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曾出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2.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

3.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4.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生物性和社会性   B.生物性和阶级性

C.历史性和阶级性   D.受教性和可教性

5.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   D.后天因素

6.下列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主体因素   B.主观努力   C.环境   D.教育

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9.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

A.教育是万能的

B.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C.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D.教育要适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10.一个先天耳聋的儿童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这是因为(  )。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

C.后天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

D.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13.在教育中,坚持“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这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14.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  )的发展过程。

  A.遗传素质   B.身体技能   C.社会性   D.感觉器官

  15.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16.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7.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18.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  )。

A.知识水平   B.创造能力   C.思想素质   D.基本素质

  19.(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20.培养学生的(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A  6.D  7.B  8.B  9.C  10.A  11.A  12.D  13.D  14.A  15.C  16.D  17.B  18.D  19.B  20.D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决定论[北邮2009研,北师大2003研,浙江大学2006研]

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至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由遗传决定。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身心发展[上海交大2000研]

答: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这种统一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个体成长过程中内部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的发展受内部心理因素制约的体现。

 

3.全面发展[华中师大2005研,浙江大学2004研]

答: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发展概念,其程度随着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各种具体条件而不同。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简答题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说”。[浙江大学2004研]

答:(1)个体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说”中的二层次是指从身体和心理发展两个角度阐述个体的发展,三因素是指遗传、环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同样受到心理发展的强烈影响。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发展。

(3)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地实践的结果。

四、论述题

1.你如何理解“教育的人的制约性”这一命题?[华南师大2002研]

答: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人是历史的积淀物和生成物,同时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3)个体发展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社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共性的要求,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相似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个别差异性在人的发展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是这种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4)个体发展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同时,由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有较大差距,还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2.如何理解“一个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生生命历程的教育学意义,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与非连续性的辩证过程”?[西南师大2002研]

答:这句话可以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来理解。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辨证过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其进行教学。对这句话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而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即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一切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按一定顺序来进行,既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违反了客观的顺序,就不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看待,同样,也不能把中学生当作小学生看待。还应该看到,每一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例如,对初入学的儿童要考虑到他们具有的学前期的特征,而对11~12岁的儿童则又应考虑到他已具有的少年期的特征。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决不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而又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3.什么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何要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华中师大2004研]

答:(1)个性全面发展的含义

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在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强调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个人的价值,要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每个人的个性在受教育过程中都得到全面发展。

(2)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也是社会对现代教育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育人的独立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主导价值追求。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培养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或培养人的独立个性。从面向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探索学校教育如何面向未来这一问题时,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逐步清晰“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使每个学生得到生动的积极主动的发展”。同样,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作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切以开发人、培养人为中心,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落实于学生的成才。以人为本思想是当今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其兴趣、爱好、个性都有所不同,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习惯是尊重学生人格的最终表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全面的关怀,面向全体学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最终促使他们成功成才。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人才彰显能力的社会,传统的以知识灌输型的教育逐渐被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现代教育所代替。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样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来改造世界和社会。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包括对他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提高,这也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因,也是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筹码,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必要,而且是必须。学生的独立个性中包含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的发展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敢于打破陈规的精神,而这些要求都要靠学生的独立个性的发展才能满足,一个只会继承和传递前人的成果的人是很少能够进行创新的。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出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只有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有创新性,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