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4.1 概念题
1.立论的针对性
答:立论的针对性是指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2.立论的前瞻性
答:前瞻性是指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察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包括敏锐感、洞察力、预见性。
3.立论[复旦大学2005年研]
答:立论是一篇评论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选择论据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纲”,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选题和立论是新闻评论写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选题旨在提出问题,那么立论正是经过思考酝酿而形成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论断和结论,它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就其立论而言,理应具备四个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
4.评论立意[复旦大学2006、2003年研]
答:评论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新闻评论的刻意求新,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5.评论的时效性[华中科大2006年研]
答:评论的时效性是指新闻评论“评得恰是时机”,“评得对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时间+效益”的一个综合衡量指标。即新闻评论不仅要注意外化的时间标志,还需要讲究时宜性,即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一篇评论放在某个时间段发是否是最符合时宜的,这是一个“该不该发,该何时发”的问题,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3.4.2 简答题
1.怎样增强立论的新颖性?
答:立论具有新颖性,阅后能给人们以新的养料、新的收获和思想启迪,而这也正是为文的难点所在。使立论新颖引人的方法,具体参见本章课后题详解 简答题第2题答案。
2.调查研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具体实现途径有哪些?
答:(1)调查研究的要求
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②要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③务求收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
(2)调查研究的途径
①博闻善学,注意知识、材料、情况的积累。
把广泛的积累同根据自己工作范围、明确主攻方向的重点积累结合起来。
②经常钻研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文件。
这样可以了解形势、掌握政策,明确解决某些问题的指导思想,有助于立论的准确,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③注重阅读记者、通讯员和广大读者、作者的来稿来信,从中获取各种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讲,各种来信正是社会的晴雨表,是送上门来的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源源不断的报告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提供各种情况和最近信息,是评论选题和立论取之不尽的源泉和依据。
④博采众议,多谋善断。
经常到实际生活中了解情况,向干部和群众请教,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办法,以便集思广益,多谋善断。开调查会是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多谋善断的好形式。
⑤专题调查研究。
选题确定后,必要时还得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包括研究有关的资料和深入实际直接调查,从而充分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使立论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3.新闻评论老选题怎样才能常做常新?[湖北大学2003年研]
答:(1)新闻评论会常常遇到一些所谓“永恒的主题”,即那些每年必写的老题目。这些特殊的选题在事件性选题与非事件性选题之外,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比如纪念日或其他周期性活动,称为周期性选题。评论老题目,如不精心写作,就免不了会老话重提、老调重弹。诚然,真理是要进行反复宣传的,但这种反复,绝不是原来水平上的重复,而是在更新内容和更高程度上的深入。
(2)要做到老题新做、常做常新,关键在于要下苦工夫,肯花大力气,多研究当前实际,多一点主观能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①善于把普遍意义和当前的现实意义结合起来,选择一个新的角度论述,讲究一点表达方式。
②触及新的矛盾,或能提出新的主张、见解。
③善于选取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托、由头或论据,以此引发议论。由头,特指能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只要由头的事实构成新颖引人,事理融合得好,且能在融合上生发出独到之见。
④选择新的角度立论,围绕有关论题的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各个角度,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适当变换立论的角度。能使评论常写常新,步步深化。一旦被掩盖着的角度亮了起来,随着立论角度的变换,顿使论题有了新的延伸和拓展,使得立论具有了新意和冲击力。
(3)总之,做到以上几点,老题目同样可以写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
4.好的评论选题应该具备的条件。[复旦2012年研]
答:新闻评论是“时评”和“政论”,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
(1)新闻评论选题要求在于,它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是选择当前具有迫切意义的、有着普遍引导作用、又能配合整体的新闻宣传部署的问题。要体现此要求,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选题的根据,在掌握根据上下功夫。好的评论选题应以三个方面做根据: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好的评论选题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a.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评论的任务,是迅速而广泛地评述一定时期内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同时针对当前某种倾向、党和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某项经验进行议论,及时明确提出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和处理。
b.新闻评论的强烈的时效性决定了它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风尚、新问题、新动向作为主要评述对象,即时发言,给人新的启迪。
c.新闻评论的选题讲究时效性,要充分注意时间与时机的关系。我们要求新闻评论反映现实生活要迅速及时,决不能离开无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如果舍此唯快是好,盲目抢先,追求新异,是不允许的。时效性永远服从于政治性。
d.需要说明,选题要新,并不意味着每篇评论都要提出新问题,讲出新观点,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新闻评论确实会常常遇到一些所谓“永恒的主题”,即那些每年必写的老题目。评论老题目,如不精心写作,就免不了会老话重提、老调重弹。诚然,真理是要进行反复宣传的,但这种反复,绝不是原来水平上的重复,而是在更新内容和更高程度上的深入。
②面向全局,准而有当
a.评论所评述的问题应体现着特定时期的主要倾向,应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并与他们的的利益直接相关的。
