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1.简析“社会”的概念。

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

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克姆等。

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整合的功能

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3.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

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社会系统在纵向运行中表现出以下关系:

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2)横向运行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横向运行表现为以下基本关系:

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制约的关系。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

促进关系,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转化的关系。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评价社会运行状态要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

综合性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a.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b.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a.理论综合研究。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b.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结构性协调

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社会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对社会运行状态起着根本性制约作用。社会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

中性运行是以社会结构的部分协调为前提的,社会恶性运行的原因是结构的基本失调——社会要素的有序性被破坏、各方面比例严重不合理。

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结构具有维持其原有的秩序、组织和比例的趋向。这表现在运行上,就是社会运行的惯性。

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a.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第二,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b.功能的协调在社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功能的协调与否是社会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

第二,功能协调的特点也给社会运行状态以深刻的影响。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结构的协调与功能的协调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

a.结构决定功能。当结构处于协调状态时,功能的协调也比较容易实现。

b.功能的协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结构的协调,最终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c.结构与功能在变化上的相互配合,也对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前提;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就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与之配合。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是一个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畴。

人的需要可分为:

a.自然需要,是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的需要;

b.社会需要,是作为社会的人所需要的一切;

c.客观需要,是与物质相联系的需要;

d.主观需要,是与人的精神活动相联系的需要。

满足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运行状态根本原则的原因:

a.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推动者;

b.客观事物本身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就无所谓好与坏;

c.满足需要的程度是综合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的落脚点。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答: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不过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a.种族,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而做的区分,是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一般认为有两种区分种族的方法:一种是从人的外在特征上区分,如根据肤色、眼形、头发、嘴唇等来区分;另一种是根据遗传基因或血液来区分。

b.氏族,又称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中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氏族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劳动、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

c.宗族,即同宗、同族,指有着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们。其成员的联系可以延续数代、数十代,甚至近百代。

d.家族,指同一血统的几代人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也有人称之为“大家庭”。它包括两种血缘联系:直系的和旁系的。直系联系指具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亲属。旁系联系则指除直系以外的其他亲属。

e.家庭,通常只是把具有血缘联系的群体称为家庭。家庭有核心家庭与扩大的核心家庭之分。前者指只有一对配偶(即一个核心)的家庭,后者指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配偶的家庭。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并不一致。

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一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就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

(2)地缘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关系的形成是自人类社会采取了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地缘关系的划分有所不同。一般说,可大致分为三级、四级、五级以至更多级。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或大区与小城镇)—乡(或街道)—村(或居民区)—邻里。

根据地缘关系的典型特点,可以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

a.封闭型地缘关系,指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那时小生产占统治地位,分工不发达,人们局限于较小的地缘范围内,流动性很低,很多人一生一世都只在一个村、镇里生活。

b.开放型的地缘关系,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人们的居住与工作仅仅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在居住与职业上的流动不断形成新的地缘联系。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开放型的地缘关系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维系社会的稳定。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

(3)业缘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最初的分工只是由于生理差别即性别和年龄的差别而自然产生的自然分工。在这种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其说是业缘关系,不如说是一种血缘关系。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业缘关系的正功能

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比较,业缘关系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a.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分工与业缘关系的发展曾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逐渐发展出一整套极其复杂的分工体系与业缘关系,它们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b.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仅从社会分工主要领域的演变看,由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发展到纺织、机械等轻、重工业,再发展到电气、电子工业,进而发展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及教育、卫生、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作用的提高,这些都标志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

业缘关系的反功能

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就一定的历史阶段而言,这种分工无疑是有利于各个社会部门、各种专门行业以至全社会发展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