它在日常用语中的一般意义,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29.怎样理解“比”的两种基本意义?
答: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建构:
(1)“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
(2)“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对“比”与“比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较文学的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去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
30.怎样理解“比较”与“视域”的同义互训?
答:“比较”这个术语在比较文学的学科场域中有其专业意义,不应该仅从日常用语的角度对其进行望文生义的误读。
(1)“比较”在第一种基本意义上所引申出的意义链契合于“视域”的内在透视
“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对两种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透视,这种透视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汇通性比较,因此在比较文学的专业语境下“比较”与“视域”在同义互训的基础上整合为“比较视域”,从而构成比较文学研究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体。
(2)视域”就是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赛义德在《帝国与现世阐释的结合》(“Connecting Empire to Secular Interpretation”)一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比较文学就在于获取一种超越自己民族的视域——“perspective”:比较文学的构成及其初衷是为了获取一种超越自己民族的视域(perspective),把眼光投向整体而非本民族文化、文学和历史抱残守缺地提供的那一点点东西。从赛义德的论述中看出,“视域”就是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
31.为什么说比较视域作为本体是一位成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必备的学养?
答:之所以说比较视域作为本体是一位成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必备的学养,原因在于:
(1)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视域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但比较文学界不认为开放性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惟一特征,其实开放性也逐渐成为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其他学科所拥有的一般特征了,所以超越一定的学理限度一味地强调比较文学的开放性,这必然导致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会成为没有边际的、涣散的学科。因此划出一个相对明确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的主体以“四个跨越”为比较视域的内涵把“三种关系”作为研究客体
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作为学科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而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研究主体以“四个跨越”为比较视域的内涵把“三种关系”作为研究客体。“三种关系”之所以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这完全取决于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所以,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
(3)“比较”在第一种基本意义上所引申出的意义链契合于“视域”的内在透视
“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对两种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透视,这种透视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汇通性比较,因此在比较文学的专业语境下“比较”与“视域”在同义互训的基础上整合为“比较视域”,从而构成比较文学研究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体。
因此,比较视域作为本体是一位成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必备的素养。
32.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答: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具体理解如下:
(1)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由于一些学者从日常用语的视角误读“比较”,没有对比较文学的学理获取正确的把握,又缺憾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本体视域——比较视域,所以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
(2)1951年,法国学者伽列在基亚所著《比较文学》一书的初版序言中声明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问题并不在于将高乃依与拉辛、伏尔泰与卢梭等人的旧辞藻之间的平行现象简单地搬到外国文学的领域中去。我们不大喜欢不厌其烦地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等等之间有什么相似与相异之处。
(3)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学贯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师性学者,他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也早在汉语语境下就这种“文学比较”的穿凿附会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真知灼见。
(4)“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这是比较文学课程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时必须被重点强调的。并且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不仅在高校比较文学教学中存在,在东西方学术界的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在东西方学术界的研究中,伽列反对以高乃依比拉辛,拒绝以伏尔泰比卢梭;陈寅恪拒绝以荷马比屈原,反对以孔子比歌德,这不是没有道理。比较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崛起以来,多次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关键问题就在这里。
33.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
答: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这主要是指:
(1)比较文学的判定标志是研究主体是否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
一位地道的、职业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于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本体论上定位于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体系化的内在汇通。所以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这篇文章、这部著作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主体是否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是否对他所研究的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例如,吴宓的《(红楼梦)新谈》、李健吾的《咀华二集》、伍蠡甫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钱钟书的《通感》、杨周翰的《攻玉集》等,人们无法直接从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命题上提取“比较”两字,但这些文章、著作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文本。
(2)对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身份的判定,关键在于他(她)所撰写的文章与著作有没有把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展开的本体,有没有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深厚学术功力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34.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
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35.怎样理解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答:(1)“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拥有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眼光,它是由研究主体多年对东西方文化营养的刻苦汲取及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厚重积累而形成。
(2)“两个学贯”
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王国维、胡适、鲁迅、辜鸿铭、陈寅恪、吴宓、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他们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比较文学研究大师,无不是在“两个学贯”上成就自己的学术眼光,所以比较视域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养所在。
(3)“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虽然“三个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但“三个关系”是依凭于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而成立的,所以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三个关系”还是属于比较视域的内质,是比较视域内在的“三个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外化出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如果没有比较视域或研究视域中本身就缺憾内在的“三个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三个关系”还是无法成立。
(4)“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四个跨越”也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内质之一,如果一位文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视域的内部没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或跨学科,那么“三个关系”也无法作为客体成立,这样的文学研究还是一元视角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5)“汇通性”与“体系化”
①“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东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积淀于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内在汇通性与体系化,这种内在的汇通性与体系化既是比较视域的内质,又推动着比较视域的形成。
②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汇通性研究,虽然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内部完成的。汇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
36.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的汇通性在于体系化?