b.评论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力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统一在论题的确定上,就要善于撷取一定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并针对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或它的某个侧面,在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综合,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c.用作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必须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d.选题要准而有当,就必须通过理性思考,掌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解此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达到恰到好处的目标。
e.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体现媒体的方向,一定要注意准确性,要有全局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扬唯物辩证法,防止唯心论与形而上学,尤其是在胜利时和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应保持冷静分析的头脑。任何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都会导致选题的错误。
③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选定论题,选取最贴近生活情感,最体现时代精神,最吸引受众“眼球”的那一点入笔,使论题具体集中,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要学会小题大作,善于从一个看似极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从而深入开掘,写出大主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3.4.3 实务题
1.参考下面这则新闻,再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海地地震的报道,确定论题并写作一篇短评。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海地的不幸是人类的缩影
张田勘
海地官方估计已有20万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首都太子港四分之三的地区需要重建。暴民也越发猖獗大胆,无视警察的存在,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住家商店寻觅粮食和贵重物品。由于当地警察奉命不得向又饥又渴的民众开枪,他们只能向空中鸣枪,但这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
其实,海地的不幸不止于现在的局势失控,还包括它面临的全面的人道灾难和次生灾害。这首先体现在,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只有一个机场,无道路),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和及时施以援手,将导致次生灾难更为广泛地发生。例如,没有手术台,救援医生可能眼巴巴看着病人从轻伤拖到重伤甚至死亡。
最严重的是一系列疾病的蔓延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更多人在震后受到伤害和死亡。地震前,海地就是一个卫生条件缺乏、许多疾病严重肆虐的地方。例如,除了艾滋病、结核、疟疾蔓延外,海地还深陷严重的儿童营养不良、公民缺医少药的困境。这次地震,将会在今后使这些在平时就已经肆虐的疾病变得更为严重,并且迅速蔓延。这是次生灾害的第一种情况。
次生灾害的第二种情况是,无法获知受伤者的真实情况和人数。很多伤者由于得不到救助,会在以后的时间慢慢死去或者永久性残疾。于是缺食少水,不洁食品和饮用水也会成为人们生存所需,因而会导致痢疾、霍乱等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次生灾害的另一种重要情况是心灵的严重创伤。由于来不及处理众多尸体,现在已经有约7万具尸体是群葬,以后这样掩埋的尸体还会更多。这就给幸存者留下了巨大的精神伤痛的隐患。在这些群葬者中,既没有姓也没有名,很多幸存者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否死亡,是否群葬于这样的坟墓中,为后来的祭奠和寻亲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海地的不幸还再次触及另一个问题,人类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是否能避免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现在,地震不可预测仍然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因此也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者蹂躏。但是,海地地震发生后,也有研究人员提出,2008年就有研究表明海地可能面临地震,并将这一警讯传递给了海地政府。
2008年3月,美国普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埃里克·卡莱斯(EricCalais)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保罗·曼(PaulMann)教授共同发现,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相交的恩里奎诺断层带有强烈地震的危险,预计在这个地带会发生里氏7.2级的地震。
后来,在2008年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两位科学家把这一警讯告诉了海地的总理和一些高级官员,并希望当地官员能有所作为,即使政府来不及做出什么预防,也需要加固医院、学校和政府主要建筑物,以应对地震。但是,由于研究人员的预报没有特定的时间段,再加上海地局势混乱和基础设施难以改造,政府无法做出必要的反应,结果导致今天的重大灾难。
尽管地震在目前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按抗灾的标准和要求去做,如建造抗震建筑物,或许能降低今天海地的灾难程度。海地的不幸是人类的缩影,每个国家都需要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阅读下列材料,就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撰写一篇评论,字数800字。[厦门大学2007研]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慈善冷漠下的中国富豪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中国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国富豪,七成没上2004年“慈善榜”。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只有1%的企业曾经参与慈善捐赠。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来自内地。中国内地的富人们不爱捐款,似乎已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么,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是怎样生成的呢?原因可以从富豪个人和外界的因素进行探讨。
从个人因素看,首先是部分富豪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目前中国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不少富人的“为富不仁”,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慈善行为的物质基础是财富,而它的感情基础就是爱心,有爱心才能拿出金钱去帮助别人。
其次,富豪们的捐赠文化和伦理观念有待加强和改进。传统上,中国是一个重亲情、重伦理的社会。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使得中国人的历史感和传承意识比较强,而把财产遗赠给后代,正是这种传承文化的必然结果。
除了富豪们自身原因之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慈善机构运作不够透明、缺乏监督,使得公众不信任。目前,企业和个人所捐的善款很多“下落不明”,基金会丑闻也屡见不鲜。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缺乏鼓励引导机制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中国还缺乏慈善捐赠的氛围和环境。
