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
答: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
(1)早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古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2)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3)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4)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当时,法国是思想文化的中心,各国纷纷向法国学习,英国和德国也因其优秀的思想文化成就开始受到法国人的瞩目。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学的超国界说和“文艺的共和国”的观念随之出现。
(5)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6)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虽然莱辛尚不具备比较文学的自觉的学科意识,但他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总之,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民族交流频繁,比较的意识已经萌芽,零散的比较批评或研究也时有发生,但总的看来,它们经常仅仅出于一种好奇或一种品评高下的爱好。比较文学的诞生还有待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你怎样认识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
答:(1)“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的“危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全会上作的报告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比较文学“岌岌可危”,“其最严重的标志是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使用的是“一套陈旧过时的方法论”,是加在比较文学身上的“包袱”,“使它一直受制于陈腐的19世纪的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韦勒克接着指出了这套陈旧的方法论所造成的恶果:
①比较文学的一个初衷是为了打破国别文学研究的孤立主义和19世纪学术研究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梵•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区分却把比较文学缩小为两国文学之间的“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
②法国比较学者仍然没有摆脱民族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爱国主义动机使研究变成了奇怪的记录文化账的体系,希望为自己的民族歌功颂德”。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批评反映了当时正崛起于美国的“新批评”思潮对僵化、保守的实证主义的挑战。
③韦勒克认为“真正的文学研究关心的不是死板的事实,而是价值和品质”,对历史方法的一味偏好,使文学研究只关注“事实联系”,把文学自身的美学价值丢到一边,根本背离了文学研究的目标。韦勒克在报告的最后呼吁学者们必须面对“文学性”问题,使文学研究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
(2)韦勒克对于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
①韦勒克意识到法国学派的主张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
在比较文学逐渐学科化的流变中,不少学者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国学派的诸种观念进行反思,韦勒克也参与了此类学术活动。他意识到法国学派的主张尽管自成体系,却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不能适应世界发展形势与各科重构的需要。
②韦勒克对学科发展历程诸种问题的先觉、全面深刻的洞察及其所作出的相关论断
韦勒克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诸种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学科走向。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的基础上,他还于1965年与1970年相继发表了《今日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等文章,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其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主张。
③韦勒克对学科理论建设的关注及对方法论及存在模式等问题予以透视的注重
韦勒克的学术活动在比较文学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于学科名称的界定、“文学性”观念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规定性等问题,韦勒克作出了极大贡献。
④韦勒克对美国学派的创建发展及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走向作出了贡献
作为杰出的文献理论家、文学批评大师及比较文学家,韦勒克对美国学派的创建发展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走向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他的理论研究对于后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
答:(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
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4通过欧洲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描述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答: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1)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
①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铺路架桥,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②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和真谛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和社会实践方式来传播人文精神,提高全人类的素质,是具有深刻理念的人文社会科学。
(2)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
①跨越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特点是指比较文学跨越并打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概言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②开放性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点指比较文学学科强调研究者必须具有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也指这门学科具有不断的超越性与创新性。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a.学科意识层面,比较文学具有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怀与眼光;
b.研究对象与范围层面,比较文学呈现出不断拓展、不断增多的趋势;
c.研究方法层面,比较文学不断吸纳和扩充研究方法。
③人文性
比较文学的人文性是指比较文学能够传达一种人文精神、人性内涵的特点。比较文学的人文性特点主要是通过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