答:(1)“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东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积淀于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内在汇通性与体系化,这种内在的汇通性与体系化既是比较视域的内质,又推动着比较视域的形成。
(2)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汇通性研究,虽然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内部完成的。
(3)从阐释学的理论上讲,研究主体要获取一种纯正的比较视域,必须对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在咀嚼、消化中对其重组使其体系化,这种咀嚼、消化也是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在主体知识结构中进行对话、阐释与互动的过程,最后的重组即意味着汇通与体系化的可能。比较视域的内在汇通性与体系化也决定比较文学不是在表面上寻找相似的文学比较。
(4)汇通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品质,那些比较文学研究大师们正是拥有东西方学养汇通的比较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他们可能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附、类比与人为拼凑的痕迹在这里荡然无存。汇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
37.怎样理解可比性原则及其相对性?
答:(1)可比性原则
衡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①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如果研究主体缺乏比较视域或没有把比较视域带入,就不可能形成比较文学研究。这是“一个本体”原则。
②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识的积累,命题选择正确,如果缺少相关东西方学术知识的积累,这个命题也不可能做好。这是“两个学贯”原则。
③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这是“三个关系”原则。
④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这是“四个跨越”原则。
⑤研究主体能否在自身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与重组。这是“汇通性”原则。
⑥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建构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这是“体系化”原则。
(2)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的表现
①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与研究成果完全满足可比性原则的六个方面。但可比性原给他们提供了区别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之是非的相关学理,也为他们的比较文学学习与研究设定了努力奋进的标准。
②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出衡量标准的相对性。
38.为什么说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答:人文学科研究有四大论,即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比较作为一种学术视域是研究主体对两个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的汇通性透视,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这就决定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1)说比较文学的“比较”不属于方法论,主要是为了回避把比较文学在日常用语上误读为一种表面类比的方法。
(2)在理论上明确“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纯粹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对比较文学进行正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进行学理上的区别。
(3)认同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不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4)对于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所以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39.怎样理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把比较文学的“比较”理解为方法论的错误?
答: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把比较文学的“比较”理解为方法论错误的正确理解:
(1)在理论上明确“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纯粹的方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有助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对比较文学进行正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进行学理上的区别。
(2)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曾经就把“比较”错误地理解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以至这样一位拥有国际名望的学者对比较文学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对一切研究领域来说,比较方法是普通的,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义。……这种方法的使用十分普遍,无论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或对文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可能的研究程序,这种方法并没有它的独到、特别之处。……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
(3)克罗齐及文学比较者的失误在于把比较认同为一种纯粹外在的类比方法,以至于忽视了把比较认同为主体的一种研究视域,进而忽视了把比较视域认同为比较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
40.怎样理解“文类学”、“主题学”、“形象学”与“类型学”等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并且怎样理解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本体论?
答:(1)认同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不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
例如“文类学与形式”、“主题学与流变”、“形象学与他者”及“类型学与通律”等都是比较文学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但是这些不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必须是立足于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上展开的,因此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2)比较视域被许多从事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的学者带入他们的研究中
在他们的研究中,比较视域不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仅是他们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所以在这里比较视域是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但对于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所以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因此,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可以扩而展之地给出具有引申意义链的四种意义相同的表述:比较视域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