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1为什么说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是一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

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历程。之后所经历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是一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

(1)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

1949~1952年,建国伊始,我国面临着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全新任务。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

1953~1957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相当长时间学习苏联的热潮,教育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受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制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包括德育。

1958~1966年,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办好学校,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教育大革命”的十年。首先是要夺取教育的领导权,派遣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其次,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再次,否定了以往教育整套的招生、升学、选拔、分配制度以及培养方式。当时实行教育上的革命,将以往的教育体制都打翻,建立革命性的教育体质,属于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探索。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6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国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时期。将以前的教育方针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兴起了几次教育改革的浪潮,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总之,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教育发展历程,我国教育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引导下,独立自主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发展的不同特色,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也出现问题,但是最终摆脱了这些问题的束缚。

2如何评价中国教育的成就和艰巨任务?

答: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取得了成功。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的长远发展过程中仍然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任务。

(1)义务教育

近几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相比,我国义务教育走在前列。从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再到升学率,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义务教育实施的良好标志。但是,义务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地区差异严重,主要为东、西部和城市、农村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同时还存在辍学率的问题等。

(2)高中阶段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和职业能力,各级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实行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学生数得到了很大的增长,伴随着90年代高等教育的扩招,极大的刺激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今后几年还会有持续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存在着问题,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普通高中教育明显赶超中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这部分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并且日益受到压制等。

(3)民办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民办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民办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呈现蓬勃向上的趋势。但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遇上自身的瓶颈,办学地位的不受重视,毕业学生的弱势以及法人地位的不明确等。

(4)高等教育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也趋向合理,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伴随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的规模逐步扩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但是,扩招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就业等,还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质量改进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5)教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人数不断增长,素质也在不断提高。1996年各级全日制学校专任教师共1118.5万人,比1990年的1035.3万人增长8%。各阶段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规模和质量在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历和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受到制约,对教师的培训和持续发展还应该有进一步的要求,否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必将受到束缚。

(6)教育经费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强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使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教育经费的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总值和财政支出中的比率仍然偏低,中央政府的经费投入少,加上教育经费的体制还存在问题,以地方负责的机制很难保障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这一点也越来越制约教育的发展。

总之,教育发展获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共存,只有在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和挑战之后,才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3如何理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答:在历次党的大会上,以及在拟定的社会发展战略中,都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求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点放在教育上,用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要实现四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大批人才,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正因为教育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如此重大意义,今后教育的发展将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

(2)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

现代化是复杂的社会过程,是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教育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社会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是物质生产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主体,而人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现代教育进行培养。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要使我们的国家走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不可能的。所以,实现现代化是现代社会、人、教育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人是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人的现代化起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现代学校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3)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坚持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4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际工作中有哪些偏差?

答:我国教育方针的拟定受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因此,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制定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建国后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来看,全面发展的内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包括进来。

(1)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从历次教育方针的拟定来看,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具体包括: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与“美学”学习宽阔得多。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偏差

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在教育实践中,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实际上有可能存在只重视一育,比如只重学生智育的发展,出现各育之间发展的失衡,出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因此,必须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不可偏重一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对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的阐述,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别阐述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五育是融为一体的。很难把一堂课或一项活动简单看成是德育或智育,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强调一个教育方面,而片面的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行更改,忽视了多重教育之间产生的联系。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