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科学的心理发展观

1全程发展观

全程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

关注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学家何林渥斯首次提出的。心理全程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在适应能力中各种与年龄有关的变化。

(2)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全程发展观既强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承认这一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所组成。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它在前一特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为下一特定阶段打下基础。

2全面发展观

全面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心理发展往往具有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性质,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发展。

(1)心理发展的多维性

心理发展的多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是个体心理生活符方面协调统一的表现。

(2)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

个体的心理是由多侧面、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划分为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前者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后者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3)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期间,不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向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仅是心理结构的变化,而且是心理机能的发展。

3动态发展观

动态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替发生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1)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变化过程。当某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获得新的质变时,该种心理活动就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

(2)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

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中,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速度上、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上、最终发展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尽管个体的心理发展遵循着一致的发展规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表现为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平衡性。

4潜能发展观

潜能发展观认为,潜能是潜在于人体内部而未被开发利用的综合能量,或者经过专门训练之后心智水平可能达到的程度。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潜能的人,只有潜能没有充分发展和发挥的人。

(1)潜能发展的神经生理基础

首先,人脑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其次,脑结构和脑功能具有可塑性;另外,脑的可塑性可以保持终身,即使在脑发育成熟之后,脑的结构和功能仍然保持高度的可塑性。

(2)潜能发展的心理学观点

人的潜能发展受到相当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许提出了许多观点。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以及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观。

(3)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早期

儿童早期神经突触联系的形成最迅速,脑发育的关键期在早期,这为早期潜能发展与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神经生理基础。

5主动发展观

(1)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遗传素质对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及其类型特征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遗传素质影响个体的情绪和个性发展。

(2)环境是心理发展必要的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是指个体出生后影响其成长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决定着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并促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由于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其心理发展会表现出巨大差异。

(3)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条件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其发展过程是包含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变化过程,其中,个体的生理成熟与教育推动和维持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4)教育主导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塑造灵魂与开启智慧的活动,其最终效应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即通过促进个体的心理变化、发展而加以表现。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反就会限制儿童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把握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教育对个体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教育的效率,教育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

1行为派的学习观

(1)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就是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是因为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因此,人们又称行为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学习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他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国外某些学者把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并且把这种学习观划入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

(3)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也就是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斯金纳的实验实际上是桑代克的疑难笼的简化形式。

(4)学习的四要素

关于学习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联结主义各代表人物看法基本相同,经赫尔、米勒和多拉德概括,提出了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或强化)。

(5)行为派学习理论的发展

当代学习理论的研究倾向,已经抛开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型的、综合的理论,转向于对突出的学习现象作更深入的实验分析和理论分析,同时,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实用。

不随意反应的随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人能够学会对不随意反应的随意控制。

行为矫正。行为主义的假设是,人们习得神经过敏的习惯,因而他们成为古怪的甚至痛苦的人。因此,心理治疗就是要消除或改换正在造成这种痛苦的异常行为。

个别化教学体系。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的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适用于大学各科教学的“个别化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流行在教学领域。

2认知派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观

格式塔的学习观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

托尔曼的认知论

托尔曼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2)现代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继承了完形说对联结说的批判观点,否认和刺激与反应间直接的、机械的联系,认为学习中存在着一个认知过程。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3)认知学习观与教学实践

格莱瑟指出当前出现的重要的现实是用现代认知理论来分析现代教育实际。教育的真正目标在于让学生能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精心的设计师,使学习者善于学习,促进其学习和认知活动,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他把当前认知心理学在教学领域中的大量研究归结为三方面:知识的表征和组织;自我调节,元认知或称为二级认知;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

3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1)学习论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2)学习的实质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3)学习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学习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的两股潜在力量,即“防卫力量”和“进取力量”。防卫力量的内在作用是恐惧失却安全而使个体在心理上有退缩倾向,因而使个体依恋过去,恐惧成长,担心无人支持,不求独立自主,遇事逃避现实,不敢接受挑战;而进取力量的内在作用则是促使个体趋向完美而统合的成长境界,使个体乐于面对世界,充满信心与朝气,而且心安理得地接受内心深处的自我。

