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政论活动

(1)实践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在《新莱茵报》发表《六月革命》。

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下列经典社论: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俄国的对华贸易》(1857年)、《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波斯和中国》(1857年)、《鸦片贸易史》(1858年)、《中国和英国的条约》(1858年)、《俄国在远东的成功》(1858年)、《新的对华战争》(1859年)、《对华贸易》(1859年)。

在《新奥得报》上发表系列文章。

(2)历史贡献和特色

有力地抨击德国的反动封建势力,及时地回答德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许多迫切的问题,从政治上揭露反动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势力,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对它们进行斗争。

时刻关心和注视着世界各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在许多政论中,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驳斥殖民主义辩护者的谬论。严厉谴责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歌颂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前途做科学的预言。

2.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活动

(1)实践

《火星报》:《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对华战争》。

《真理报》:二百多篇简短的政论。

(2)历史贡献和特色

文章鲜明生动、尖锐泼辣,论述精辟、具有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列宁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政论家、新闻工作者。他认为,在报刊上发表公开的言论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解决同人民群众“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

我国报刊评论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

1.西方殖民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1)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创刊《万国公报》。

(3)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办《申报》。

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阵地由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

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

(2)《时务报》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1)孙中山领导筹办的《中国日报》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份重要报刊是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

(3)1905年在日本东京由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中央机关报《民报》。

(4)“辛亥革命”前期,在国内出版的革命派报纸中,影响较大者要数于右任于1909年5月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新闻事业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1)李大钊的报刊政论活动

曾任北京《晨钟报》主编,为《新青年》撰稿,开始报刊评论实践。他的名篇载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的《庶民的胜利》、及1919年2月7日《晨报·自由论坛》的《战后之世界潮流》,这些文章是我国报刊上出现最早的若干篇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时事的政论,用白话文写作,标志我国报刊评论开始新纪元。

(2)毛泽东的报刊政论活动

1919年7月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标志着其报刊政论活动开始。该刊开辟大量述评性专栏,常常直接输入新闻事实,进行简短的夹叙夹议的议论。

毛泽东报刊政论的主要特色:

既富有政治性又有新闻性;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体现出无产阶级政论家的战斗风格;

表达形式上没有八股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而且思想十分深刻。

(3)邹韬奋的报刊政论活动

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报刊评论家。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任主编。1935年,11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创20万份纪录。韬奋先后主编过七个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报刊评论,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

(4)张季鸾的报刊政论活动

1910年应于右任之邀,到上海参加《民立报》工作。后又任《民信日报》、《中华新报》、《大公报》总编辑,是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最著名的政论家。

张季鸾写社评值得借鉴的绝招:

不管编辑工作多么繁杂,环境多么喧闹,他都能全神贯注写稿子;

看完大样写社评,写稿能长能短,视位置多少而定,且让人看不出勉强缩短或拉长的痕迹;

思路清晰,一挥而就,常常写一段付排一段,最后打出小样再作润色;

知识丰富,触类旁通,记忆过人,妙笔生花,时有警句妙语。

5.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1949—1957)

阐述型社论和评论开始兴起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评介型评论日益增多并得到重视。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1957—1978)

前十年(1957—1966)

反右派期间的评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a.纵论政治形势、发动并阐明反右的方针和策略;

b.专题批驳“右派言论”。

这一阶段的经济评论和其他评论特别是国际评论中虽不乏成功之作,但确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或打上阶级斗争的印记,或呈现浮夸不实之词。

后十年(1967—1978)

“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极不光彩的可悲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成为一次历史大倒退。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3)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1977年至今)

报刊评论实事求是的传统开始恢复;

开始注重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评论的题材,选取评论的议题和立论角度;

报刊评论的品种不断增加,特别是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竞相斗艳,满园春色;

经济评论开始普遍引起重视,数量大,品种多;

广播和电视评论纷纷出台,形成印刷媒介评论和电子媒介评论相互并存协同,又互相竞争的局面。

三、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新闻评论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渐摆脱极左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注重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评论的题材、选取议题和立论角度;

报刊评论品种增加;

开始重视经济评论;

增加群众参与的广播和电视评论纷纷出台,形成印刷媒介评论和电子媒介评论相互协同又互相竞争的局面。

(2)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

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

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