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及评价。

答:(1)具体做法

各州置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司徒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中正或州大中正,负责选拔人才。其程序如下:

品第人物

中正官直接或派人察访本地士人的言行表现及道德才能情况,即了解士人的“行状”,或称“状”,并作出行状评语。此外,中正官还要察访本地士人的家世,即察“品”。根据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中正官将士人分成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称九品。

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逐级上报,最后呈吏部待用。这就为被选者积累了系统的档案资料,可谓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之绪。吏部根据中正所定的品级授官。通常是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清定品级

吏部对所定品级还负有“清定”之责,即中正官所定品级,并非一成不变,一般是三年一清定,依其行状再给予升降。

(2)评价

积极作用

a.九品中正制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c.九品中正制的清定制度,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消极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以中正为核心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是否中正是能否选拔贤才的关键。自魏末晋初起,世家大族势力几乎把持了所有的中正之职,原本德才、家世并重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出身为品评士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在这种情形下,九品中正制不仅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得选士任官上出现了“三难”,即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2比较“九品中正制”与两汉察举制的本质区别。

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选士制度,是对两汉察举制的发展。二者存在以下方面的本质差别: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

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而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品第人物。但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负责选士的官职,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而且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可以加强中央对选士权的控制。

(3)选才标准不同

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所举荐人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官员的素质,因此,察举名不副实的情况时有发生。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中正品第士人,不仅看门第,而且视品德才能,尤其是曹魏初期,重状轻品,有利于激励士子积极进取。而且也确曾选拔了不少优秀之士。因此,九品中正制为纠正察举名实不符的弊端,进行了一次可贵的探索。

3嵇康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答:嵇康教育思想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名教的批判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在痛斥“名教”压抑、破坏人性自然发展的严重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其根本原则是:摆脱“名教”的束缚,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让人像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嵇康认为人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本来就不应该进行什么教育,让其循着人性自然发展,才能保持“全性”,才能“养真”。

嵇康“任自然”的教育主张与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对儒家名教的批判,可以说是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最为尖锐的,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也是正中要害的。但是,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嵇康主张彻底抛弃人为的教育,让人绝对地顺应其自然属性发展,也过于极端。不过,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2)对于六经的批判

嵇康反礼教的突出之点,就是对于六经的批判。嵇康把“明堂”、“讽诵”、“六经”、“仁义”、“文籍”、“揖让”、“章服”、“礼典”之类的名教,一概斥之为腐臭的垃圾,应该“兼而弃之”。他还公开菲薄汤、武、周、孔,敢于怀疑曾处于一尊地位的儒家先圣。气势凌厉,语言峻峭直切,这对于打破烦琐的迷信的谶纬经学对封建教育的禁锢,对于批判奔竞利禄而曲学阿世的社会风气对封建教育的毒害,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嵇康批判经学教育,主张思想解放,抛弃经学教育对人身心的束缚,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保全自然和实现自我生命、生活意义为目的,这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魏晋时期教育新思潮的兴起与特点,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4简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答:嵇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一切都顺其自然。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嵇康指出: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谓“名教”,从根本上讲,它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伦理、国家控制的宗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

5试论颜之推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意义。

答:(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颜之推认为子弟思想品德好坏,取决于家教优劣,家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着学校、社会不易达到的效果。父母要使子女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严格进行家教。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颜之推主张家教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应及早从婴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教育。

(3)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颜之推认为爱子女是一般父母共同的感情,而对如何教好子女,一般父母却无共同认识。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寓爱于教,把爱子与教子结合起来。而一般父母往往有爱无教,顾此而失彼,造成不良效果。

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

父母对待子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措施也是可以采取的,包括鞭挞惩罚,但他也主张父母对子女要慈爱。这里他提出了慈爱要有度、严厉而有格的教子原则与方法。

(4)注意环境的影响.

颜之推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颜之推十分重视长辈的示范作用,认为这也是环境的一种。他把这种道德榜样所发挥的作用影响称为“风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

(5)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颜之推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因为语言教育是基础,不从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将对子女留下极不好的影响,

(6)重视儿童心理观察

颜之推强调了观察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认为儿童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其“迹”(即言行等外在现象)来观察,如果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作为儿童教育的心理依据,那么便可以提高儿童教育的科学性。

他曾提出过一种用于测试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倾向和差异性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早期儿童心理测试的最早记载。主要是针对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用比较标准化的实物作为测试材料,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和智力等心理发展的倾向和差异性,又被称为“抓周”、“试周”,这种测试虽然不可能达到现代心理测验的科学水平,但它有明确的目的、比较标准化的材料、严格的要求和连续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理论中较为科学的内容。

总之,《颜氏家训》一书在家庭教育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6简答颜之推关于早期教育作用的思想。

答:(1)从品德教育方面来说,应当抓紧精神专一的时期教育孩子,切不可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那就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2)从智育角度来说,也必须从小教育,因为越小的时候,记忆力越好,学习的东西终生难忘,长大成人之后,家事世事繁多,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习效果就差,易于遗忘。这已为现代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敏感期的研究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