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部分 一般学习心理

第4章 学习心理导论

4.1 复习笔记

一、学习及其分类

(一)学习的界定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二)学习的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学习是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而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更需要学习。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个体的生理的结构和机能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在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学习什么,从何开始,都要以学习者的相应成熟为条件。但是,如果个体的生理结构得不到使用的话,它的机能就会消退。

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有些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都很差,但后来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了伟人,有了很高的智力水平和伟大成就。原因是学习把他们大脑中的潜能发展起来。

(三)学习的分类

由于学习理论家持有不同的学习观点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因此他们的分类是不一致的,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分类

(1)动物学习

动物学习仅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动物学习主要是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

(2)人类学习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具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人类学习的社会性。b.以语言为中介。c.积极主动性。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特点:

a.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

b.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c.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3)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主要是指计算机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领域。

2.学习水平分类

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以下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

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一强化一反应。

(2)刺激一反应学习

刺激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情境一反应一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3)连锁学习

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4)言语联想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5)辨别学习

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学习

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的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指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3.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言语信息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这一类的学习通常是有组织的,学习者得到的不是个别的事实,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给予的许多有意义的知识,使信息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构成系统的知识。

(2)智慧技能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故又称过程知识。

(3)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因此,从学习过程的模式图来看,认知策略就是控制过程,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

(4)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态度可以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但更多的是从校内外活动中和家庭中得到。

(5)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

4.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以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1)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提出的。

(2)外显学习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包括一个试图形成任务的心理表象,搜寻同功能系统的知识的记忆,以及试图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

6.学习内容分类

我国学者过去一般把学习分为三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学习(包括智力技能学习,或把智力技能学习单列一类);

(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这种分类只是从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的,但它比较笼统,不易揭示具体的学习规律。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终身学习

(1)终身教育的提出

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会议议长、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终身的过程,教育和学习,应该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连续不断。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讨论终身教育问题,并出版了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该书写道:“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接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

(2)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类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积极响应,也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

把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

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

从被动地学习发展到主动地学习。

2.远程学习

远程学习或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时间、空间以及情境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处于准分离状态。互联网的出现为教育交流创造了跨越时空的新舞台。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已成为远程学习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教学新模式的主要优势。

3.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就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的学习。

4.真实性学习或真实性教学

(1)真实性学习

真实性学习缘起于真实性智力活动的概念。真实性智力活动就是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常规地运用事实和程序,对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陈述的细节进行学问探究。这些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阐述的细节对于在校外获得成功具有意义或价值。

(2)真实性教学

“真实性”是指从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上来说智力活动更复杂。因此,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真实性教学,这种教学要广泛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学术技能,采用提高真实智力活动的层次、迎接更复杂的智力挑战的方式来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5.学习科学

(1)随着这种学科交叉的加深,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学习科学。它主要研究如何支持和促进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的、技术的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创新来促进教育的改善。

(2)学习科学作为一门主要由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学科,旨在建立心智、脑和教育之间的桥梁,将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它整合心理学关于认知和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课程和教学论关于教材组织及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关于如何建立动态系统以支持学习的研究,同时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视角,全面研究学习活动的认知过程、社会情境和设计方式,从而给学习、教育以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以迎接教育的重大变革。

二、学习与脑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这段关键期,可塑性与发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对不同的人来说,脑的不同功能发展的关键期也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脑的不同发展上有着不平衡性。在教育中要抓住关键期,使脑的不同功能得到及时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在适时的关键期给予儿童适当的学习机会,不但学得快,还可以促进生理发展,进而更能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脑异化也称一侧化,是指不同脑区执行特定功能的性质。特异化不意味着绝对化,而是说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优势半球将起主要作用,同时非优势半球也参与。

大多数人都有优势半球,这种半球优势将影响人格、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此了解学生的脑功能单侧优势的个别差异就非常重要。在教学上要让学生使用两半脑,克服有些学生接受上的困难。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1.大脑的变化、学习和记忆及脑内神经元的联结程度决定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大脑的生理变化是经验的结果,而大脑功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作时所处的环境状态,服从“用进废退”的规则。人并不是生来就拥有一个功能完备、高效运转的大脑,大脑的逐渐成熟是一个人的遗传特征与外部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和脑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人类学习与脑的可塑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脑成像的研究揭示,在学习进程中,随着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特定脑区的适应或习惯化。由于学习和经验的作用,特定神经网络的反应更加灵敏,可以观察到相应脑区激活水平的降低。

(2)特定脑区的反应增强和范围扩展。

(3)不同脑区的相互激活或联系的方式发生改变。

三、学习理论发展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行为主义者一般主张,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个体在一种刺激情境面前发出各种反应,有些反应导致了好的效果,得到了强化,这种反应就可能被保留;相反,有些反应没有产生好的效果,甚至还导致了惩罚,这些反应就会逐渐消退。在这种意义上,学习就是反应的发生概率的变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做了总结和发展。

2.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形成于1910年,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魏特海墨为首。他们强调经验的整体性,“整体不是其各部分的总和”。格式塔派的学者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研究人的经验,但它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经验要素或S—R的简单集合;学习的过程不是什么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格式塔学派是早期的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在与格式塔学派展开论战的过程中,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吸收认知学派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其中有两个典型的代表:早期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

1.托尔曼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以下几点:

(1)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他认为,动物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它不是胡乱尝试错误。

(2)中介变量。他认为,从刺激到做出反应,这之间需要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动物需要形成对某个情境的预期,把某些事件当成最终事件的信号线索。实际上,托尔曼已经把认知因素引到了学习过程中,从S—R发展到了S—O—R。

(3)潜伏学习。他认为,不能完全以外显的行为来判断学习的发生与否,有时学习并不直接反映在行为中,它只是导致学习者对某个情境的理解。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它影响的只是学习的外在表现。

2.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他还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强调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以及认知过程等。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1.认知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认知学习理论逐渐进入了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倾向:

(1)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主要是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

(2)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即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造的过程。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它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这一思潮的代表包括马斯洛、罗杰斯等。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的理解常常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2.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