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康《现代公共财政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基本慨念

1.看不见的手

答: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隐喻,用于说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成员出于个人利己目的的经济行为,通过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益的市场交换以及互动过程,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出自个人本意所建立的,而是在市场上自行建立的一种社会秩序或规则。这一基本思想早就存在于18世纪初期一些学者的著作之中,但因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 1790)在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用这个概念来概括这种思想,使之成为一个著名隐喻。后来经济学界对“无形之手”有两种解释。一种狭义的解释,是把“无形之手”理解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另一种宽义的解释,是把“无形之手”理解为制度和制度安排的一种形成方式。

一些经济学者在研究市场失灵问题时,提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包括政府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使私人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促使经济稳定发展;政府对企业进行规制,以克服外部性;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等。与“无形之手”相对应,人们有时把政府的经济作用比喻为“有形之手”(或“看得见的手”)。但“无形之手”已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而“有形之手”是一种非规范的、形象的用法。有学者提出,政府也可能出现像市场一样的失灵。

2.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在市场机制下经济无效、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机制可以对经济进行自发的有效的调节,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由于完全竞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市场状态,其很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具备,因此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

3.自然垄断

答:在电话、供电、供水等行业中,产品的单位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其成本必然高于已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公司,从而在竞争中失利,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4.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除性。非竞争性指增加一个人消费某种公共产品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指排除某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非排除性将出现搭便车行为;而由于非竞争性,该产品应该免费提供。这些都使追求盈利的市场机制下的企业不愿自发地提供公共产品,这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

5.市场不完全

答:市场不完全是指市场无法提供或充分提供许多产品,具体表现为保险市场的不完全,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互补性市场。市场不完全性害表现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私人经济部门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市场不完全的领域更为广泛,私人部门一般不敢经营投资大、获益周期长的产业。

6.信息不对称

答: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个典型表现。它是指信息的分布在经济主体之间是不均匀、不对称的,一方掌握另一方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例如在消费品市场上,卖方掌握对所卖商品的私人信息,买方却很难了解这些信息,不能区分产品的好坏。信息不对称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7.外部成本

答: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产品和劳务,其生产和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补偿,这些成本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核算时往往不予考虑,称为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s)。

8.外部收益

答: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是相对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产品和劳务,其生产和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额外的收益,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成本,这些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核算时往往不予考虑,称为外部收益(External Benefits)。

9.优值品

答: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偏好不一定满足合理性的条件。可能某种产品能给个人带来较大的利益,但是消费者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给予它较低的评价,只有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才肯购买,这种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Merit Goods)。

10.劣值品

答: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偏好不一定满足合理性的条件。可能某种产品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或者根本有害无利,但是消费者却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这种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Demerit Goods)。

11.资源配置

答: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12.收入分配

答:收入分配是指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的衡量标准。收入分配包括三个层次:初次收入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三次分配机制是指以慈善事业机制为主体进行的收入分配。

13.稳定经济

答:稳定经济包括稳定宏观经济和稳定微观经济,所谓稳定宏观经济是指为使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正常运行从而使经济波动和运行状态变化都能保持再合理的限度内而采取的措施,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目前世界公认的宏观经济稳定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微观经济是指为使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变化等都能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而自行调整与平衡,从而保持再合理限度内变化的一种状态而采取的措施。

14.偏好显示

答:偏好显示又称为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P.Samuelson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的相反过程。

15.中间投票人

答:中间投票人严格地讲是指这样一个投票人,比他期望更高和更低的公共支出水平的投票人人数正好相等。中间投票人的收入不一定等于所有投票人的平均收入。但是,当在多数票决策制度下对不同公共支出水平进行表决时,均衡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

16.循环投票困境

答:又称为投票悖论,其典型的例子是三个投票人甲、乙、丙在A、B、C三个方案之间进行表决时,出现A优于B、B优于C、C又优于A的结果。循环投票困境表明在多数票决策制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如果通过主观、独断的方式选定的投票次序来决定投票的最后结果,显然不符合民主制度的要求,由此体现了多数票决策机制的局限性。

17.单峰偏好

答:将人们的净效用表示为各备选方案的函数以描述人们的偏好,如果函数的曲线只有一个峰值,这种类型的偏好就是单峰偏好。峰值不一定是处在曲线的中间,也可以处于两端。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多数票决策制下均衡存在的条件即为投票人的偏好为单峰型。