要治好富豪的“慈善冷漠病”,不仅需要富豪增强爱心和责任感,更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要严格规范各种基金会:有关部门应及早出台政策,对慈善机构强化财务监督,杜绝慈善资金滥用和腐败行为,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让富翁和百姓都能对基金会形成起码的信任。还要建立健全的财税政策机制:一是对捐助慈善事业加大免税力度,二是用高额的遗产税、赠与税对资产转移进行限制。
与此同时,还要倡导爱心观念和正确的财富观,形成良好的捐赠文化氛围,让捐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唤醒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让“第三次分配”成为一种自愿选择。
3.根据下述材料,写作一篇时评,篇幅不超过800字。[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世界媒体应长袖善舞促共赢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传媒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此次峰会。[《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
这是一次世界媒体的盛宴,170余家世界媒体的到来,让北京熠熠生辉。在这样一个网络大潮下,世界媒体间长袖善舞,加强合作,促进共赢已经显得很是必要。这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信息流动如此频繁快速的时代,各国间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危机共尝,在大事件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之度外。如今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日本3.11地震受牵连的不仅仅是日本本土,核污染,抢购食盐风波和超级月亮的流言已经遍布世界的角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举一动也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信息流动如此快捷频繁,不得不归结于世界间媒体的合作以及媒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致辞说道,要遵循共同的传媒工作理念,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工作准则,其所讲的新闻传播理念。在我看来,有着双重的含义:第一,对国外媒体而言,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报道客观全面真实,媒体间的彼此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共同遵循的传媒职业理念之上;第二,对中国媒体而言,既对外运用该准则,也将该准则运用于国内。同时,对于各类媒体而言,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另外,对中国媒体而言,既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重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又要同外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又要将这些国际准则贯彻到国内的三贴近和创新工作中,搞好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
世界媒体间的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在合作的态势下,我们期待世界间的媒体长袖善舞,共同更好的传递信息,更好的为世界人民服务,同时也促进媒介间的互利共赢。
4.分析下列评论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要求篇幅不超过800字。[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材料略)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
这种时评热让笔者想起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苏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都曾大量发表时评文章。比较两者的背景可以发现,眼下的时评热也和当时经历着一样的背景,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由此,作者分析时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当下环境的契合,“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这样的特点使得时评能够适应当下的受众寻找确定的价值观,做出直接的判断。
但是在后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时评的局限并将其归纳为两点:首先是由于时评人对于问题看法过于简单,且易用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是时评人缺乏第一手资料,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在文末,作者也提出完善时评这种文体的措施:进一步扩大时评的空间,让记者和学者等专业人士加入时评人的行列。全文的评论很好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没有孤立地看待时评热这一现象,而是客观分析其特点和局限,并且提出补救的措施,使得本文的评论有理、有节、有致。
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论文体,固然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新兴事物的通病。对于这种通病,一味地打击、揭露恐怕也是不恰当的。比起批评时评的不足,给时评的发展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才是应该鼓励的做法。
5.请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新闻时评。[要求:新闻由头新鲜,材料真实可靠,论点突出;结构合理,表述明确;字数600字左右,标题自拟。)[浙江大学2005年研]
A选题:当下国内高校教育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B选题:中国与全球反恐。
答:我选择A选题:
大学生:不做无诚信的“文化人”
自1999年开始,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了5年,今年因还贷违约情况严重而被大多数银行叫停,曾有数据显示部分地区还贷违约率高达20%。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试行,200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成绩,不少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这条“绿色通道”顺利第完成了学业,但是,我们又看到,国家助学贷款自发放以来,不断受到“欠贷不还”的窘境,而在很多高校也相继爆出学生“骗贷”的现象。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的基本品格。当一个大学生不讲诚信时,社会能够宽恕他。当几个大学生不讲诚信时,社会也许能够宽恕他们,但当半数或接近半数的大学生都不讲诚信时,社会就不会宽厚他们。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又道:“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意即能力越强越要有道德。
作为一名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宽厚、能力强劲、人格高尚。如果只具备较高层次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不懂得做人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缺少德行,人格低下,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国伟大的教育家塞缪尔o斯迈尔斯在《品德的力量》一书中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加强自己的诚信建设,不做无诚信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