(4)学习的原则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所谓学习的自由,是指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以减少阻力与挫折。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活动,才会使学生全心投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

(5)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独特之处

同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观和认知学习观相比,人本主义学习观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人本主义所提倡的学习观,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观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作出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因而其学习观所赖以建立的实证依据还较为单薄;其二,人本主义所提倡的学习观,不是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范围对学习者整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白己的经验结构。

建构主义存在诸多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个人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指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独自建构知识;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个体的、适应性的。根据个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2)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个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而成的,以克服客观实在的限制,学习者从其经验中建构知识,旨在为经验建立起秩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经验。而且,知识的唯一功能就在于使人们为自己的“经验流”建立这种秩序。激进建构主义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

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

虽然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但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3)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同时,知识不仅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知识的建构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三、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有效的教学就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1)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教和学是一对关系概念,教以学为内在的要素,同样,学以教为内在要素。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即两者各自的主体关系。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关系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网状关系。

(2)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教学就是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之间以语词为中介进行的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的具体表现,其实质就是一种平等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对话语言主要包括语词语言、数学语言和声像符号等艺术语言。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以学论教,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和教师对学与教不断反思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保证等正确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是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模式。陈琦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学过程的模式作了描述,其模式图为:

图2-1  教学过程的宏观模式

图2-2  教学过程的微观模式

教学宏观模式中的多变量

教学过程宏观模式图表明,教学过程以教学的四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为起点,通过教学三过程(学习、教授、评价反思)的运作构成。教学过程的运行状态和水平,不仅取决于四变量的协调,而且受三过程的制约。

教学微观模式中的多环节

教学过程微观模式图表明,微观教与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其中教学前主要任务是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中是执行教学设计,教学后是评价教与学过程的成效,进行成败得失反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学过程模式的新探索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活动—体验”模式。强调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四个意义上的建构——建构课堂教学的四个活性因子: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合作交住、成功体验。教学过程新模式的探索,不是对基本模式的否定,而是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教学条件

(1)学习结果的基本先决条件和辅助先决条件

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学习及学与教的系统设计,他认为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必须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加涅从学习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基本先决条件和辅助先决条件来分析学习任务,存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开对学生学习任务作科学分析的先河。下表是加涅所列的五种学习结果的基本先决条件和辅助先决条件

表2-1  五种学习结果的基本先决条件和辅助先决条件

(2)九大教学事件

加涅认定教学是由一组学习的外部事件所组成的,根据学习的内部事件(过程)提出了与各内部过程相匹配并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九大教学事件。

引起注意

引起注意是有效教学的首要事件,它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标志。引起注意除使用刺激变化、引起兴趣等方法,更主要的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机制,激发思维,唤起选择性知觉。

告知目标

教学开始告知目标的策略,其功能是激起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期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刺激回忆先前习得性能

加涅指出,许多新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观念的联合。学习时,这些习得的性能如果成为学习事件的一部分,就必须具有高度可进入性。要确保它们的进入性,需要它们在新学习发生之前回忆出来。对先前习得性能的回忆可以通过要求再认性的或者更好一些的再现性的问题来引发。

呈现刺激材料

当学习者做好准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教材。呈现方式取决于材料的内容。无论哪种情况,最有效的是具有突出特征的刺激。

提供学习指导

这个教学事件是促进语义编码,即使所学的东西进入长时记忆。因为学习结果的不同,其学习指导也各不相同。

引发行为表现

这项教学事件的目的是促使学习者作出反应的活动,以此来验证期望的学习过程是否发生,学习的结果是否达成。

提供反馈

在学习者作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这就是提供反馈。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反馈是自我提供的,但也需要外部提供。

评价作业

当学习者表现了一次反映新的习得能力的行为,这还不能肯定他已掌握了这种能力,教师应要求学习者进一步表现学业行为。

促进记忆与迁移

为增进记忆的策略很多,如采用有意义的方式习得材料,建立起材料的关系网络;要注意间时复习,在间隔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后进行复习,对于保持和回忆所学内容大有好处;有效促进迁移,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任务,要求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从而促进更高层次的学习。