18.多峰偏好

答:多峰偏好和单峰偏好是对立的。将人们的净效用表示为各备选方案的函数以描述人们的偏好,如果函数的曲线不只一个峰值,这种类型的偏好就是多峰偏好。峰值一般处于两端。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多数票决策制下如果每个人都是多峰偏好,那么不存在投票的均衡结果。

19.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答: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指出,完善的社会抉择原则和手段应满足合理性、独立性、帕累托原则、自由选择、非独裁性五个条件。他通过研究证明,满足以上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会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一结论被称为阿罗的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意味着事实上政府不可能像人一样理性,不可能做到行动的前后一致,更不可能比人更英明。

20.官僚主义

答:官僚主义与政府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在政策实施情况和最初政策意图的不一致。由于政策的执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效率和公正廉明,政府官员出于自己的利益或偏好与社会的利益往往并不完全一致使政策的执行结果大打折扣的现象称为官僚主义。

二、思考题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在哪些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为什么?

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应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三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以纠正市场失灵。财政手段是政府执行这三方面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也称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其原因如下:

(1)市场机制在效率方面的失灵

在完全竞争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下,市场机制可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存在竞争失效、公共产品问题、外溢性问题、市场不完全、信息失效、偏好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机制在公平方面的失灵

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也只能保证经济效率的实现,却不能自动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符合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并不是惟一的,在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可能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而且,由于在市场机制下人们是按照自身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贡献来获取收入,而社会成员最初的要素禀赋往往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收入分配不公更加无法避免。

(3)市场机制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的失灵

由于各经济主体只是考虑自身利益、局部利益以及信息失效等原因,市场机制下也无法避免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停滞、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宏观经济的失衡,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经济危机可以视为对宏观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的一种机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毕竟是一个经济社会无法承受的。

2.在世界各国广泛实行的间接民主和多数票决策制度下,决策结果能充分有效地反映纳税人的意愿吗?为什么?

答:间接民主和多数票决策制度并不能保证决策结果充分有效地反映纳税人的意愿。

(1)从间接民主政治制度来看,议员在投票时面临两个问题: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从偏好显示来看,人们可能没有机会充分显示他们的偏好,而且即使有机会,由于逃避承担公共产品成本、策略性投票、相对于投票成本的投票收益过低、利益集团的活动等原因,人们往往不会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偏好。偏好加总问题必须有决策规则才可以解决,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多数票决策制度,但也同样存在问题。

(2)从多数票决策角度来看,当对公共支出水平进行决策时,均衡结果为中间投票人的需求决定的支出水平,但是由于中间投票人不一定是取得平均收入的投票人,这一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一定有效率;而对若干不能简单排序的项目进行决策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出现循环投票困境,均衡结果并不存在。

间接民主和多数票决策制度不可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根据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会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3.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投票或市场的方法是汇集许多不同的个人偏好做出社会选择的方法。在任何个人理性地做出选择的意义上,社会选择的独裁方法和传统方法也是理性的。但是在涉及许多个人不同意志的集体选择中,这种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协调性依旧不存在,因为多数票决策制度并不能保证决策结果充分有效地反映多数人的意愿。

多数票决策制度下,当对公共支出水平进行决策时,均衡结果为中间投票人的需求决定的支出水平,但是由于中间投票人不一定是取得平均收入的投票人,这一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一定有效率;而对若干不能简单排序的项目进行决策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出现循环投票困境,均衡结果并不存在。

从而,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1)间接民主和多数票决策制度不可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并且不会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2)不存在结果不受投票程序影响,同时投票人偏好不受限制,并且能将个人偏好转化成社会偏好的决策机制。

4.为什么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行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

答: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自发的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因此人们认为市场机制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完全竞争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市场状态,当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某些条件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竞争失效、公共产品、外溢性、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使得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此外市场机制下还会出现失业、通胀、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这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对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由于有限信息、对私人部门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政治决策过程局限等问题,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而且,政府干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税收会干扰私人经济部门的选择,往往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即税收的超额负担。只有在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大于税收成本的情况下政府才应当干预。

单纯的市场机制或单纯的政府机制都是不可取的,两者虽然都有优越性,但也都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只有两种机制相互配合,才有助于实现理想目标。所以,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都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